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正文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去爱kmplayer plus ?


更新日期:2023-09-27 17:14:18来源:网络点击:970545

“好想恋爱啊!”

虽然年轻人嘴上这么喊着,但肉眼可见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去爱了。

嗑CP、追星、找搭子……他们似乎更倾向于服用”爱情代餐“。既然动动手、花花钱就能获得极为丰富的情感体验,何必要花功夫经营感情?

而在山田昌宏看来,这不单单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困境。

下文摘编自山田昌宏《社会为什么对年轻人冷酷无情》,本文经出版社授权推送,小标题为编者拟。

01

找不到恋爱对象的年轻人

据说“逆向巧克力”蔚然成风。

情人节在欧美,首先让人想到的是夫妻、恋人之间互赠巧克力的日子。然而在日本,这一天女性为向自己心仪的男性告白而赠送巧克力。这种风俗据说源自巧克力厂商的营销,大概在20世纪70年代固定下来。

从那时起,又产生了女性给一般男性友人送“义理巧克力”、朋友间互赠“朋友巧克力”、过白色情人节等习俗。“逆向巧克力”也是巧克力厂商的营销话术,指的是男性向喜欢的女性告白时赠送的巧克力。

这显然对应了男性“草食化”(不善与人交际,性格腼腆害羞,编者注)现象。从前在日本,男性无论何时都可以向心仪的女性告白,但是女性就比较消极,很难自己主动向男性开口。因此,创造一个特别的日子,让女性也可以积极地倾诉爱慕之情,这本来应该是日本情人节的初衷。也就是说,“逆向巧克力”这个词的出现,可能代表了当下男性若非纪念日或节日,就无法向女性表达好感的现状。

年轻男性在男女交往中的消极化趋势,据称始于数年前。不过因为缺乏可用于比较的调查数据,也就无从考证。但根据关西大学教授谷本奈穗所做的杂志内容分析,到80年代为止,劝导男性积极主动表白的新闻报道还比较多,自泡沫经济崩溃后的90年代后半期起,媒体的主流导向就变为提倡不动声色地暗示。据说这是为避免被拒绝的尴尬,而有意倾向非积极进攻式的表白(《恋爱社会学》,青弓社,2008)。

翻阅不同的调查结果,可以肯定的是,这十年间未婚男女的交往似乎变得比较低迷。

2010年开展的被广泛报道的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第14次出生动向基本调查显示,未婚男女中没有结交异性的(18-34岁)男性比例为61.4%,女性为49.5%,为1987年以来的最高值)。

这项统计数据里包含了异性友人,所以其中有恋人(包含结婚对象)的人数实际上更少,男性比例为24.6%,女性为34.0%。未婚男性每四人中有三人、女性每三人中人都是没有恋人的。

男女交往不活跃的现象显著发生于不满20岁的年轻人中间。18—19岁的年轻人中,不要说恋人,连异性朋友都没有的,男性比例为69.9%,女性为59.8%。

虽然至十年前为止,这项数据都是一路攀升,但未婚男女中的性经验比例也在18-19岁这个年龄段开始趋于减少,男性为26.0%,女性为28.1% (2002年男性比例为33.3%,女性为32.3%)。

与异性交往的意愿也较低迷。针对无交往对象的18—19岁年轻人进行调查,询问其是否有与异性交往的意愿时,回答“没有”的男性占整体的34.7%,女性占33.0%。这个年龄段的人几乎全都未婚,因此18—19岁年轻人中每三人中就有一人,不仅没有恋人,连异性朋友都没有,也没有结交的打算。

日本性教育协会的调查也显示,对异性没有兴趣、毫不关心的初高中生正在增多。不只是“草食系”,甚至开始出现“绝食系”等新字眼,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把这些数据介绍给其他国家的人,大家无一例外都非常吃惊。一个法国记者说道:“这样岂不是少了一半的人生乐趣?”同时,我问了身边没有恋人的学生,得到的是“太麻烦了”“没必要”“没有一样很快乐啊”这样的回答。

02

两极分化的恋爱关系

关于年轻人交往欲望低迷的原因,一时众说纷纭,其中一种称为“两极化说”。

因为男女交往有低龄化趋势,所以受欢迎和不受欢迎的人之间产生了很大差别。很多人在中学时就意识到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一类,很早就放弃了主动结交异性的想法。

的确,根据日本性教育协会调查显示,和多名异性有性体验的大学生在不断增加,与此相对,从整体上看性经验率却波动不大。

此外,“虚拟现实说”也比较有说服力。年轻一代已经在电脑、网络等构成的二次元空间,女仆咖啡馆、偶像等可以寄托情感的想象空间,或风俗产业等满足了男女关系的欲求,所以在现实世界里对于和异性交往的欲求就日渐稀薄了。

每当听到电车里的高中男生们一边打手机游戏,一边议论“游戏里这个女孩背影好可爱啊,但是转过去看正面就不了”,我自然就会想让他们“在现实中跟女同学交往看看”。

听说也有人满足于可以重置的虚拟恋爱游戏中的恋人关系。此外,看到追星的女生、为了和偶像团体AKB48握手而反复排队的男生,我都不禁会想:为何不把你们这些精力的一小部分用于现实的恋爱呢?

