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校区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08 00:09 点击:897897

  面瘫俗称“歪嘴巴”,中医认为,本症多由正气不足,面部经络遭受风寒而引起气血不和、经筋失养所致。   对于本症,贴敷有较好的疗效,它是将中药施于皮肤、穴位,通过药物透入、穴位刺激双重作用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可取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白蔹、白芷、僵蚕各10克,共研细末,用生姜汁调成糊状,然后摊于纱布上,贴患侧太阳穴,胶布固定,每2~3天换一次药。   贴敷药物多以生品为佳。本方中,生草乌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治寒湿痹痛、关节疼痛等效果极佳;生南星、生半夏能燥湿化痰、祛风止经、散结消痞;白蔹清热解毒、散结消痈;白芷可祛风止痛;僵蚕祛风解痉、化痰通络。诸味合用,有祛风化痰、解痉止痛,帮助面神经肌肉功能恢复的效果。注意药物应贴在外眼角外上方约一寸处的凹陷处,此穴有镇惊止眩、清热祛风、解痉止痛的功能,常用于治头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等。   需注意的是,本疗法用于面瘫初期或发病不久者效果较好,对于病程较长者效果欠佳。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校区

安徽读者戚先生咨询:我今年67岁,从4月份开始感觉夜尿变多,起夜次数频繁。在网上看到一个方子可以缓解尿频:取乌药、益智仁、山药各10克,用3碗水煎至1碗,每日一剂,连服一个月为一个疗程;或将三味药等份研细末,每次5克,用水冲服。请问专家,这个方子可以用吗?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中医师卢岱魏解答:中医认为,小便是由肾和膀胱共同主导的,尿频、遗尿、夜尿多因肾气不固、膀胱失约所致,也可由下焦湿热引起。此症多见于中老年患者,这是由于他们“元气亏衰,阳气虚极”所致。患者每有尿意就迫不及待需要排尿,难以自控,故临床上尿频尿急经常合并论治。老人肾气不足、小便频数,会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严重影响休息,导致精神憔悴,不利于身体健康,所以尿频不是小事。 这个方子是中医治疗尿频尿急的经典方剂——缩泉丸,于宋代《魏氏家藏方》和南宋《妇人良方》等古代医籍中皆有记载。方中,山药补肾固精;益智仁温补肾阳,收敛精气;乌药温肾散寒。三药合用,肾虚得补,寒气得散,有补肾缩尿的功效。需要指出的是,此方主治肾虚所致的夜间尿频,若是其他原因导致的,应请医生辨证诊治。 本方宜饭前服用,服药期间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校区

佛山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 刘继洪 又到了衣着清凉的夏日,不少胖人开始了减重计划。所谓“胖人多痰”,肥胖者多为痰湿体质。中医认为,痰湿多源自脏腑功能失调,如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肾主水,心阳不足,则水湿内停等,使得痰、湿等病理性代谢产物在体内停聚,导致体型肥胖,所以治疗上宜化痰利水,消脂排毒。推荐一款“冬瓜盅”,既健康美味,又减肥祛脂利水。 取冬瓜尾1/3只(约3斤)、生薏仁15克、熟薏仁(把生薏仁放进铁锅里,用慢火焙至略带焦香)15克、新鲜荷叶20克、扁豆30克、陈皮6克、香菇5朵、瑶柱20克、瘦肉100克(切成粒状腌好)、生姜数片。薏仁、扁豆、陈皮洗净略浸泡;冬菇洗净,泡发切粒;荷叶洗净,剪成块;冬瓜洗净后用汤匙把冬瓜瓤挖出,约可放3碗水。把全部材料放进冬瓜里,倒入水,将满时用保鲜膜封好。锅里倒入清水,锅底架一只小碗,把封好的冬瓜放在小碗上,盖上锅盖,大火煮开后转中小火再煮2~3个小时。用筷子戳一下冬瓜肉,待瓜肉颜色呈半透明,调入芝麻油、盐,即可食用。 冬瓜味甘淡,性微寒,入肺、脾、心三经,能清肺化痰、利尿消肿、益气除烦,其本身水分多,热量低。《本草纲目》认为:“欲得体瘦轻健者,则可常食之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校区

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 杨志敏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年轻人在网上最爱搜索的关键词成了“脱发、防脱”,某购物平台发布的消费数据显示,青年是植发、护发用品的消费主力。中医认为,调理脱发需要分清虚实。虚证的脱发是由于肝肾阴虚、精不上承,或气血不足、血不荣发导致的,就像种田施肥的道理一样。这种类型的脱发通常表现为发质干燥、发色萎黄或白发、无光泽,常伴随头晕、心悸。治疗时需要滋阴养血。 在此,推荐一款黑豆桑寄生茶:取黑豆30克、桑寄生15克、枸杞15克、桂圆肉5~8粒、去核红枣6枚、鸡蛋2~3个、生姜5片、红糖适量;将黑豆、桑寄生、枸杞、桂圆肉、红枣洗净,黑豆热水浸泡30分钟;锅内放入上述食材,加适量清水先煮30分钟,再把鸡蛋、生姜加入,煮约15分钟后,将鸡蛋取出剥壳后再放进去,继续煮15分钟,加红糖调味,饮汤食蛋即可。 方中,黑豆养血乌发,桑寄生养肝血滋肾阴,枸杞子、桂圆肉、红枣养血补肾。除了缓解脱发,还适用于血虚不能濡养肌肤导致的皮肤干燥、瘙痒。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校区

中医认为,各种原因造成的足跟痛都可以通过点涌泉、掐太溪穴来缓解。按摩源泉可以补元气、振奋人体正气,调整脏腑功能,起到强身保健的作用。太溪,为肾经原穴,肾阴肾阳皆可补之,五脏之疾皆可治之。 取穴:涌泉,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太溪,位于足内侧,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具体方法:1.点涌泉。疼痛时,用拇指指尖用力点按涌泉穴1分钟,稍放松后再次点按,反复5~8次,直至酸胀感向全足放散。2.掐太溪。拇指指尖立起,用力掐按,使酸胀感向足跟部放散,而后足跟疼痛缓解。▲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