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火嬲 电施工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因素分析


更新日期:2016-06-03 01:40:53来源:网络点击:339157
摘 要: 文章探索了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途径,详细分析了构成企业竞争力主要因素的影响力, 并在此基础上对火电施工企业的现状进行分析说明,最后结合火电施工企业的实际,提出了 一套测评火电施工企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火电 施工企业 竞争力 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11-198-02
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力最直观地表现为一个企业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消费者提供 产品或者服务,并且能够获得自身发展的能力或者综合素质。在竞争力评估中,最基本的竞 争力显示性指标有两个:第一,市场占有率;第二,盈利率。前者反映企业在多大程度上为 市场所接受,后者反映企业自身发展的基本条件。那么如何去提高市场占有率并最终使企业 盈利呢?很显然是必须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那么,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何方?如何测评企业的 竞争力?选取哪些指标进行测评呢?这些问题正是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
一、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世界公认的对企业竞争力战略系统研究的权威当属于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 授。波特以创造性的思维提出了一系列竞争分析的综合方法和技巧,为理解竞争行为和指导 竞争行为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可是其理论局限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培育上。他 主要强调成本和差异两方面因素,但这两个因素属于企业的直接竞争力,事实上,企业的竞 争力还存在间接竞争力,如管理、人力资源、技术创新等等。很显然,决定企业竞争力的这 些因素是一个为数较多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指标体系。本文着重分析了人力资本、企业组织 、企业文化、技术创新等因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
1.资本因素。资金是企业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国外一般把长期资金称为资本。资本是要 通过增殖活动才能发挥出它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作用。就资本运营的本身含义而言,资本运 营不同于一般的生产经营活动,它的对象不是产品、工艺、机器设备、专利等物化资本,而 是股票、证券、股权等证券化的物化资本或者说可以转化为股权、股票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 产。它的核心问题是通过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资产的运行效率,以确保资本的不断增殖。资本 运营的收益主要是生产效率提高后资本市场价值的增加。它追求的目标是资本价值最大化, 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效益。
就火电施工企业而言,它们本身是服务性的企业,并且微利经营,在现今的市场竞争中 ,很多施工企业实际上施工工程完工后争得仅仅是施工费用,因此,资金因素可以说是制约 其进一步生存和发展的一大因素。一流施工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就 是因为其有资本,能够技术创新,能够购买一流的机械设备,能够留住人才,也能够进行多 种经营,并且大多多种经营搞得很好,经济效益好,已经成为企业的另一个支柱。总之,资 本因素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一般可以通过财务指标量化的对其进行测评 和控制,进行财务分析,合理投资和融资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企 业的经济效益,最终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当然,我们不能无视一个影响施工企业资金短缺的 社会问题,那就是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主要表现是对规范业主行为的法律法规严重缺失,对 承包商垫资施工缺乏法律保障,导致承包商缺乏融资条件并承担很大的资金风险。我国需要 加强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对业主肢解工程进行明确规范。同时,要从法律上允许承包商 融资、投资承包工程,从而为实施工程总承包创造条件。对于垫资带资工程,必须以法律的 形式明确最低利息和偿还期限,形成一种有利于承包商开展融资的市场环境。这样能降低承 包商资金风险,促进工程总承包市场的发育。
2.人力资本因素。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认 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从舒尔茨理论推知,人力资本是一种能动性的资本, 因为它在使用过程中一方面具有自我丰富、自我积累、自我强化和自我发展的特征;另一方 面使得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得以提高并增强了劳动者的组织、协调、适应和创新能力,最终导 致其他物质资本生产效率的提高,所以人力资本对企业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对火电施工 企业而言,人力资本匮乏可以说火电施工企业普遍经济效益不佳的一大主要 原因。后进企业之所以难以在技术、经营、市场、质量、信誉等方面赶上一流企业就是因为 没有雄厚的人才作为其第一资源。
