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正文

高翔宇


更新日期:2016-06-12 00:06:39来源:网络点击:377891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看一场哇扬皮影戏,是印尼人生活里必不可少的调味剂。
提起印尼,或许你会想到位于爪哇岛的佛教遗迹婆罗浮屠和印度教的普罗巴南神庙,或许你会想到巴厘岛的美丽风光,其实,除了这些文化盛宴与自然景观,印尼还有三大跻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榜单的传统手工艺——哇扬皮影戏、巴迪克蜡染和格里斯佩剑。这些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古老民艺,以有形无形的方式,塑造、编织着历经兴废的印尼文明史,浸透着印尼人民淳朴平淡的生活。
而在所有文化遗产里,最受当地人喜欢的当属哇扬皮影戏,人们爱它,不分男女与妇孺,不论王室与平民。但凡重大节日、宗教庆典,或者家族聚会时,印尼的大城小镇广场或是私人院落里,看到的都是哇扬戏的桥段。“一张牛皮道尽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是的,这就是哇扬皮影戏最贴切的表现。在印尼,皮影戏被称作“wayangkulit”,wayang是“影子、灵魂”,kullt是“皮”,换言之,wayangkulit不过是用皮做成的影子游戏。
以影显形借光显影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悲欢离合调,人间真美善恶。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没有电影的蒙太奇、定格与特写,也不像戏曲里肢体的传情达意,哇扬皮影戏能依托的,只有依靠影像的动作和表演者的念唱,一个个彩色的影人在或强或弱的光、影之间被赋予着生命,演绎着神秘的传说故事。于是,“以影显形,借光显影”成了哇扬皮影戏的最大特色。
剧目多半是传说的鬼怪故事,或蕴含着某种象征意义的神话,剧情多来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不过,即使在印尼,表演形式也有地区差异,比如:受到强烈伊斯兰文化影响的爪哇岛皮影戏会更讲究布景和服饰,而巴厘岛的皮影会更朴素和贴近自然。
旧时的王宫里,有专职的皮影工匠和皮影戏艺人供王侯将相享乐;而乡村,亦有民间艺人出入,每逢节日或者喜事,全村人便聚在幕布前从傍晚一直看到黎明;富足的人家可以请皮影戏班登门表演,普通人家多会买些便宜的皮影在家自编自导、自娱自乐。如今,印尼的大小城镇里,很容易找到观赏哇扬戏的剧院,比如雅加达的印尼皮影戏博物馆、日惹王宫附近的Sonobudoyo民俗博物馆、巴厘岛的库塔地区,每天都会有皮影戏上演。
只是,哇扬戏的剧场通常设施很简单,宽大而昏暗。观众区与演出区对半分,剧场半中央的地方拉出一幅白色方形帷幕,俗称影窗子,一般是用一米高、两米宽或更大的木框,蒙上白布做成的布框,皮影角色分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分插在幕布的右边和左边。幕前照着泛黄的灯光。屏幕内吊上油灯,所有参与演出人员都坐在帷幕后面,场地上摆放着浩浩荡荡的民间乐器。
“德郎”是表演中的灵魂人物,也是全剧的导演。他总是盘腿面向幕布而坐,手上、身边、地上井然有序地摆放着数十个随时准备粉墨登场的皮影。他可以说是全场最为辛苦的人,根据故事情节,“德郎”一个晚上要操纵50~100个皮影。在他的掌控下,木讷的影人才能变得生动起来,所以,在印尼,“德郎”不仅被看作杰出的艺术大师,更被认为是可以和神灵以及祖先的灵魂沟通的精通法术的人,像僧侣一样受人尊敬。
在传统的加美兰音乐伴奏下,光束将影像投射在白色的幕布上,一段开场白后,伴唱开始了悠扬的歌曲,王子、恶魔、战士等角色先后登场。德郎根据角色台词和剧情发展不停地改变嗓音,演绎剧中的不同人物,大大小小的剪影跳跃于白幕上。随着叫不上来名字的浩浩荡荡的铜质古老乐器的响起,金属撞击敲打声在剧场中盘旋着,一片混战恍然开始,恶魔和王子跳跃舞动,目不暇接,剧情进入高潮。
一场表演往往从傍晚演至凌晨,长长的观影过程中,观众们丝毫没有看西洋剧那般拘谨,甚至可以自由走动、前台观戏后台看演。故事结局往往都是完满的:善良战胜了邪恶、有情人终成眷属。圆满的故事也似乎预示着一个好的开始,一个美好的期盼也由此展开。也许,在皮影戏的世界里,希望,才是它走过坎坷时光的原动力。
