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正文

消火栓箱尺寸


更新日期:2018-09-18 11:19:13来源:网络点击:164816

驴皮影

●李果子/

驴皮影是遍及我国各地的一种古老而深邃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俗称皮影戏。皮影戏流派众多。唱腔各异。我的家乡的皮影戏是属于唐山皮影一派。叫做老坦儿影。流派虽然不同。但表演手法大同小异。都是在室内或露天支起一块白布。作为表演场地。叫做影窗。它的表演道具是用驴皮精心刻制出各种人物的造型。叫做影人。大部分都是古代长篇说书里的人物。如。西游记、三国、白蛇传、十二金钱镖、鹰爪王等等。在表演时。由艺人在影窗上操纵影人。做出各种走、跑、跳、坐、搏击、打仗等各种动作。由于影人都是由箭杆支撑动作的。所以操纵影人的艺人叫箭杆王。当然必须是技艺高超的艺人才能获得这种称号。在表演时。为影人配以悦人动听的唱腔。丝竹管弦、鼓板铙钹一应俱全。煞是热闹。更吸引人的是皮影戏表演的故事情节。张弛有致、环环相扣、惊险离奇、引人入胜。人们往往被故事里的人物命运所左右。紧张、担心。欲罢不能。恋恋不舍。每表演完一场都留下悬念。类似于评书的请听下回分解。所以。往往有很多人场场不落。一定要看完整部大戏才肯罢休。而一部大戏全部演完。往往要几个月之久。

在我童年的时候。皮影戏是我最欢乐的天堂。位于绥化县城南三西路的驴皮影戏园子。是我最向往的地方。虽然看一场皮影戏的票价仅仅一角钱。但对一个8、9岁的孩子来说也是比登天还难的事。那时的孩子是不行向父母要钱的。不论是多少。需要的东西父母自会给你买。但不许孩子向父母开口。除了老师告诉向父母要的以外。记得我曾经私自拿了母亲的两毛钱。要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那时看电影是一种高级的消遣。只有家里有了大喜事。或年轻人搞对象才能去电影院。像我这种小屁孩。只能去看驴皮影。看电影想都不敢想。这次是电影院来了一部相当好的电影。风靡了全县。电影名字大概叫《羊城暗哨》。我被大人们的议论所吸引。才立下天大的胆子。偷偷的拿了妈妈两角钱——那时两角钱是何等的珍贵。他可以让一家大小吃喝两天。妈妈很快就发现了这起失窃案。但她不敢肯定是老儿子拿去了。如果直接带疑问的问。我不承认。她便无可奈何。母亲就是母亲。大人就是大人。对付小孩子总是用不了多少智慧就可以绰绰有余的攻下堡垒。母亲对我一声断喝:把两毛钱拿出来。我立时就傻了眼。乖乖的缴械投降。

在我的记忆中。父母对我的学习是不太过问的。因为他们的文化水平都不高。对我的课程根本就辅导不了。学习就全靠孩子的自觉。我的学习在小学阶段还说得过去。算是中上等水平。等到了初中。尤其是初二以后。就每况愈下。无可救药了。这样我每天放学后的大量时间。几乎都用在玩耍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放学后就和小伙伴泡在驴皮影戏园门口。听着里边有节奏的锣鼓声。有时趁把门的不注意。飞快的溜进去看上一段。把门的有时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和小孩一般见识。任凭几个小孩站在一旁。或趴在影窗附近过戏瘾。但有时也被把门的无情的赶了出来。这时我们也不懊悔。耐心的等在门口。往往在快要散场前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看到把门的站起来。把坐着的小板凳拎起来进屋了。那就是我们看戏的时机到了。因为这时把门的基本不管了。我们就一拥而进。再也不用担心有人干涉。但往往这段时间很短暂。甚至有些时候。我们刚刚溜进去。还没等站稳就散场了。这时才是我们最沮丧的时候。

在我的记忆里。皮影戏园曾有过一段时间门口不设把门的。任凭人们随便进。但是当唱到一段时。里边就出来一个大胖子老头。手里端着一个小笸箩。按座位收钱。我们几个小孩子就钻了这个空子。毫无顾忌的大摇大摆走进戏院。有时还能大大方方的坐在凳子上。这种待遇在我们小孩子来说是从来没有过的。每当大胖子老头端着笸箩出来收钱。我们就装着上厕所跑出去。等收完了钱再回来。但让人无奈的是。往往大胖子总是在戏唱到最关键的时候出来。让你舍不得走还不得不走。等到收完钱再回来。戏文根本就接不上了。叫人扫兴又懊恼。但又无可奈何。

