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年度最佳学生 变


更新日期:2016-06-03 01:47:06来源:网络点击:339272
[摘 要]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表明中国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阶段必须正确看待经济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更新发展理念、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升级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等措施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 十七大报告;经济增长方式;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 F06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12-0024-04
一、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继续大幅提升,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连年显著增加,物价基本稳定。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总体上是令人振奋的,但是喜中有忧,主要是经济增长依然以粗放型为主。2006年,按现行汇率初步测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5.5%,但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较高,比如能源消耗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钢消费量为3.88亿吨,占30%;水泥消耗12.4亿吨,占54%;土地资源基础日趋薄弱,耕地面积锐减,截至2006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比上年度末的18.31亿亩净减少460.2万亩,中国目前人均耕地只有1.39亩,已经不足1.4亩;水土流失严重,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在全球每年流失的260亿吨耕地表土中,中国占1/5,达50亿吨;水资源开采过度,短缺日趋严重,中国600个城市中缺水的近400个,严重缺水的为108个,在32个百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受长期缺水的困扰;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在160个国家中,中国森林覆盖率因掠夺性的开采现在仅排在116位。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和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的研究计算结果,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和虚拟治理成本分别占当年GDP的3.05%和1.80%。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二、正确看待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
造成中国目前这种经济发展状况的原因有很多,既有阶段性、转移性因素,也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依然背离集约型密切相关。从阶段性因素看,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历史时期,国际经验表明,这一时期是资源消耗增长的爬坡阶段。随着经济规模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资源需求总量和消耗强度在较长时期保持较高水平,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从转移性因素看,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高消耗、资源性的产业转移到中国,相应地加大了中国的资源消耗总量。随着大量“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中国也直接或间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资源。比如许多国家自己不再生产或减少生产焦炭,同期,中国焦炭出口从1991年的108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1 450万吨,此外,2006年中国还净出口煤炭2 500多万吨,这是直接出口。同时,中国还间接出口了不少能源资源,2006年中国净出口粗钢3 434万吨,未锻轧铝70万吨,彩电及整套散件1.04亿台,机电产品1 217亿美元,这里面都包含着能源资源的消耗。比如1吨铝耗电15 000度,净出口70万吨铝就等于出口100多亿度电。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增加的资源能源消耗,相当一部分是对其他国家或地区资源消耗的“替代”,是对世界能源资源供应的贡献。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资源消耗高、环境压力大,突出地表明中国“高投人、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15%,火电供电煤耗高20%,水泥综合能耗高23.6%。
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转变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改革开放25年的历史经验,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提出,对于当今中国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要求我们必须深刻反思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以粗放型为主向以集约型为主的转变。“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就要转变发展方式,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由此可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之路,已成为我们内在的迫切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措施。
更新传统的发展理念
更新发展理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前提,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发展方式。中国今天“发展”的内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这就是“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的问题。原来讲的发展是比较狭窄的概念,把发展片面等同于经济发展,进而又把经济发展片面等同于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主要是看GDP这个指标,GDP又不能反映为得到总产出所消耗的自然资源状况和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成本。这种传统发展理念给中国带来了相当严重的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发展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现代发展体系:一是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二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组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等;四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包括人自身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质以及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参与等。
正如“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是更加高效地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以尽可能少的投人实现尽可能多的产出。在能源资源约束强化和低成本竞争优势弱化的情况下,只有将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经济发展才有后劲、才可持续。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的信息社会,知识和技术是比资本和劳动更为重要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生产和收益递增的重要源泉。当代美国正是因为不断的技术创新而使其始终处于经济发展的最前列。
解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通过对先进生产力发展若干规律性现象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认识:科学发明—技术创新—产业化推进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路径;量变—部分质变—根本质变是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运行方式;开拓新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是先进生产力向整个社会生产领域“挺进”的两条主要战线;局部发达地区创造向国内更大范围扩散、向国外相关国家和地区转移,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空间运动规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利用后发的某些有利条件,有可能促进某一产业乃至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其中,科学发明、技术创新是基础性的东西,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动力源泉。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虽有所提高,但总的来说,科技创新能力仍较弱。正如“十七大报告”中所强调的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保护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进一步调整和升级经济结构
调整和升级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相互联系、互为制约的两个方面,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增长方式粗放、增长成本过大的重要原因。目前,在中国三次产业中,工业比重过大,工业中高能耗、高物耗的重工业增长偏快,这是中国单位GDP能耗高、环境压力大的重要原因。要大力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继续把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
继续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推进工业内部结构调整的进程。从全国来说中国仍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推进工业化仍是未来经济发展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现在我们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提高工业部门的技术含量,同时调整工业内部结构,推进工业由过多依赖要素投入向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化发展的进程,利用后发优势,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继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国际竞争的角度分析,工业化时代争夺的是资源和市场,信息化时代争夺的是高新技术及产业和尖端人才。我们应抓住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有利时机,积极发展对经济发展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努力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成长链;继续加快发展服务业。
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明的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
着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循环经济是经济增长方式的一种创新。相对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强调“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这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价值取向、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新型增长方式。同时,与发展循环经济相关联,要促进节能减排,节能减排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一方面,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把过高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降下来;另一方面,抓好节能减排,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实有效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为此,我们将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约集约用地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更加重视源头控制,把节能评估、环境评价作为市场准入的强制性门槛,实行耗能产品最低能效标准,扩大强制性能效标识实施范围;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工业以及建筑和交通两大行业的节能工作,全面实施低效燃煤工业锅炉改造、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加强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企业节能管理;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原则,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积极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废旧家电回收处理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逐步建立健全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和创建节约型社会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
正如“十七大报告”中所要求的“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
继续深化体制改革
深化体制改革,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保障。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特征:不同的经济体制就会产生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进而影响其经济效率和增长方式。经济制度的变迁,不仅是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对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会产生重大影响,因而也会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生重大影响。正如我们前面所讨论的,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转变不仅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有关,而且涉及经济结构、技术进步等方面的问题,涉及指导思想、发展战略、产业政策乃至人们的观念问题。但是,众多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制度。为此我们必须要逐步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为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创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积极稳妥地推进水、电、成品油、天然气等重要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征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充分发挥价格在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中的杠杆作用;改革财税体制,制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方案及配套措施,深化资源税制度改革,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快金融改革与创新,引导信贷资金投向节能减排、技术进步等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领域。要加快培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市场主体,增强企业自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动力,推进企业调整重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同时,还要促进企业强化科学管理,降低原料、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的物耗和能耗。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战略发展研究组.发展的实现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杨欢进.西方经济学专题研究[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4]马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J].中国有色建设,2007,.
[5]李炳炎,唐思航.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路径选择: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7,.
[6]常修泽.中国新发展模式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理论参考,2006,.
[7]赵斌.中国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发展循环经济[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
责任编辑:张增强
责任校对:学 诗

相关:

论以人为本管理方式在科学管理中的作用摘 要: 泰罗提出的标准化管理暴露出许多弊端。文章以发展的观点从管理的基础、优秀管 理者必备的素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桥梁等三方面 阐述了科学管理中以人为本原理的运用 。 关键词:以人为本 科学管理 ..

新市场,新机遇中关村企业赴“三板”挂牌并交易,带来了这个市场的新商机。无论企业、中介、投资人都可望参与其中获益。与此同时,政策变数仍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并将直接影响参与各方的行为。其中详情,本刊记者分别采访了申银万国证..

上一篇: “超级新动”超级影响力
下一篇: 匡威性格“你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