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森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02 21:16 点击:54858

一在中国重庆,离长寿区约10公里的一个叫黄桷岩的小山沟里,有一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三线建设企业——重庆长风化工厂。他们和众多的国有内迁企业一样,经历了六十年代的建厂、七十年代的动荡、八十年代的辉煌、九十年代的绝望之后,面临着企业的生死抉择——要么在绝望中死去,要么在绝望中新生!这是一个两千多人的国有中型企业。在最低谷的时候,全厂一年的产销总值不到1000万元,而亏损则高达3000千万!2005年,全厂实现产值近3亿元,利税达1000万元。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和原材料疯一般地上涨!三年前,每桶原油的价格还在30美元的价位上徘徊,而今年5月,一下突破了60美元,且继续飚升;三年前,每吨煤炭的价格不过90元左右。矿主们曾因煤炭堆积如山而发愁,为找销路而四处奔忙。如今,他们一夜之间摇身而变,身价倍增,富甲天下蔡和森

前两年,在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中,一些经理人利用“管理层收购”,在“国退民进”中大肆攫取国有资产,有学者把这称之为“盛宴的狂欢”,这固然令“愤青”们愤然;但是,一些经理人在“规范”的力度加大之后,对产权改革消积应对,放慢节奏,使国有企业怠速、带病运转,由此造成的国有资产有形或无形的损耗,同样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随着企业体制改革各项规范措施的逐步到位,一些企业的“老总”们创业热情反而在逐渐消失。过去的老总们到处“跑部攻关”,大谈包括产权在内的各种改革的好处,向人们描绘着企业改革的美好前景,科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规模经济、集团运作、名牌战略不离口,大有“舍我其谁”的气度。可在不经意中,老总们的态度有了微妙的变化,处处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今官不问前朝事”,对历史债务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或者拿出“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式。眼下的日子得过且过,采取收缩退却的经营方针,或者将现有资产修修补补、变现出租,或者化整为零、各奔前程,为了维持当前的运营,颇有“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的气氛。相对于企业的“愿景”,这就是管理的疲软。管理的疲软如果是一种务实的低调,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它至少包含有对盲目攀比铺摊子、上项目、瞎折腾蔡和森

沂蒙老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氮肥厂通过资源综合利用,连续16年成为全省同行业经济效益排头兵,连续28年保持赢利,连续6年利税过亿元,多次被评为“全国环境保护先进企业”。恒通化工地处沂蒙革命老区,资源相对匮乏,销售半径较大,“九五”末仅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氮肥厂,短短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拥有总资产20亿元、年销售收入20亿元的经济规模。该企业始终坚持发展循环经济这一理念,充分发挥产品结构互补和资源综合利用优势,主要做好“三结合”文章,形成了以煤化工和盐化工为核心的生态工业网络。一是热电联产与梯级利用相结合,形成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蒸汽资源的梯级利用两个模式。即利用化肥产生的废弃物造气炉渣、白煤沫、吹风气生产蒸汽并发电,蒸汽和电力在企业内部消化,实现了热电、化肥、氯碱及其下游产品的联合生产,年节约标煤10万余吨;热电炉渣、粉煤灰及化工废渣用来生产高标号、高质量水泥,整个生产装置的废弃物实现了资源化利用。蒸汽资源的梯级利用模式,即热电配套5x240吨/小时循环流化床锅炉产生的高温高压蒸汽进入2×60MW汽轮机组发电,汽轮机一级抽汽再进入3x15MW小发电机组发电,小机组抽汽最后进客户热力管网;化肥造气吹风气回收装置副产中温中压蒸汽也先送热电蔡和森

新时代对图书馆的队伍提出了新要求,本文论述了新形势下图书馆队伍应具备的素质,剖析了目前图书馆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加强图书馆队伍建设的对策。图书馆 队伍建设 浅谈知识经济的到来,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给现代图书馆的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现代化图书馆的标志是服务信息化、馆藏多媒体化、资源共享网络化、工作人员知识专业化,而实现现代化的图书馆就必须建立起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应变能力强的文献信息开发服务队伍,这就对新时期的图书馆员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一、新时期图书馆员应具备的素质1.思想素质。图书馆是个清贫的地方。地位低,待遇差,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没有敬业爱岗的甘当人梯的奉献精神,就很难做好现代文献信息服务工作。如果没有高度负责的态度,严谨求实的作风。踏踏实实地干劲,也很难在以后的现代化服务中掌握新的技术,开拓新的领域,就难免被时代列车抛在后面。2.专业素质。作为一个图书馆工作者,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服务技巧是其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要求。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连最基本的“借借还还”都不能保证,更不用说指导读者、用户查找资料了。因此,一个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员一定要系统地掌握一两门专业知识,蔡和森

在晨光人保留着一段伤心的记忆之后,晨光化工研究院在科技成果产业化道路上取得了重大发展晨光院在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时期,集中了全国24家科研院、所、厂的化工精英,组建成共和国第一个新型高分子合成材料的研究、开发、试验、生产基地。按照当时化工部对晨光院的定位——“出技术、出成果、出人才”,解决了国防军工化工的一系列难题,产品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电子、石油、化工、煤炭、汽车、纺织、机械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取得科研成果500余项,其中获国家和省部级成果奖248项。共有24个产品获国家、省部优质称号。但是,当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候,晨光院落伍了。化工部关于三点布局的战略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是,最先搬迁成都的一分院独立于晨光院;搬迁到成都市郊新都县城的成都晨光化工总厂,由于种种原因产值不足以偿付银行利息。两次搬迁将晨光院几十年创下的家底消耗殆尽,欠下上亿元的银行贷款。1997年,近七千人的晨光院,全院销售收入一个多亿,人均不到两万元。没有银行愿意向晨光院贷款,晨光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全院没有一个单位能按月发放工资;有的单位拖欠离退休职工工资长达半年;卧病在床的职工医药费无处报销。《中国化工报》上《雾锁晨光》的一蔡和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