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背景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18 08:37 点击:80980

摘 要: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产业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拓展利用外资领域、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哈尔滨承接服务外包有其自身特有的优势、劣势、机会、挑战。只要能审时度势,扬长避短,一定能将其打造成为服务外包业务的重要承接地。关键词:服务外包 S教育、科研实力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哈尔滨是我国重要的教育、科研中心。全市共有哈工大、哈工程大学等高等院校73所,中等专业学校51所。在校大、中专学生近80万人,年毕业生超过20万人,其中研究生6000人,本科、专科学生12万人,中专、技校、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近8万人。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哈尔滨市的工资薪酬处于较低水平,这对于承接外包业务非常有利。哈尔滨市科技综合实力较强,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在2006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指标排名中,科技成果数量居第6位。全市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余万人。焊接所、兽研所、工程力学研究所、703所等技术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具有很强的研究与开发实力。全市大中型企业有科研机构176个,实验室35个,其中发动机、轴承、量仪、空调机、电机、汽轮机、环保制氧、生物制药等21个重点实验室达到国内先进水平。3.装备制造业优势明显。哈尔滨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工课件背景

摘 要:20世纪90年代末期,出现一种通过大学“集群”方式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型办学模式,即大学城。资源共享是大学城建设的核心理念,是贯穿大学城建设与发展始终的灵魂。对国内外大学城的资源共享分析,结合重庆市南岸区经济社会现状,提出江南大学城人才资源共享措施。关键词:江南大学城;资源;人才;共享中国的大学城建设基本上属于“主动构建”模式,大多关注大学城的形式,缺乏对大学城发展动力的深入研究,把大学城变成几所大学的简单集合,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因此,合理利用大学城人才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1 大学城人才资源合理利用的意义中国式大学城,它是教育改革深化催育的新生事物。至2008年秋季学年,毛入学率达最高点23%,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因此,合理利用人才已经迫在眉切。合理利用大学城人才资源,有利于高校优势互补,有利于加快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增长。2 当前国内外大学城人力资源合理利用分析2.1 国外大学城的发展状况及资源利用国外大学城是教育、科技与经济互相结合的新型社会组织。各校之间教学资源充分共享,大学城与所在社区良性互动、共谋发展,依托大学城建设科技园,实现科技人才共享课件背景

摘 要:文章论述了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必然性和岳阳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可行性,提出了确保承接产业转移成效的措施。关键词:产业转移 必然性 可行性 措施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06-264-02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是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岳阳建设湘北门户城市,加快新一轮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这项工作,应该成为当前岳阳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产业转移,机遇难得,稍纵即逝。因此,只有以务实的精神,用创新的方法,准确地把握岳阳之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开发园区承接平台的重要功能,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做强做大石化、造纸等优势产业,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吸引高精深加工产业转移,才能突飞猛进,促进岳阳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一、客观分析产业转移的必然性由于不同地区的生产要素之禀赋、经济基础之差异、发展战略之不同,其产业结构便根据各自技术水平的高低形成了不同的产业梯度。在我国,表现为由南向北、自东向西,从高到低的产业梯度。一些经济学家,据此将我国划分为三个梯度区:即高梯度区,这自然就是沿海发达地区;中梯度区,这便是欠发达地区;低梯度区,显然就是落后地区。由于这种产业梯度的存在,以及地区产业结构课件背景

在近两年风靡的《当和尚遇见钻石》一书中,讲述了一位佛学博士以佛法在商场上缔造华尔街传奇的故事,作者Michael Roach说“无论是商业活动,还是古老的佛教智慧,甚至是人类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富裕自己的生命,达到自我内在与外在的丰盈。”或许这是最能进入富人心灵的一个答案。对于富豪们来说,在如何赚钱之外,如何花钱,如何为自己的巨额财富找到一个理想的出路,已经成了同样重要的问题,也是富豪们的一项责任。本刊《2010 中国仁富榜》一经发布,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让更多的富人在赚钱的同时知道了,原来,钱还可以这么花,原来,慈善也是一种态度。当然,对于此榜单有所感悟的人不仅仅是家产丰厚的商人,还有其他社会各界人士,他们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出了自己对《2010 中国仁富榜》的心声。课件背景

农村征地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面对这个话题,一方面出现了农民“跪访”事件,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农民“等着盼着”政府来征地。粗略一观,难辨是非。本刊记者带着矛盾的心理和众多疑问兵分两路走访了我国南北地区的部分乡镇和农村,希望得到合理答案。征地面面观一路记者在几个星期前,走访了坐落在华北平原上的两个村庄,它们都因为在村内建设国家重点工程而被征用了大量土地。其中一个村庄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范围,记者听到这里的村民介绍,“我们村里一共被征地1千亩左右,几乎每家农户都被或多或少征走一些,大都是岗坡地,这些地一共补偿了2700万,钱是由县南水北调办直接分发到农户手里。补偿标准一共分成四类:水浇地3万一亩,林地2万7千元一亩,旱地和它价钱差不多一亩地是2万6千多,最后还有一类是未利用地,我们就叫闲置用地,补的钱更少一些。”在另一个村庄,当记者站在一位村民家门前远眺时,看到两条平行的线路,一条是京沪高铁专线,相隔不远的另一条是京港澳高速公路。村民说,“那个过汽车、火车的地方,过去就是我家的耕地。修高速公路已经是快20年的事情了,那时集体土地观念比较强,一亩地大概补了不到两千,持续补给10年,当时钱都到村里了,于是村里就把耕地整体打乱,重新分了课件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