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战区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4-28 16:05 点击:965845

8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在京召开,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草案)第三次提交审议。据了解,三次审议稿进一步增加“强基层”的内容,明确国家完善对乡村医疗卫生人员的养老政策。 据介绍,在二次审议稿审议过程中,有全国人大代表等提出,应进一步增加“强基层”的内容,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支持县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采取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措施,使医疗卫生人员下得去、留得住。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经研究,建议作以下修改:一是在总则中明确国家合理规划和配置医疗卫生资源,采取多种措施优先支持县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二是明确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整合区域内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资源,因地制宜建立医疗联合体等协同联动的医疗服务合作机制。三是增加规定,国家建立医疗卫生人员定期到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制度。四是增加规定,国家采取定向免费培养、对口支援、退休返聘等措施,加强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五是明确国家完善对乡村医疗卫生人员的养老政策。 同时,建议增加促进社会办医健康发展的内容,对社会力量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经研究,建议东南战区

8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发布《重点地方病控制和消除评价办法(2019版)》。据悉,《评价办法》是为了落实《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18~2020年)》中提出的“各省份在2020年年底前完成对所有地方病病区的控制和消除评价工作”要求而制发的。与2014版《评价办法》相比,2019版内容有所修订,比如,大骨节病扩大了县级自评范围,将县级自评范围扩大为每个病区县的全部病区村,实现评价全覆盖。 据介绍,《重点地方病控制和消除评价办法(2019版)》涉及碘缺乏病消除、大骨节病消除、克山病控制和消除、燃煤污染型氟中毒控制和消除、饮水型氟中毒控制、饮茶型地氟病控制、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消除、饮水型砷中毒消除共8种地方病控制和消除的评价。 相比2014版的评价方法,新版扩大了部分地方病的县级自查范围,除大骨节病将实现全部病区村全覆盖外,克山病的县级自评范围也将扩大——全部病区乡均需开展现场自评。此外,部分地方病的抽查方法也做了修改,比如,燃煤污染型砷中毒县级自评的现场评价由普查改为每村按照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0户。相关专家表示,其主因是随着该病的防控进展,不必再采取普查的形式。(记者张磊)东南战区

8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短缺药品供应保障、稳定药品价格等相关工作情况。 10余种短缺药申请国家调控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在会上表示,随着短缺药品供应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健全,我国药品短缺矛盾有所缓解,主要为暂时性、局部性短缺,今年以来各地建议国家应对处置的短缺药品有10余种,每个品种限定在个别省份。针对原料药垄断、操控市场等问题,我国将在下半年集中开展全国性执法行动,依法查处、曝光一批违法违规问题,形成有效震慑。 曾益新指出,我国已建立覆盖公立医疗机构的短缺药品信息直报系统,但仅将医疗机构作为短缺信息上报来源,难以做到及时预警;药品注册、生产、采购、使用等环节的信息尚未实现联通共享,药品停产报告制度也有待健全。短缺药品多数用量小、单位成本高,但一些地方采购时过多强调价格因素,导致采购价格不能保障企业合理利润;短缺药品多为急(抢)救药等用量小的药品,保供经济成本并不高,但社会效益大,需在市场失灵时适当发挥政府储备作用。 吹风会指出,目前,资本渗入短缺药品市场的迹象明显,经销商垄断现象增多,且有从原料药向制剂等领域蔓延之势。原料药垄断经营者直接数倍、数十倍抬高东南战区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科研团队历经5年多时间,带领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刘聪、陈仁杰,和美国、法国等国科学家,共同开展一项涵盖6000万死亡病例的研究报告显示,死亡风险与空气污染密切相关,即短期内细颗粒物浓度和粗颗粒物浓度的增加,与心血管疾病死亡和呼吸道疾病死亡风险之间存在统计学的显著相关性。研究论文8月22日刊登在国际著名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据了解,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颗粒物空气污染与健康的关系,但由于地区差异性、方法学的不统一性,以及潜在的报道偏倚等,导致研究间结果可比性较差。 对此,阚海东团队发起并建立了多国多城市研究平台,进行了这项涵盖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652个城市的时间序列研究和精准分析。首先,利用统一的分析方法评估和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颗粒物空气污染的健康效应,并一致发现颗粒物空气污染短期暴露与居民死亡的显著关联——PM10和PM2.5每立方米浓度上升10微克,可分别在全球水平升高0.44%和0.68%的死亡风险。其次,进一步证实了PM10和PM2.5的独立健康效应。此外,该团队拟合了全球水平的颗粒物空气污染与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在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和主要国家的空气质量标准浓度限值之下,该曲线呈东南战区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食品药品舆情监测系统以7月1日~8月15日为监测时段,对官方主流媒体、全国性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监测发现,“起底神经节苷脂”相关话题受到舆论较多关注,相关舆情热度较高。 事件概述 7月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化药及生物制品)的通知》,将神经节苷脂、脑苷肌肽、奥拉西坦等在内的20种化药及生物制品纳入监管名单。神经节苷脂的有效性受到关注。 8月11日,媒体曝光石家庄刘女士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手术治疗甲状腺肿瘤,手术后罹患吉兰-巴雷综合征,其患病原因或与一种名为“神经节苷脂”(全称为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的药物有关,引发媒体广泛关注。 舆情走势和关键节点 7月1日~8月15日,舆情呈“波浪式”发展。关键节点一:首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公布,神经节苷脂在列,引发对该药有效性的质疑 7月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化药及生物制品)的通知》,将神经节苷脂在内的20种化药及生物制品纳入监控名单。新华网、人民网、央广网、北青网等新闻网站,《中国医药报》《新京报》等平面媒体,“健康时报”东南战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