3.组织结构因素。在现代社会,一个企业一旦设计了好的组织结构,其意义非同一般 ,它可以形成企业整体力量的汇集和放大效应,否则,就可能出现“一盘散沙”。“三个和 尚没水喝”的典故其实就是组织结构执行的效果。人们常把组织誉为与人、财、物三大生产 要素并重的“第四大要素”,这也是基于它的这种影响力。组织结构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甚 至于胜过组织资源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作用,毕竟组织资源通常可能被其他企业模仿和购买 。国外施工企业总部大都采取事业部的组织形式,各事业部在组织结构上基本相同,大都 设有项目控制部、设计部、采购部、施工管理部、试运行部等。而国内火电 施 工企业的组织结构大多是简单的职能型组织结构,缺乏信息交流的质量和速度,与市场的距 离比较遥远,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的竞争格局,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人才的优化配置 ,因此,国内施工企业开展总承包业务也应该借鉴国外施工企业的组织模式,通过健全组织 实现健全职能。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企业员工专业结构和能力结构要同企业组织相匹配。 其实进行组织结构的改制已经是大多火电施工企业的心声。一些经营业绩好的施工企业在经 营机制上就实行公司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分离,实行项目施工和专业化施工,并实施二 级法人的管理,这是其他企业改制的可以参考的范例。
4.企业家素质。21世纪,由于全球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企业家素质要求也越来越 高。一般不仅要胜任卓有成效的战略经营任务,而且还要有力地领导自己的团队在同心协力 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的同时,准备迎接新的挑战。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1800年左右对企业家 最先做了定义:“ 把经济资源从生产效率较低、产量较小的领域转到生产效率较高、产量 更大的领域的人便是企业家。”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指出:“企业家们属于敢于冒险和承担 风险的有高度技能的职业阶层。” 柳传志认为,企业家起码要具备三个特点:①高理想、 重精神,为此敢冒风险;②主宰心强,但又虚心好学;③聪明能转化为智慧。而且他认为, 优秀的企业家肯定不止这三条。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与企业家素质的高低密不可分。企业家的 资质除了有天生的成分外,主要是培养出来的,不仅包括了思想、知识、智慧、经验、技能 、品格、气质和风度,更重要的是做人的品行、人格、心态和为人的心胸。每个企业家的素 质可以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素质。有些素质是可以替代的,或者说可 以通过购买或雇用而得到,但作为企业家素质,必须是独一无二的,是没有办法被替代或取 代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企业本来发展的有声有色,但是企业家被替代以后,就走了下坡 路的缘故。
国内一流的火电施工企业一定都有好的管理机制和优秀的领导班子,这是成功的一个 共同特点之一,但是对中国企业来说,“企业家”是中国当代非常稀缺的资源之一,对火电 施工行业而言,更是不存在这样的资源。目前企业家在国内的理论界尤其是企业界倍受关 注。一个好的企业家是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一个要想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发展壮大的企业, 离不开企业家阶层的成长,离不开对企业经营者选择经营机制的改革。经理市场的竞争,一 方面决定着哪些人可以成为企业家,另一方面又决定着企业的前途。目前中国缺少真正意义 上的企业家,民营企业有可能成就一些企业家,因为其所有权和经营权是一致的。当然目前 国有企业改制正在进行,我们应该相信,中国在不久的将来会孕育出自己的企业家的。另外 ,由于中国没有健全和完善的经理人市场是中国缺少真正的企业家的主要原因,所以健全并 完善经理人市场是中国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毕竟真正的企业家需要在经理人市场的激烈 竞争中产生。5.技术创新因素。技术创新能力是通过引入或开发新技术,使企业满足或创造市场需 求,增强企业竞争力,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能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核 心;产品创新要靠技术创新来推动,没有技术创新就没有产品创新。据世界有关权威机构统 计,80%的企业寿命只有3年,10%的企业寿命只有8年,只有2%的企业寿命能达到40年以上。 像巨人、三株、爱多等辉煌一时的短命企业,失败的原因中最关键的是忽视了新技术、新产 品的开发,使企业逐步丧失了原有的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事实告诉我们,面对全球经济 一体化和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形势,企业只有依靠技术创新,不断培育核心竞争力,才能在 市场竞争中确立优势、站稳脚跟。
对火电施工企业来说,良好的企业社会信誉
2.胡大立.企业竞争力论. 经济管理出版社
3.李光斗.品牌竞争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4.郭惠玲 ,曾路. 企业营销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市场周刊, 2002
5.陈庆修 .世界顶级企业的用人之道.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03

?

相关:

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一、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的内涵企业社会责任的正式定义虽经国内、外多次讨论,却仍莫衷一是。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CSR理念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

最搜索未来的搜索引擎究竟会到什么程度?它已经不再是一个单调的搜索框,你甚至不需要输入搜索的关键词。这其中还会涉及到语音搜索和语义搜索——既让搜索“听”到我们的需求,也能理解符合人们语法习惯的句子。它还具有移..

上一篇: 石化巨头“私有化”及走向
下一篇: 安全文化在现代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