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恒集团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04 00:01 点击:713829

  10月20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第十次专题会议,重点分析三季度经济金融形势,研究做好进一步改善企业金融环境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关工作。   会议提出,增强微观主体活力,特别要聚焦解决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并提出了多条具体措施。包括,实施好民企债券融资支持计划,研究支持民企股权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发起设立民企发展支持基金;完善商业银行考核体系,提高民营企业授信业务的考核权重;健全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对已尽职但出现风险的项目,可免除责任;对暂时遇到经营困难,但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发展前景、技术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有效治理附加不合理贷款条件、人为拉长融资链条等问题。   多位银行对公业务负责人10月22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些措施切中民企融资难题的要害,具体落实需要配套的考核机制和体制的变化。   央行10月22日表示,引导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稳定和促进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此外还表示,为改善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再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1500亿元,发挥其中恒集团

  10月22日,改造升级新建成的甘肃工商市场监督管理综合服务大厅正式投入运行,新的服务大厅拓展了服务范围、服务领域,由原来的工商登记单一服务变为全面的综合服务窗口。新建成的服务大厅由帮办区、自助服务区和业务办理区3个区域组成。在自助服务区,记者看到工商智能自助终端系统,这套系统不仅整合了人工办理申请的业务流程,还与现有的工商各类个人业务办理申请系统做好了对接,可自助申办营业执照,终端实现自动填、查、验名称预申请登记表,提交后台审批,申请材料扫描上传,查询个人申请结果,打印工商营业执照(正本/副本)等各种证照功能。   又讯10月22日,甘肃省市场监管大数据中心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该中心全力支撑工商大数据统计分析、预测预警、监管执法、辅助决策等业务应用,形成了指挥调度、应急处置、互动体验、大数据可视化等综合功能。   据介绍,今年以来,省工商局充分发挥大数据作用,不断加强涉企信息归集共享与联合惩戒,截至目前,工商部门累计向其他部门提供数据3023万条,其他部门累计向工商提供数据617万条。全省24685户市场主体被列入异常名录,5958户通过履行公示义务或纠正违法行中恒集团

  10月20日,江苏淮安品牌农产品金秋推介会在北京新发地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淮味千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旗下一批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亮相。   推介会上,来自淮安7个县区的政府负责人登台推介本地特色农产品,30余家农业企业、合作社与新发地100多家农产品批发商以及中垦优选、北京一亩田等线上农产品销售企业进行了洽谈,初步达成意向销售额5000多万元。举行了“淮味千年”首批授权使用单位授牌仪式,江苏省盱眙龙虾协会、江苏汉耕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11家单位获得授权。有8个农业合作项目进行了现场集中签约,项目投资总额达55.2亿元,涵盖农产品冷链物流、种植养殖、品牌战略营销、先进育种等领域。   据悉,淮安已培育出涉农中国驰名商标7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20多件,数量居全国设区市第一。今年3月,淮安在京发布“淮味千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着手整合农业品牌资源,构建“母品牌+子品牌”品牌体系,打造淮水润良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DF395) 中恒集团

  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整合惠民政策集中发力,“十三五”以来,江苏省东海县通过深入实施精准扶贫3项措施,已有52265名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脱贫,19个省定经济薄弱村摘帽,脱贫攻坚的力度、质量实现了“双提升”。在第5个国家扶贫日当天,东海县举办了系列活动,展成果、鼓士气、促发展。   东海县属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十三五”期间共核定省定经济薄弱村36个,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共9.28万人,其中因病、因灾、因残致贫、返贫人数占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总数56%。经过3年的脱贫攻坚,目前,全县“十三五”扶贫开发目标任务已完成过半。2017年度,连云港市农村工作目标考核26项指标中,东海县扶贫考核总体得分全市第一。   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保障。3年来,东海县已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1.5亿元,实施扶贫项目401个。在扶贫资金、资产、项目的管理上,东海县专门出台办法,实现所有扶贫项目规范化、流程化、公开化、精细化管理,其做法在全省扶贫项目管理现场会上被作为“江苏模式”推广;率先在全省开展扶贫资产确权试点,对扶贫资产的运营实行“统一资产登记、统一中恒集团

  水稻应该怎么种,才能帮助农民真正实现增产增收?答案是“水稻+”。日前,在湖北省洪湖市召开的全国水稻绿色生产技术模式现场观摩交流会上,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全面部署实施“水稻+”“551”工程,大力推行“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模式,力争用5年时间发展到5000万亩,实现年产值1000亿元。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常年种植面积4.5亿亩左右,约占粮食总面积的30%,总产4000亿斤以上,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全国65%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然而,传统单一的水稻种植模式效益并不高,伴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水稻生产必须实现转型升级,必须要走绿色高质高效发展之路。   据介绍,“水稻+”是以水稻生产为本,以稻田生态系统为基,以种植制度创新为魂的新型农作制度,包括稻经轮作、稻禽协同、稻渔共生等生产体系,是水稻绿色生产的重要模式之一。“水稻+”通过改进提升和集成创新传统模式,具有稳粮优经、种养结合、绿色高效等特点,对确保口粮安全、推进绿色兴农、实现质量兴农、加快品牌强农具有重要意义。截至目前,全国“水稻+”的应用面积约为2500万亩,按亩均效益2000元计算,实现经济中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