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正文

高层住宅几层最好 侗家筑木,风雨千载


更新日期:2016-06-12 00:47:12来源:网络点击:378371
侗族木构建筑的历史开端直接探进了古老的神话传说,而在现代,这种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智慧的建筑技艺依旧让后人汗颜。
侗族民居一般都建在河溪两岸的绿树丛中,依山傍水,大多完整地保留着古代越人的“干栏式”木楼结构。鳞次栉比的风雨桥、吊脚楼、水车群,蔚然有诗意。
无论多么复杂的民居、鼓楼和风雨桥,都无需图纸,无需铁钉,仅凭画有特殊符号的半边竹片和两扎五寸左右的竹签,就能平地立高楼、陡坡起大厦,这是侗族木构建筑构营造技艺的精妙所在。在百里侗乡,那些工程无设计图纸、工程师无资质认证、工程竣工无验收的“三无产品”,历经百年风吹雨打,仍不偏不倚,正如郭沫若先生赞美程阳风雨桥所言“重瓴联阁怡神巧”、“竹木一身坚胜铁”。
一个族群的桥
1983年,一场罕见的大雨过后,位于柳州市三江县城古宜镇北20公里处的一座风雨桥坍塌过半。消息很快传遍了侗乡,引起不小的震动。
不同的环境会教人修筑不同的建筑,比如沼泽教出干栏式建筑,黄土高坡教出窑洞居室,广阔的草原教出帐篷。早在三国时期,侗族先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在岁月淘洗中,鼓楼、风雨桥为代表的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堪称一绝。
这次遭受重创的是程阳风雨桥。该桥建于1912年,五个石砌大墩,桥面架杉木,铺木板;桥的两旁镶着栏杆,如同一条长廊;桥中有5个多角塔形亭子,飞檐高翘,似羽翼舒展;桥的壁柱、瓦檐,雕花刻画,富丽堂皇。整座桥雄伟壮观,气象浑厚,是侗族木构建筑的集大成者。
很快,政府部门召集各路专家对风雨桥进行修复。专家们把桥的零部件一一做了标记,挨个拆卸下来。数以万计的零部件堆成了小山,怎样重新组装起来却成了一个难解之谜。正在专家无计可施的时候,侗乡“楼桥世家”来人了。
他们带领一队人马,只用了10天时间,就将建桥用料全部备齐。20个月后,程阳风雨桥又气势恢宏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专家叹服。
领头者是杨善仁以及他的儿子杨似玉,修复程阳风雨桥,在他们来说,并不是任务,而是使命。
侗寨依山而建,背后所靠的山脉称为“龙脉”,风雨桥往往坐落于龙脉消隐及一寨的水口处,以阻挡邪气,留住福气,使龙气融会贯通。因此,修建风雨桥是侗寨的大事,但凡修建,大家有钱出钱,有材料出材料,有力出力,希望通过自己的付出,得到神的庇佑。杨似玉的爷爷杨富唐是程阳风雨桥的发起者和主要建造者,在过程中,他甚至变卖了家中田地。
“我父亲小的时候,爷爷那辈人就开始建程阳桥了,建好不久爷爷就去世了。”杨似玉说他的父亲对程阳桥特别有感情,每次走到桥跟前都会掉眼泪。所以,1983年那次维修,杨家家里有什么就拿什么去用,完全不惜任何代价。
父亲渐渐老去,杨似玉成为中坚,每10年都会对程阳风雨桥进行一次大的修缮。“1993年修桥的时候,政府的拨款不够了,我就自己出钱,后来把我房子的瓦拆了一半下来补在程阳桥上。我家用雨布盖了一年多,后来有钱了才换瓦上去。”走路经过程阳桥,杨似玉只要看到有一些坏的地方,随时都会对其进行维修。
三代人共修一座桥,这种呵护还将持续到第四代、第五代……其实,千百年来,侗族人都是这样虔诚地逢水架桥、随时修桥,传承着、敬畏着这一民族传统,最后把它演变成全民族的一项公益活动,将家族和民族的梦想与希望,变成一座座实用而赏心悦目的风雨桥。
万般技巧只在心中
程阳风雨桥之所以让专家无从下手,是因为长64.4米、宽3.4米、高10.6米的整座桥梁没用一钉一铆,大小条木,凿木相吻,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全然一个复杂的迷宫。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侗族工匠在面对这种“迷宫”的时候却仿佛熟谙奇门遁甲之术。他们连图纸都没有,一把尺子一支笔,就能准确裁料和勾画出鼓楼的形状。“先用小圆木、小竹片和小竹签按比例建好模型,再在每根小竹片上记下尺寸和数据。模型建好后,拆掉,把小竹片用绳子扎起来,交给建筑师,后者即可按照小竹片上的数据施工。”杨似玉是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他并不避讳讲述“绝技”。
拿到一个修建项目,杨似玉先丈量地基,根据地形确定建筑物的基本构架。将竹子刮去青皮,使用曲尺、竹笔、凿刀等,把柱、瓜、梁、檩、枋等构件的尺寸、大小刻写在上面,制作成“香杆”。这样,整座建筑物便在杨似玉的心中耸立,再高大的鼓楼,再长的风雨桥,也只靠这半边竹杆来下墨。数千件构件,数千个榫眼,下墨均准确无误,分毫不差。通常,在侗族地区,一个木匠只要会计算和刻画香杆,基本就可以得心应手地竖屋建房了。