当然。我们小伙伴也有堂堂正正买票入场的时候。记不得那是哪一年。也记不得那是什么原因。反正是一天的傍晚。我们几个小伙伴一起来到皮影戏园门口。为首的是我家最里院的孩子王世德。是一个很顽皮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膝盖上总带着伤。而且发炎腐烂。用手一挤。就有脓血出来可他总是满不在乎。照样和我们跑跳嬉闹。他有个妹妹乳名叫小灵子。或是小玲子。也常常和我们一群男孩子一样搅在一起。那一天傍晚。王世德手里拿着一元钱。要给我们几个小伙伴买票看皮影。我们简直觉得他是圣人。我也胆怯的跟在身旁。王世德把钱伸进买票窗口的小眼里。忽然又拿出来。回过头来问

我:你看不看那?我一时没明白过来。小声反问道:什么?“你看不看?”他又大声问了一遍。我不知该怎样回答。我实在太想看了。但我不敢说看。因为我没有钱。如果我说看。他让我自己买票怎么办?但时间已经不容我细细的考虑。我就用自己才能听得见的声音回了一个看字。王世德再没有说话。把钱递进去。我们几个小伙伴就一拥而进。享受那美妙的时光去了。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演出的戏码是鹰爪王。故事情节已经记不清了。但几个主要人物和个别台词却记得清清楚楚。什么天南逸叟武威扬。什么沙天龙、叶天章。还有什么“有头一摆像龙、有尾一摆像凤”的“龙头凤尾帮”。等等。小伙伴们看得津津有味。入神入迷。好长一段时间都被戏中的人物所牵扯。大家到一起就议论戏中的人物。有谁又偷偷地跑去看了下一段戏。回来讲给大家听。这个人就成了大家的中心。这情形现在想起来就和八十年代大家看香港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差不多。前院新搬来一家孩子很多。经常带着孩子全家都去看皮影。成为所有孩子羡慕的对象。

孩子们之所以对皮影戏如此着迷。还在于它高超的表演技巧。但是这种技巧只有在过节或过年时才能展现。平常的日子里是看不到的。有一年过春节时。父母特别准许我去看了一场皮影。演出的是《秃尾巴老李》、《王大娘钜大缸》和《孙悟空大闹天宫》。这场戏和平时不同的是影窗上有大面积的山水花鸟布景。而且都是活的。水能流、云能飘。山光水色。美不胜收。更新奇的是。人物能吸烟。而且在嘴里吐出烟圈。孙悟空吃桃。清楚地看到把桃子咬下半块。这场戏的情景至今我都不能忘怀。这些技巧深深地迷住了孩子们。并深深地嵌入了灵魂。在玩耍时、在走路时、在一切时间里。孩子们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在按照皮影戏的动作说话、行动。整个人都变成影人了。多少年以后。嫂子还讲起我儿时边模仿影人动作。边模仿锣鼓家什“七七咔”的笑话。每天放学后。我经常用较厚的纸自己刻制影人。再涂上颜色。然后用腊浸染。使之透明。家里的炕上经常被我弄得到处都是碎纸。可是我的父母从来都没有干涉过我。任我自娱自乐。可惜的是。我儿时精心制作的这些影人。一个也没有保存下来。不知道弄到那里去了。

时光飞快的过去了。社会已进入了电子时代。电视机、游戏机、电子计算机等一切声光电器的普及。使现在的年轻人已不知皮影戏为何物。对我们儿时为皮影戏疯狂他们感到不可思议。偶尔在网上看到一段皮影戏他们觉得太小儿科了。2008年。我也用上了电脑。对这种高科技的产品我同样感到新奇和刺激。以至于迷恋。但仍然丝毫没有降低我对皮影戏的喜爱。驴皮影成了我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好几次。我在网上搜索皮影戏。可总是无功而返。终于有一天。我在网上找到了唐山皮影戏《五峰会》、《辕门斩子》、《刘秀走国》等很多段子。我如获至宝。全部下载下来。在闲暇的时候。就要听上一段。听着那优美熟悉的唱腔。仿佛又回到了儿时。我惬意陶醉的闭上了眼睛……


相关:

这个人很懒什么人见过 没见过这样的 这个人很懒 作为一个职业网民 不经常上网 这个人很懒 发几个小时的留言去 只有几个字回 这个人很懒 评价文章总是那句 看了伤感 这个人很懒 很不容易网恋了 可是不说 怎么会有这么懒的人 ..

戏子某一个片断就要淡忘 泪不小心投降 呆在安静的转角 一切仿佛陌生 也许灵魂悄悄睡去 故事的开头 被沉烟隐藏了 空虚的表情 下嫁给了胭脂 香水装饰的空间 下一场上演 美人计 人生如戏 可戏却偏离了生活 一种醉一种醒 ..

上一篇: 老家
下一篇: 人在高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