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力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15 11:28 点击:888397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口腔与颌面部疾病系的研究人员通过长达27年的随访发现,拒绝刷牙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可能会有患心脏病的风险。   成人牙龈疾病与心脏病之间的关系早已被很多研究证实,但人们对儿童时期口腔健康如何影响以后的生活知之甚少。新研究为了观察儿童口腔感染与今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集中搜集了1980年时对6岁、9岁和12岁儿童进行口腔检查的牙科报告。报告显示,这三个年龄段分别有68%、87%和82%的孩子有牙龈出血、蛀牙或补过牙;54%的儿童,尤其是男孩在牙齿和牙肉间有轻微的牙周囊袋;61%和34%的孩子有1~3个或1~4个口腔感染迹象,症状主要包括牙痛、对温度敏感、面部肿胀或发烧;只有5%的儿童牙齿完全健康。   2007年,研究人员再次对成年后的参试者进行体检,通过超声扫描测量其颈动脉内膜—中膜的厚度。这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数值超过0.9毫米即属于异常。分析结果显示,那些患有蛀牙或牙龈疾病的儿童成年时更有可能出现动脉斑块(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增加了心脏病、中风甚至早亡的风险。   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公开版》上的这项研究成果表明,蛀牙和牙周病都会增加儿童成年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益力

  美国《中风》杂志刊登加拿大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中风幸存者由于身体活动受到明显限制,其骨质疏松症、骨折和跌倒的几率会增加4倍,但大多数中风患者从未接受过骨质疏松症筛查。   研究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内科专家莫伊拉·卡帕拉尔博士及其研究小组完成。他们对安大略省1.65多万名年龄65岁以上的中风幸存者展开了跟踪研究,发现参试患者中,只有5%接受过骨密度测试,其中15.5%的患者在中风后一年内接受过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只有很小一部分患者在中风后的第一时间接受了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接受骨密度测试比率最大的人群为年轻女性患者,她们中风后一年内发生外伤性骨折的风险最低。而接受骨质疏松症筛查的老年女性不到1/3,高危患者的最高治疗率仅为30%。   卡帕拉尔博士表示,中风后运动能力受损,活动量减少,更容易导致骨密度下降,进而增加骨质流失和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新研究同时提醒医生和患者,中风幸存者应接受骨密度测试,发现问题及早治疗,防患于未然。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骨质疏松症或骨折患者一旦中风,更应继续接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适度运动,以防止骨质流失加重及骨折风险增大。在药物治疗之外,尽可能提高日常钙摄入量,一般标准为益力

  一项澳大利亚社区人群队列分析表明,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贫血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容易发生贫血呢?主要有下面三方面原因。   1.饮食不当。许多糖尿病患者容易偏食、过度节食,造成饮食中缺乏肉类、蔬菜类等食物,这些食物富含的铁元素、维生素都是造血必需的原料,长期如此,可导致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性贫血。老年糖友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也是发生贫血的重要因素。另外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本身体内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水平较高,长期高糖作用导致患者体内糖基化终产物水平也比较高,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继而出现贫血。   2.降糖药物导致的贫血。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一线用药,已经在临床使用多年。但10%~30%的长期服药者可能出现维生素B12吸收不良,6%~9%的患者出现维生素B12缺乏,这通常发生于服用二甲双胍10年以上的患者。其机制可能是二甲双胍影响了回肠对维生素B12的吸收,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因此,建议长期使用二甲双胍的患者每年检测血液中维生素B12水平,必要时给予补充。磺脲类药物有造血系统副作用。有报道磺脲类药物可导致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总的来说,几率较低。噻唑烷益力

  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发现,吃肉与患糖尿病的风险有一定关系。他们以亚洲人为对象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查。结果发现,食用过量的红肉,如牛肉、猪肉和加工肉等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而吃白肉,如鱼、鸡肉等可使风险下降。   研究人员以6.3万名45~74岁的新加坡居民为对象,进行了11年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吃红肉最多的组与最少的组相比,患糖尿病的风险上升了23%。专家指出,红肉中的亚铁血红素、饱和脂肪酸和烹调中的烧焦部分所含的糖化最终产物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分泌会带来不良影响。尤其是亚铁血红素,能引起过氧化和炎症,以致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另外,铁有强力的氧化作用。当消除过量铁产生的自由基的酶不足时,过量增加亚铁血红素会对胰岛素分泌的β细胞带来损伤。   吃鱼的结果却相反。日本进行了约5万人的调查,结果表明,吃鱼、贝类越多,患糖尿病的风险越低。与摄入量最少的组相比,吃最多组的风险降低了三成。其原因是,鱼中含有大量的欧米伽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D,他们可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分泌。▲益力

  6个月到2岁左右的小儿经常会出现流口水的现象,有的甚至围嘴围上没多久就湿透了。尽管婴幼儿流口水多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中医认为唾液也有养生功能。《黄帝内经》认为,“五脏化液,脾为涎”“口为脾之窍”“脾主涎”。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如果宝宝流口水的情况比较严重,口水清稀,同时伴有食欲不振、脸色苍白、唇舌色淡、容易腹泻、四肢不温,则可能是脾虚所致。推荐有上述症状的宝宝喝点参苓白术粥,不但可健脾益气、固涎摄唾,而且增进食欲助消化,为生长发育助力。   取太子参、云苓、益智仁各15~20克,白术10~15克,鲜生姜20~30克,大米50克。先把云苓、白术、益智仁放进铁锅焙干,略炒一下,然后研成末;生姜洗净去皮捣汁;大米淘净后加油、盐腌。大米、太子参放进瓦煲里煮成稀粥,粥将成时,把药粉调进去煮,姜汁后下,滚沸后熄火调味即可。此粥每日可分2~3餐食用,连食7~10天。   本方基本上以健脾益气名方——四君子汤为主方。太子参(又称孩儿参)最适合儿童食用,民间有“太子参太子也吃不坏”之意,有药力和缓、甘润平和的清补之效。益智仁味辛性温,入脾、肾经,能温脾摄涎、暖肾固涩,善治口多唾涎、遗尿等症。生姜性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