侗乡的粗壮汉子,平日里就是耕田种地的农民,建屋时则变身为能工巧匠。他们大多数是文盲,却独创了13个独特的建筑文字,准确标明每个木作部件的大小、规范以及“香杆”所处建筑物中的具体位置。对外界而言,这13个被侗族人世代相传、沿用至今的文字无异于天书:ㄋ、∨、Z、≯……
一个古建筑研究者不解于没有图纸的施工,问杨似玉如何保证规范和标准。杨似玉说:“根据地形选木头,木头是有韧性的,不像钢筋水泥,是多少长就是多少长,没办法变化。”看来,侗族木建筑除了人对于环境的适应,还有木头对于构架的适应,巧用木头会呼吸的特性,工匠如有神助。
侗族人喜欢杉树,崇拜杉树,风雨桥、鼓楼、民居、戏台等木构建筑基本上都用杉树建成。杨似玉曾经接过南宁的一个工程,工程方要创新,把他派到张家港选了一个月进口木材,杨似玉说:“最好的还是杉树,不怕虫蛀、防腐,进口的木材比不上。”
建造新的鼓楼,政府要求保存相关档案,这当中包括图纸,杨似玉最后也满足了。从来韬略只在心中藏的他,究竟是如何在事后画出一张图纸的?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疑问。
唱不完的歌
自古以来,鼓楼就是侗族村寨的标志和灵魂。
宝塔形的“独角楼”,耸立在几根大柱上,飞阁重檐,结构严谨,做工精巧,装饰细致,辨识度极高。在百里侗乡,每一族姓都要建一座自己的鼓楼,族姓多的村寨,鼓楼就多,仅三江县境内的鼓楼数量就超过了200座。
和风雨桥一样,鼓楼依然不用一根铁钉,以杉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拨地凌空,排枋交错,上下吻合,充分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屋檐虽多达十几层,但楼内并无一般建筑的梁柱结构,而将重量平均分散在各层屋檐。严谨的结构,精湛的工艺,使得鼓楼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
作为侗族的识别代码,鼓楼远离实用层面而存在。侗寨的庆典、祭祀、迎宾、歌舞娱乐往往会在鼓楼前的广场上举行,鼓楼是全体寨民当之无愧的精神寓所,如同侗族民歌长久传唱的那样:
鼓楼是村寨的暖和窝,
没有鼓楼无处寻欢乐。
高高的杉木竖起鼓楼架,
有了聚集的场所有了欢乐的歌。
目前世界第一鼓楼是三江鼓楼,高42.6米,60根柱头着地,共27层瓦檐,每层檐角轻盈起翘,精巧的雕饰以及鲜艳的檐板彩绘,与庞大、粗犷的楼身形成鲜明对比,使轻重、拙巧、疏密、粗细、刚柔完美地结成一个整体。
横跨浔江河上的三江风雨桥,桥长368米,宽16米,最高处为18米,有7个桥亭,其长度和规模均为世界之最,堪称世界第一风雨桥。
两座“世界之最”的掌墨大师傅都是杨似玉。鼓楼越来越高、风雨桥越来越长,传统的侗族木构建筑技艺也在不断刷新着自己的历史,于是就有人问到了创新的事情。“样式还是传统的样式,能增加的只是高度和宽度。”杨似玉在回答的时候,神情闪出无奈。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更大、更高、更有噱头,古老而神秘的技艺是否能跟上这种节奏?
在修建开始之前,依旧会响起古老和有力的《侗族木头拉山号子》:“我们现在拉木头经过的地方,山神啊,请您原谅我们的打扰,保护我们能顺顺利利通过吧!”这种原始的对于神灵的敬畏依然存在于侗族工匠心中,每每让人忘却时代的急功近利,感到踏实、安稳。
如今,杨似玉自己有一个建筑公司,带出了100多个徒弟,出徒自己出去做事的已经有三四十个。据初步统计,目前三江全县共有风雨桥120多座,吊脚木楼40000多座,是世界上最大的侗族木构建筑生态博物馆。
现今的建筑学家们已经完整地绘出鼓楼的结构图,但是他们很难想清楚,在没有设计图纸的情况下,侗族的匠师们是如何完成施工的。与此同时,热爱侗族大歌的杨似玉,正在谋划组建一个侗族大歌队,在程阳桥边上做一栋房子,一楼做表演,二楼做百家宴,和自己的建筑公司一起,为村里的劳动力找份工作。



相关:

[早期教育]有钱人小孩更易患心理病 早期教育很多人可能很羡慕有钱人家的小孩,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肯定很开心。但研究发现,有钱人家的小孩更容易有心理病。到底是为什么?那就跟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美国科学家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有钱人家小孩比家境较不富裕的小..

[烹饪]四招教你辨别真假香油 烹饪据称,中国市场上可能有一半的芝麻油有问题。“好的,里面有一些芝麻油,用玉米油、豆油、棉油、浓香菜油和香油勾兑。差的,直接是四级玉米油和香精,一粒芝麻不用。”业内人士透露,伪芝麻油和假芝麻油在市场中的份额,..

上一篇: 佩戴设计灵感
下一篇: 雀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