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爱国主义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10 15:03 点击:914309

  对糖友来说,测血糖是“规定动作”,但许多糖友因为怕疼、嫌麻烦等各种原因能省就省。对此,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苏本利指出,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降糖药的糖友,出现以下情况应马上测血糖。   1.心情不好易发脾气。越是发脾气,血糖就控制得越差。反过来,如果糖友出现原因不明的心情差、发脾气时,那么要警惕低血糖。这是因为当患者发生低血糖时,除了饥饿、心慌、出冷汗、手颤等典型的交感神经低血糖症状外,还会有易发脾气、暴躁易怒、焦虑不安等情绪变化。这时,患者要立即检测指尖血糖,若血糖低于4毫摩尔/升,要吃一些含糖食品。若高于4毫摩尔/升,打胰岛素或用磺脲类药物的糖友则需要密切观察血糖下降趋势。   2.睡得很沉。如果糖友久睡不醒,其家属首先要想到病人是否出现无症状低血糖昏迷但不自知的可能,这种情况多发于打胰岛素者以及老年患者。一旦发现糖尿病患者睡得很沉甚至昏迷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都应在第一时间检测患者的指尖(末梢)血糖。一旦发现血糖过低,家属要尽快协助患者饮用葡萄糖水。若还是没有苏醒,须尽快打120送医院进行抢救。如果低血糖昏迷持续过长,可能还会导致神经系统永久性损伤。   3.极度乏力。血糖什么是爱国主义

身体健康与否凭“自我感觉”并不靠谱。一项美国动脉粥样硬化多族群调查研究发现,在认为自己身体极好的人群中,约10%已有亚临床心血管病,但没有症状。这些人发生心脏病或脑卒中的风险也很高。 研究人员招募了6764名参与者,年龄在45~84岁之间,其中12%为华人。研究人员对这些参与者进行了长达13年的跟踪观察。在研究开始之前,参与者被要求自我报告健康状况。根据自我评估,这些人的健康状况被分为极好、很好、好、差或一般四级。之后,参与者进行了冠状动脉钙化检测。结果显示,无论参与者处于何种健康分级,四组人群均有半数已出现冠脉钙化。即使参与者的健康状态自我评估是“极好”,只要冠脉出现钙化,心血管病发生的风险都会增加5倍。当然,由于危险因素相对较少,自我评估健康状况好的人总体上心血管病风险也较低。研究人员强调,自我感觉健康状况极好,并不能代替专业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该研究刊发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开放》上。(李悦康)什么是爱国主义

  如果把身体比作汽车,那心脏就是人体的发动机,源源不断地为全身提供着动力。不过,日常生活中,我们一些不经意的行为,甚至环境的些许变化,都可能影响这台“发动机”的正常工作。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10秒就有一人被心脏病夺去生命,每22秒就有一人因此丧失工作能力,同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5月21日,《欧洲心脏杂志》刊文总结了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心脏威胁。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流行病研究部副研究员杨学礼说,以往人们关注心脏疾病,常常聚焦于吸烟、饮酒、肥胖、高血压等这些导致心脏病的元凶,欧洲的这项研究却提醒人们,除了这些重点元凶,还应关注平时那些易被忽视的心脏之敌。   敌人一:睡眠时间过短或过长。欧洲这项纳入21个国家超过11.6万人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每天总睡眠时间小于6小时和大于8小时者,心血管事件风险均有所增高;每天6~8小时的睡眠时间,心血管事件的死亡风险最低。哈佛医学院睡眠医学教授雷德林解释:“睡眠不足会导致血液中应激激素和炎性物质含量提高,即使一个夜晚睡眠不足也会扰乱你的健康系统。”如果睡眠不足的时间持续5天,人的心脏功能就会减弱,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什么是爱国主义

近日,来自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的科学家发起了一项最新研究,旨在观察地中海饮食模式和锻炼能否改善人的大脑功能并降低痴呆症风险。 地中海饮食来头可不小,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更被营养学家广泛推荐,被认为有预防心血管疾病、改善妊娠期糖尿病、有效降低前列腺癌风险、降低空气污染相关并发症风险、减缓银屑病进展等多项好处,现在又与降低痴呆症风险相连。地中海饮食真像网上流传的那样,有那么多好处吗?其背后的科学依据是什么?有必要严格遵守地中海饮食吗? 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效果 “这几年,地中海饮食在世界范围内的相关饮食健康排行榜里,均处于前列。”广东省中医院临床营养科医生许欣筑介绍说,“目前对采用地中海饮食习惯的人群进行的研究比较多,结果发现这类人群患上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肿瘤等的风险相对较低。根本原因在于地中海饮食的食物组成比较合理、科学。” 地中海饮食泛指希腊、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南部等处于地中海沿岸的南欧各国的饮食风格。它强调吃水果、蔬菜、全谷类、橄榄油、豆类、坚果和香料;每周至少吃几次鱼和海鲜;家禽、鸡蛋、酸奶和奶酪要适量,红肉和甜食要少吃,同时保持心情愉悦和什么是爱国主义

“仅仅20年,我国全面建立无偿献血制度,实现临床用血全部来自公民自愿无偿捐献。”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据国家卫健委新发布的官方资料显示,我国无偿献血人次数保持连续20年增长。1998年全国无偿献血人次约30万,2018年达到近1500万。1998年全国采血总量不足500万单位,2018年达到2500余万单位,增长超过4倍。 献血量的增加,为临床用血提供了保障。在这个过程中,献血安全、用血安全则一直是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在第16个世界献血者日到来之际,科技日报记者带你深度了解科技手段如何成为血库“防护盾”,在血液管理、病毒检测、临床使用方面发挥怎样的作用。 一血多用成为现实 “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病毒灭活血浆……目前临床常用的血液成分制品多达20种。”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科普素材中写道,随着科技的发展,“一血多用”成为现实。这不仅是为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还能够避免由于把不需要的血液成分输给患者而带来的副作用,提高用血安全。 捐献血液的方式也在科技“发力”后有所变化。除了捐献全血,人们还可以选择单独捐献血小板。 在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记者看到多台血液成分单采机,可以单独采集血小板,工作人员表示,血小板什么是爱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