张海迪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4-29 15:19 点击:26300

2006年12月14日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了企业所得税法。该法草案规定内资、外资企业适用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草案将新的税率确定为25%,比现行33%的税率降低了8个百分点。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表示,统一内资、外资企业所得税为25%的税率对财政减收的影响不大,国家财政能够接受。在中国大陆实行了20多年“内外有别”的企业所得税税率,终于有望实现统一。税率的统一,意味着依靠税率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以外资拉动投资和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完成了使命。代之而起的,则是规范化、公平竞争和软环境的改善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这是中国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当然,也是一种自信的体现和为内资企业提供更宽广平台的重要举措。从目前中国实行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来看,税率比较杂。内地企业所得税,一般地区为33%,沿边沿疆沿海为24%,而特区为15%,这三个税率分别减半就是外资企业税率。为了推动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的企业所得税为15%,减半不足10%按10%征收。所得税税率非常多,行业不同、地区不同都能造成所得税税率不同。同时,征收方法也有不同,这在事实上形成了“外资特权”。应当说,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张海迪

大灾震垮传统公关编者按5·12大地震作为奥运会前举国关注的大事件,不论企业是否具有公关意识,是否愿意利用这一事件做公关传播,都要面临现实的公关问题——你想通过什么都不做来证明你不想利用国难来做营销,都是错。地震以来,无数企业已经自觉或不启觉地投入了抗震救灾工作,也自主或身不由己地卷入了这场比年初雪灾还要大的公关大战。全国媒体的高度曝光,和互联网上的草根追踪,把企业的一举一动都置于全国人民的道德审查之下,使企业的救灾公益行动面临着新的挑战。救灾还在进行中,但很多企业的公益行动和公关传播已经收到大众阶段,性的反馈,有成,有败,有毁誉参半,这些得失里,滦埋着我们这个千年民族怎样的隐痛,愤怒与悲伤?企业为什么要做公益?抛开所谓的“企业公民”概念不谈,企业做公益大体可分为如下四类:第一类:纯粹的慈善家,譬如裸捐的老牛、乐善好施的李嘉诚,还有笔者的本家邵逸夫,他们似乎天生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第二类:心灵赎罪者。许多企业在原始积累阶段,或多或少存在着“原罪”,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要为“第一桶金”还债。第三类:无厘头主义。他们随波逐流,没有特别功利的想法,也不属于纯粹的慈善家,不争先进也不做落后,别人捐了那我也捐点,不多捐也不少捐,张海迪

T公司是中原一家年销售额8000万元的小企业,所在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很高,龙头企业都是50亿~200亿元的巨头。10亿元以下规模的企业连生存都很困难。这家企业本来就是靠低价在区域市场生存。2007年原辅材料开始涨价,把本来微薄的利润压榨到亏损的边缘,原料继续涨价就意味着亏损,亏损就等于把企业逼向死角。老板的本意是,实在不行了就转行。其实,像T公司这样面临转行或关闭的企业有一大批,一线找到突破口老板找到我们的时候,我们没有给他们讲涨价的道理,而是一起到零售终端考察。考察后发现,大企业比T公司还困难。大企业的困难,一是政府不让涨,因为有一定规模的食品企业已经纳入了政府价格监控的范围,价格已经不再仅仅是市场行为。即使大企业想涨价,也要过政府这一关。二是大企业之间相互对峙,谁也不敢率先涨价。大企业之间有很强的防备心理,即使坐在一起开行业会,也不敢透露口风。调查发现,大企业已经在搞变相涨价,他们的做法是改变销量结构,扩大高端产品的销量,压缩低端产品的销量。有的甚至扬言要放弃低端产品。大企业产品结构的变化,给中小企业腾出了市场空间。考察还发现,中小企业大多没有思路,没有行动,没有涨价能力。有些企业采取偷工减料的方式涨价,这等于自掘坟墓,更有一批张海迪

请注意这则新闻:因为万科在汶川地震中的捐款数量遭到网民质疑,王石在其博客中进行反驳,称万科捐款200万元是合适的,而且为避免员工负担过重,规定每人捐款上限为10元。此言一出,网络哗然,板砖乱飞。在龟缩了几天之后,王石不得不在其博客进行慎重道歉。请特别注意王石的道歉用词:“我写那篇文章时,并不清楚这次受灾如此严重,几天来一直在反省,那个时间那样说的确不合适,心里感到不安,这篇文章引起网友对抗灾分心我道歉,给万科人带来压力我道歉,影响万科的形象我也要道歉。”王石向网民道歉,在当下我们可能并不觉得有多大价值,充其量让网民们欢欣鼓舞一番罢了。但从营销角度来看,它或许会成为中国企业公关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前两天看西门子全球CMO的一篇专访,当记者问到CMO的核心工作时,对方这么回答:倾听消费者的声音。这恰恰正是中国企业在处理公共关系时的软肋所在。在王石道歉之前,但凡有企业出来道歉的,都是因为媒体对其不规范、不合法的地方进行了曝光。也就是说,企业关心的,是媒体的声音,而非消费者的声音。这也难怪,在传统的信息沟通模式下,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流是不对等的,即企业通过大众媒体对消费者进行信息的批量传播,甚至是强迫式传播,而消费者的信息反馈,基本张海迪

通涨下的常规对策1 水涨船高,简单提价。这是最简单直接的策略,简单是简单,但是否能行之有效,还要看各自所处的行业和市场地位。你是上游的原辅材料供应商,或者是价格弹性很弱且处于半垄断地位的日常必需品厂家,比如生产食盐的,该方法就是简单有效的。如果你的业内地位不够强势,生产的也非必需品,那就要小心再三了。2007年6月份食品行业成本明显飞涨,在火腿肠行业,行业龙头双汇不动,大家就只能死扛。即使双汇于7月份率先涨价,金锣、春都也有意滞后,通过短期的价格优势,抢占了部分双汇的市场份额,双汇在局部市场明显受损。方便面行业倒是事先做了充分的沟通,避免了内耗,却被指为串通涨价,涉嫌不正当竞争,被大力度处罚,得不偿失。快速消费品行业的行业价格调整之初,大家都相互观望,谁也不愿做出头椽子,特别是挑战者,稍有不慎就形同自杀。况且,2008年政府为了控制住CPI的增长速度,已经出台了非常规的干涉措施——价格管制,想通过直接涨价来化解通涨危机更是难上加难。2 咬紧牙关,拼命死扛。短期内原辅料价格波动时,大多数快速消费品企业都会这么做——毕竟先要保证价格的相对稳定,才会有市场局势的相对稳定。但在通涨的经济环境下,再硬扛,就要看各自的能力了。扛得住,麻雀变凤凰,张海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