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正文

陈启村:雕出高达hg 刹那间的感动


更新日期:2016-06-12 00:45:52来源:网络点击:378350
坚持传统雕刻技法,却不墨守成规,台湾木雕艺术家陈启村从一位贫穷的盐工孩子,在雕刻艺术领域闯出一片天。
50岁,台湾木雕艺术家,将西方美学与传统木雕技法结合,擅长人物和佛像雕刻。
一个富有磁性的男声从电话传来,带着不太平缓的气息声。参加台南某美术展开幕活动的陈启村刚刚回屋,没来得及喝口水便开始细细讲述起自己35年的木雕生涯。
语言隔阂造就的木雕家
“陈启村!为什么没有教作业?”小男孩低着头不说话,因为他听不懂普通话。没上过幼儿园、从小说闽南语的陈启村随父亲搬到台南,听不懂老师讲课,学习产生了障碍,他索性拿笔躲进了绘画的桃花源。
“你不爱读书,喜欢画画,干脆去学门手艺,至少有口饭吃。”14岁那年,在父亲的教导下,陈启村到一家佛像雕刻店当学徒,住在师父家中,学习传统雕刻技法。颇具天分的陈启村仅用4年时间便出师了,成为一名粗胚师傅。佛像店对面是展览馆,不时有名家作品展出,令陈启村心生向往,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作品也能进入艺术殿堂。他开始到各个寺庙观摩佛像,久久站立不忍离去,甚至还曾引起寺庙工作人员警惕。
20岁当兵那年,通过一位学艺术的朋友,陈启村第一次见到西方雕塑画册,知道了罗丹、米开朗基罗,见识了肌肉、人体结构比例,了解了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美学的差异。“我不能沦为传统的匠人。”陈启村开始找模特,学习素描、油画和现代艺术雕塑。24岁那年建立自己的雕塑工作室,直到今日。
兼具传统与现代感的木雕作品令人惊艳,耳目一新。传统工艺奖、奇美艺术奖、台湾工艺之家……几乎无人不知陈启村,他更被称为“台南之光”。那个听不懂国语的小男孩,终于在艺术创作上获得了掌声。
我要跳出来
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尊师重道、手艺靠师承的时代。师父怎么教,徒弟就怎么雕。
已经接受西方美学理念洗礼的陈启村不再拘泥于传统雕刻,认为神像也应该有时代精神。他开始讲究人体结构比例,表现人物动态时肌肉的变化,把佛像和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
当年木雕流行大头大脸、头重脚轻。于是当陈启村中西合璧的作品一亮相,木雕界仿佛被放了一把大火。“前辈们千里迢迢跑到我面前,指着我说‘你做得不对’。收藏神像和古董的藏家也不习惯新鲜的模样,没有一人购买。”最窘迫时,一家人只剩下500多台币维持生活。外界与家庭生活的压力不断触动陈启村那颗年轻的心,他有些动摇了,可一拿上錾子、木榔头,还是情不自禁地雕出自己梦想的模样。“我要跳出来。”陈启村不断地说服自己,“唐宋元明清,每个时期都有代表性风格的木雕作品,我要摆脱传统的窠臼,做出属于这个时代的雕塑。”面对大众的批判,陈启村选择了坚持。
凭着这股子倔劲,陈启村天不怕、地不怕地往前冲,第二年,25岁的他在第一届奇美艺术奖上一举夺魁,这成为陈启村艺术生涯的转折点。因为参加比赛的目的,就是想证明自己的实力,打响口碑,再树立作品的形象,让更多人知道传统雕刻并不仅仅局限于宗教,也可以是艺术品。“若不是当年破釜沉舟的憨劲,现在的我或许已经被时代淘汰,不做木雕了吧?”陈启村意味深长地说。
多年扎实的传统雕刻技法是陈启村的杀手锏,一刀下去狠准快,否则雕坏了就毁了。但为了结合西方人体结构和骨骼等特征,他得“自废武功”,毕竟木雕是减法,不能填补。但传统雕刻技艺对陈启村来说不仅是吃饭工具,更是一种使命,能带他达到想要的境界。“传统让我成长,现代艺术给我养分,能更好地表现传统特色,我都不会放弃。”
感动人才是好作品
《新衣》是不同于传统神像雕刻的作品,主角是陈启村的女儿。这一系列多是以女儿5岁到10岁间的模样和形态为范本。他开玩笑说:“每次请模特太花钱了嘛,自己的女儿免费。”
谈笑间,陈启村用记忆清晰地还原出《新衣》那个真实的场景。妈妈拿新衣让女儿试穿,陈启村一眼瞧见她稚气腼腆的面庞,既欣喜又害羞。于是内心紧紧抓住这个神韵,完美地表现在雕塑作品上。“但衣服不是这一件,艺术,不是纯粹的写实。”
家人成为陈启村灵感的源泉,现实生活中人物的肢体百态和纯真形象更是不可错失的好题材。
一次逛街,一位母亲专心地为儿子挑衣服,小孩无聊地把脸紧紧贴着玻璃窗玩耍,好一幅幽默的画面。“这是三度空间的结合,让空间来做玻璃。”陈启村灵感大发,一个月时间,沉稳红褐色的樟木被生动地雕琢出那个孩童的姿态与肌理,脸颊与双手紧贴“玻璃”的姿势更显精彩。《窗》,成为陈启村最为人乐道的作品。“我要表现的,就是刹那间的感动。”陈启村认为,作品必须先感动自己,让观赏者读出故事,这比技术更重要。
每年,他会固定雕刻三四件遵循自我、不受市场导向限制的现代作品,因为一个好的工艺家不会只擅长某一个主题,陈启村希望自己的作品表现得更加多元化,但所有的作品只有一个标准——感动人。“就算我到了70岁,还是这样的标准。”50~70岁被认为是艺术家最精华的阶段,艺术理念、经济能力和技艺倾于成熟,“我要珍惜这个时段,尤其做木雕,不同于书画家,七八十岁还能写会画,那时我的眼会花,体力会衰退,但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情感百态带进作品的理念不会变。”平和的语气中,透着陈启村30多年前那股子追求艺术的坚定。



相关:

身边的荒石园荒石公园不是公园,而是一间自然主题商店。踏入店内,扑面而来的素净,如沐清泉,闲淡雅致的悠闲感让心一下子安静下来。随处可见的绿萝,娇小的铜钱草,憨厚的多肉植物,葱郁的滴水观音,还有一片刚发出嫩芽,蓄势待发的草..

津门古车张10年前,《清明上河图》中的各式古代木车,或驮物载人,或被牛马拉着,惟妙惟肖,让张俊智看得入迷。他与那些木车算得上“心有灵犀”,单凭画中印象,便能将每一部木车的工艺结构速递脑海:榫眼、燕尾榫、趴肩、咬壳……..

上一篇: 留住活化石
下一篇: 黑马大叔:我就是在拆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