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谣惑众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14 16:17 点击:88671

因粉饰财务报表而屡遭拷问的中国上市公司现在有了新的担心:马军的环保黑名单。“地球超人”——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最近再次成为焦点人物,起因是他扔出了一个重磅炸弹:发布了关于香港交易及结算有限公司175家港股上市公司污染报告,截至20IO年3月1日,这些企业因水污染、空气污染的公开处罚记录已经超过了S8000条。与往常一样,马军接到了各色人等的电话:气得暴跳如雷的管理者、小心翼翼试探他能否撤除信息的企业代表、干脆直截了当求情的地方政府,另外还有质疑他为何总拿上市公司开刀的冷言冷语。“有的企业—天就能给我打二三十个电话。”作为一个笃信信息公开,并将其作为治理污染的有效手段的人,这一场景马军早已司空见惯。环境保护问题不能仅仅依赖于单个的人、组织或政府部门,只有备方力量广泛参与,彼此制衡并博弈,才能给环境破坏者施加以足够的压力,并推动政府制订出合理和有效的法律法规。因此,对马军来说,他和他的NGO收到的反弹越强烈,就意味着发布信息产生的监督作用越大。他曾经在几年前公布的中国水污染地图中披露过3万家污染违规的上榜企业,迄今为止只有266家对此做出了回应。“说明我们的影响力还是不够大。”“事实上,我要做一个信息公开的平台,让公众参造谣惑众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最丰硕成果的取得,来自于这位美国商务部长的“变脸”。一反去年到访中国时略带强硬的态度,在刚刚结束的中国之行中,49岁的美国商务部部长骆家辉充分发挥了其长袖善舞的本色——无论是在世博美国馆,还是同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的会面中,骆家辉都不忘推行其清洁能源理念。在5月18日的上海美国商会演讲中,骆家辉侃侃而谈,从中美沙漠面积增长到海平面升高,指出气候变化的坏处并畅谈清洁技术的发展,阐释中美两国的合作前景。如此热情并不奇怪,据美国商务部预测,2020年中国清洁能源市场将达1000亿美元,而在骆家辉身上则背负着五年内让美国出口翻番的重大目标。如果美国能顺利赢得大量订单,在骆家辉看来,美国公司、中国合作企业以及受益于最终产品的中国消费者都能从中得益,“这当然是双赢。”不过在通往双赢的过程中,双方仍有太多分歧。骆家辉所抱怨的是中国清洁能源市场一贯的不透明,同时,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在地方执行很不到位,而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一大顾虑。在骆家辉看来,美国每年由于在中国技术遭窃的损失达几十亿,而成长为第三创新大国的中国同样也需要创新方面的保护。同样,中国也有烦恼。从上世纪90年代起美国国会就对美对华出口管制采取紧缩政策。而清洁能源造谣惑众

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严重衰退,亚洲先进经济体和金融中心香港被卷入此次衰退风浪的中心。继2008年第4季度香港本地生产总值较上期收缩2.6%后,2009年第1季度,香港本地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大幅倒退7.8%,创造了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大的跌幅。由于外围经济恶化的程度远超预期,香港政府近日将全年的经济跌幅预期由原来的2%~3%扩大至5.5%~6.5%。数字下跌背后,需求大幅萎缩带来的出口下滑成为其主导力量。近日,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表示,目前部分厂家开始收到新的定单,预期下半年的经济表现将会有所好转。对外贸易的萎靡不振并没有阻挡企业投资香港的步伐。海外企业通过投资香港,可以更轻松地进入内地市场;而内地企业,可以将香港作为进军国际的跳板,在这一熟悉的环境中发现不足,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对内地企业来讲,香港有超过150年的营商经验,并且香港与内地在语言、文化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内地企业可以利用香港这一自由市场,调整自身的生产策略和营销经验,尝试与国际标准相接轨,为扩展欧美市场打下基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投资推广署助理署长黄海韵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专访时如此推荐。调整战略 把握当下机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各大企业已逐渐认识到打造谣惑众

“生态足迹”这一环境复合评价指标有望戳破蔓延全球的低碳泡沫。少用一吨水减少02千克碳排放,少用一度电减少Q9千克碳排放,汽车少用一升油减少2.85千克碳排放……以上这些数据就是根据当下流行的“碳足迹”计算公式计算出来的。碳足迹,也被称为碳指纹,首先流行于英国,指直接或间接支持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总量,通常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吨数来表示。但就在哥本哈根会议前后,“低碳”概念大热时,全球也出现了关于低碳的争议——这一切在气候门事件之后达到了顶点。IPCC的科学家私自篡改数据以迎合全球变暖的事实令人们开始质疑这一问题的可信度。许多学者相继表示:低碳不等于环保。“人们已经意识到衡量经济发展时需要用综合方法,而不仅仅是GDP。”WWF“中国领跑世界革新全球项目”发言人Claudia Delpero对《环球企业家》说。低碳指标比较多的是侧重于减缓气候变化,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但同样重要的还有加强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关注水资源的匮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的是包含一系列指标的综合体系,以衡量人类的行动是否在经济、环境和社会几方面都具有可持续性。”这就使得WWF所推动的“生态足迹”这一概念,成为对人类活动给生态圈带来的压力更为准造谣惑众

破坏性创新理论是国外20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项创新理论,近年来已经成为创新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之一。理论研究表明,通过破坏性创新创建的新业务成功概率比通过维持性创新要高10倍以上。因此,我国企业在构建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加强对破坏性创新管理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破坏性创新的概念1997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管理学者克雷顿?克里斯滕森通过对磁盘驱动器工业的研究,以创新的环境为基础,将创新分为破坏性创新分类的标准不同。突破性创新是与渐进性创新相对的概念,其关注的是技术变革的强度。建立在一整套新的科学和工程原理之上,产品性能主要指标发生非线性、大幅度、不连续的跃迁是突破性创新最突出的特征。Richard Leifer认为突破性创新是能带来或潜在导致如下一个或几个方面后果的创新类型:一系列全新的性能特征;已知性能特征提高5倍或5倍以上;产品成本大幅度削减技术表现不同。突破性创新往往代表了最前沿的技术进步,而破坏性创新并不一定伴随技术突破,它以经济效益作为评价尺度,能引起新企业成长和市场领先企业衰败。当新技术应用产生了现有用户尚未重视的不同性能特征时,该技术就可以被认为是具有破坏作用的。市场表现不同。突破性创新解决造谣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