并且,据说日本单身者的风俗业体验率在发达国家中是通遥领先的(根据某项调查显示,日本单身者中风俗业利用者占到10%以上,而欧美仅为1%—3%)。我也开始听到这样的声音:“只要花钱就可以体验虚拟的男女关系,何必非要那么麻烦,找真人来谈恋爱呢?”

03

恋爱代餐

如今有许多志愿者旅行的项目。出国学生的人数整体上在持续减少,唯一一个人数不断增长的项目就是这种志愿者旅行。旅行内容包括从去菲律宾的孤儿院和孩子们玩耍,到去往南部海岛的珊瑚礁潜水回收垃圾等,各种各样。

参加该项目的学生在回答采访时说的大多都是“非常感动”“无法忘记孩子们的笑脸”等肯定的回答。据说多次参加的回头客也比较多。

这种旅行的价值在于不仅是去游玩,还让学生同时感受到“作为一名志愿者为人类为环保贡献力量的价值”。旅行社看似在售卖旅游产品,实则在贩卖“情感体验”。

一种新型的咖啡馆,就是起源于东京秋叶原,随后广为人知的“女仆咖啡馆”。我曾试着询问一个经常光顾女仆咖啡馆的男生的感受,他说打开咖啡馆的门,就会听到女仆们热情洋溢的问候“欢迎回家,主人”,这时就会觉得自己极受重视。

这个学生接下来又迷上了“妹妹咖啡厅”。一打开门,身着热裤和T恤的女孩子们就会迎上来:“欢迎回家,哥哥。你今天要喝点什么呢?帮你准备好一杯xX哦。”离开的时候会以索要零用钱的方式来结账。于是,我问:“你家里不是有妹妹的吗?”他回答:“我妹从来没给我倒过一杯茶!”

据说在这样的店里,一杯非常难喝的咖啡都要500日元,然而当“女仆们”“妹妹们”问道:“主人,接下来给您拿杯什么喝的呢?”“哥哥,接下来你要喝什么?”即便知道难喝,最终客人还是会一杯接一杯地点饮品。

女仆咖啡馆看似是在售卖咖啡,实则是在贩卖“被关爱”这样一种情感体验。

自己被某人需要、被某人关爱,可以说是非常特别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会唤起自我认同的感受,带给人存在论意义上的安全感。它通过市场以商品的形态呈现,这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也是我所谓的“情感体验产业”繁荣的原因。

04

被贩卖的“安全感” ‍‍‍

如果日常有没被满足的需求,就会产生满足其需求的市场,这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恒常的规律。如果有结婚的需求,且有这样需求的人数不断增加,那么就会出现提供结婚信息服务的产业。

寻求存在论的安全感的需求如果广泛存在,这本身就说明会逐渐出现满足该项需求的产业。存在论的安全感就是指感受到自己被人需要、被人重视与关心的意识,因此如果有提供这种体验的产业,对此有需求的人自然就会出钱购买该项服务。

上文我提到的志愿者旅行、女仆咖啡馆,正是提供此类体验的案例,宠物产业等也可以归入这个范畴。志愿者旅行参与者在充当志愿者期间不仅可以切实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而且可以和一同参加活动的人成为朋友,最终彼此还会在网上聚会、在旅行以外的地方会面(据说也有这样的例子),志愿者旅行就成为给彼此创造存在感的契机。

当然,也有意见认为用金钱购买安全感,并将其市场化这种行为不妥。如果想体验做志愿者就去参加志愿者旅行,如果想被女生关爱就去交女朋友,让她给自己沏茶,这样做有何不可?自然也会有人有这样的想法。

但是,既然得到的都是一样的体验,何必低声下气地在志愿者小组打杂?既然交女朋友也要付出成本,直接花钱购买不是更轻松吗?很明显,用钱来买这种体验感,会感觉更轻松愉快。

即使这种体验只是一时的,但愿意用钱来购买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呢?因为通过组建家庭、通过工作得到的安全感也逐渐变成暂时性的了。

今后,也会出现各种各样形态的情感体验产业以贩卖暂时性的安全感吧。

本文摘编自

《社会为什么对年轻人冷酷无情》

作者:[日]山田昌弘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23-6


相关:

大鹏:不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所以我做了很多事","type":"text"},{"data":{"duration":2031,"bigPoster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3_37/264CC2990712A2FF1EA60756B64A2873F7783867_size27_w345_h228.jpg","attachmentType":"video","fileSize":"218..

“中国性学第一人”潘绥铭:“性”为什么值得研究?“性”是人类生活中发生最频繁、体验最深刻、意义最广泛的重大活动之一。而关于“性”的研究在中国学术界长期被忽略、被边缘化。1985年,学者潘绥铭在中国人民大学第一次开设了性社会学课,一时间成为爆炸新闻。有..

上一篇: 从郭襄开始,金庸笔下的女性不再是陪衬了
下一篇: 凡他触摸的东西,都会变成诗歌 | 聂鲁达逝世5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