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晚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21 05:37 点击:1025451

随着现代生活与工作节奏的加快,不少人或多或少都遭遇到精神上的一些问题,比如焦虑、抑郁这种情绪上的“感冒”。作为被公众熟知的常见精神疾病,抑郁症和焦虑症常被人误以为是同一种疾病,但其实,两者在症状表现、发病机制及用药治疗上都是截然不同的。 在症状上,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抑郁症患者容易出现抑郁悲观情绪,轻者闷闷不乐、对事物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有时候这种悲观情绪还会造成思维迟缓,总感觉“脑子好像生了锈的机器”一般,整日浑浑噩噩。 焦虑症则完全不同,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焦虑症一般指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患者经常出现与现实情境不符的过分担心、紧张害怕,甚至还产生莫名其妙地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现象。 两者区别明显,但都被广泛地称为心理疾病,所以人们感觉它们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一个爱静一个爱动。人们还常误以为得了精神疾病就应该单纯地归咎于心理与情绪,但事实上,这些精神疾病的病因与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大多数医生和学者认为焦虑和抑郁都是由于体内化学失衡引起的,所以药物已成为治疗这些疾病的中流砥柱。 二者在用药上大不相同。林晚晚

张阿姨今年75岁,从50多岁开始就长起了老年斑,脸上、身上、手臂都有。不久前张阿姨左脸颧骨处又起了一块斑,看着挺碍眼,她总是不知不觉就用手去抠,没想到抠破了一直不好。后来,这块“老年斑”溃烂了,发展成大拇指指甲盖那么大,抹了很多药膏都没有效果,到医院就诊检查,才发现那“老年斑”原来是皮肤癌。 临床上,皮肤癌老年患者居多,这可能与老人皮肤老化、日积月累的日晒、身体免疫力下降、细胞功能衰退有一定关系。老年人的疾病鉴别能力弱,皮肤癌又易与老年斑混淆,所以不少皮肤癌的老年患者要么没有就医,要么去美容机构祛斑治疗,因此耽误了治疗时机。 如果皮肤出现下面这些情况,一定要警惕皮肤癌,及时就医。 破溃不愈合。皮肤上的斑或痣挠抓之后或者自己破溃后一直不好,特别是用了很多药之后还不见好,建议尽快就医检查。 卫星现象。看似一颗普通的痣,如果突然变黑变大,周围又长出了好几颗痣形成卫星样就要提高警惕了,这可能是恶变的征兆。 形态变化。痣在恶变成黑色素瘤前会发出以下讯号:形状不对称;边缘不规则,不是常见的圆润型;色泽改变,颜色变深或者变色(从黑色变成黑色肤色相间);直径大于6毫米。 皮肤癌的预后与肿瘤类型、部林晚晚

听力下降的老人不是配了助听器就“大功告成”,若佩戴方法不准确,助听器效果就无法很好发挥。 要让助听器与耳朵很好贴合,老人首先需了解自己外耳道的特点。老人的外耳道口一般都有一定程度的软骨塌陷,再加上皮肤松弛,因此助听器进入耳道口时,耳模或耳塞前端要更往上方倾斜,才能顺耳道方向塞进。塞入时最好稍微上下晃动,更易找到耳道口。塞好后,还要把耳道口松弛的皮肤轻轻整理一下,不然深耳道式助听器或软耳塞会随着松弛的皮肤往外滑,产生杂音。 老人如果不熟悉自己耳道走向的特点,戴助听器时将耳塞或耳模在耳道口蹭来蹭去找方向,容易把耵聍蹭入传声管,导致助听器无声。还有些老人因佩戴不到位或对耳模耳塞过敏,导致耵聍增多,从而增加堵塞传声孔的风险。 有的耳聋老人害怕自己对助听器产生依赖,越戴越聋。其实,经常佩戴助听器可保护现有听力和言语识别率。听力下降并不会因为佩戴助听器就停止,合适的验配可使听力器官和大脑皮层受到合理刺激,延缓衰退。 听损老人从佩戴助听器的第一天起,就是听力康复的开始。因此,每天都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听力康复锻炼,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同家人一起进行听觉管理、听觉理解训练,逐渐提高不同环境下的聆听技巧。▲林晚晚

  入冬之后白菜就成了许多人家餐桌上的主打蔬菜。我国是白菜的原产地,人工栽培白菜始于魏晋,唐代大白菜开始广泛种植,两宋时期基本普及,达到了“南北皆有之”的程度。   “白菜”一名始于宋朝,这个名字是如何得来的呢?明代李时珍给出了说法。他在《本草纲目》中说:“菘性凌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名菘。今谓之白菜,其色表白也。”自此,古诗词中“白菜”一词多次出现,如“拟向山阳买白菜,团炉烂煮北湖羹。”   白菜入诗入画,绝不仅仅在于其“凌冬晚凋,四时常见”,关键还在于其味美价廉,营养丰富,烹饪方便,亦食亦药。俗语“肉中就数猪肉美,菜里唯有白菜鲜。”“百菜不如白菜”“冬日白菜美如笋”之语都是对白菜的赞美。宋代美食家苏轼有诗云:“白菘似羔豚,冒土出熊蹯。”把白菜提高到与羊羔、熊掌相媲美的高度,可见白菜味道之鲜之美。宋代范成大在《田园杂兴》群诗里写道:“拨雪挑来塌地菘,味如蜜藕更肥浓。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冬日白菜堪比蜜藕,“朱门肉食”与之相比也要逊色。清代王士雄在《随食居饮食谱》称白菜“荤素咸宜,蔬中美品”。古人爱食白菜,今人同样如此,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就爱吃白菜,爱画白菜,将林晚晚

  每到一个新的城市,我习惯去菜市场逛逛,认一认当地特有的蔬果生鲜。若论菜市场里的南北差异,葱值得拎出来讲一讲。   葱、蒜、韭菜要分清   葱,石蒜科葱属植物,与水仙、百合是远亲。葱属家族庞大,包括500多种植物,大部分的食用葱,以及韭菜、蒜、洋葱、藠头等都是该家族成员。餐桌上的葱属植物外形相似,初识者容易混淆,我就闹过错把蒜苗当韭菜的笑话。其实想分清它们很简单,以葱、韭菜和青蒜为例,三者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叶子:葱叶呈管状,细长中空,古代医家曾用它来导尿;韭叶和蒜叶是扁平的,韭叶平展,梢圆钝,而蒜叶尖,沿中线折叠。摆到菜摊上更好分辨,韭菜多是论把卖,不带根,因为韭菜一茬一茬地割,根要留在地里继续生长;蒜苗株是独立的,连根带叶,有的根部还能看到初膨的小蒜头;葱也有根,或单株或成簇,个别品种有球茎,总之认准中空的叶子就对了。此外,南方的菜市场上还能见到一种葱身蒜叶的“混血儿”,味道没葱那么辛辣。这是韭葱,法餐常用。   你爱哪棵葱?   葱在南北方的形象是不同的,北方人心中的好葱,葱白要粗长笔直,莹润饱满,一口咬下去脆辣中带着甘甜;南方人则心仪细葱,玉白的根茎像美人的指,叶嫩,不甚辣口林晚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