皮上精琢细雕
印尼的影人琳琅满目,种类繁多,仅仅日惹、苏拉卡尔塔的收藏馆中陈列着的就逾500种之多。不过,时至今日,优秀的皮影依然多是手工制成。
毫无疑问,制皮选皮是制作皮影的开始。选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把一卷整张剥下的带血毛皮浸泡在清水中数日,再捞出冲洗,去血去腥之后的毛皮被绳索从四周拉平牢牢绑在木框上伸展开,等待去毛。长约40厘米的特制弯刀一遍遍不可逆转地往同一方向刮去皮上的杂质与细毛,直到皮质变得光滑剔透,再被分解成块静静待选。
选皮考究功力,影人的四肢关节、头、颈、腰、臂、脚对皮质软硬厚薄有着严格要求。选好的皮质被湿布潮软,特制的推板上涂抹着油汁,在皮上逐次推拿以解除皮质的收缩性。接着是画稿,制作皮影所用画稿也被称作“样谱”,画稿通常在工匠们手绘纸上完成后师徒代代相传,只是,纸稿不易保存,至今能流传下来的已是寥寥无几。
紧接着就该镂空雕刻了。蜡板被垫在备好的透明皮质下,图覆在皮上,用针剌出白痕。再剪成形,用刻刀进行细加工。雕刻有阴阳之分,脸部多为阳刻“空底”,画稿只留下线条,衬着影窗,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阴刻为“实底”,留下大片面积,多在处理服装和图案时采用。镂空的面部线条有如“拉丝”,雕得细如发丝,犀利剔透。所以,行家们一眼就能根据肤色、眼睛、鼻子等形状辨认出皮影角色的好坏。有道是:“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予以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其间耳。”
尽管,皮影在白幕上映出的影子并不能分出颜色,但每个影人依旧精细地被画上绚丽的服装。而且,上色尤需谨慎,因为在影戏中,颜色具有严格的宗教意义。白色天真烂漫,红色代表着热情和激动。年轻的贵族或者国王的脸是白色或者金色的,年老的则是黑脸。
经过上色后的皮质还要再次处理脱水发汗,只有通过高温使敷彩渗入牛皮,才能使皮内保留的水分得以挥发。不过,即使经历这般繁杂,也只完成了影人的八成工序。
一个完整影人,从上到下不但要有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等共11个部件,而且各个关节都要刻出轮盘式的枢纽和骨眼,需要通过牛皮刻成的枢钉或细牛皮条搓成的线缀结组装合成后才算大功告成。缀连装杆之后,影人便可穿云渡海、上天入地了。传统艺术的新生命
“千年的长度,源远流长至今,我们除了惊叹于它的顽强坚韧的生命力而外,真的想不到怎么做了,因为精雕细琢而成的人物形象、放浪的色彩运用和基于远古神话传说的故事情节,正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如同所有正在苦苦挣扎的传统艺术一样,哇扬皮影戏纵使奉为国粹,有着显赫的历史地位,也面临着影视的冲击和挑战。
幸运的是,“现在,一切已变得好了起来。”现代哇扬皮影戏开始从印尼人的日常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并配以富有民间特色的音乐、色彩丰富的道具、现代的舞台艺术,不再只是讲述古老的宗教故事,大胆的创新和潮流元素随处可见。哇扬皮影戏的剧目变得丰富了,传统戏剧在印尼年轻人当中再度流行。
在这儿,有一个人不得不提:皮影艺术家Ki Sigit SabdoPrijono,“为什么皮影戏故事只能用爪哇语而不能用英文?让全世界的人都听明白呢?”他把哇扬皮影戏剧目中的对白译成英语,用英文脱口秀的方式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添上了摩登的色彩。他是首位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用英语表演皮影戏的人,他让这一艺术形式变得让更多的人能懂。“只要人们了解印尼皮影戏,知道谁是罗摩、谁是悉多,那么交流完全没有问题。”
而今,一场哇扬皮影戏演出,5美元左右的票价开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重新走进剧院。如果再问印度尼西亚人最喜欢的约会方式是什么,十有八九会说:vvayang kulit!

相关:

[家常菜谱]讨爸爸喜欢潮汕家常下饭菜:沙茶牛肉 家常菜谱【沙茶牛肉】非常家常的一道潮汕菜,虽然都是用沙茶酱炒牛肉,但各家的做法就不尽相同,要说哪种做法最好吃,最地道,我觉得都是瞎扯淡。吃,本来就是个人行为,千人千胃,按自己的烹饪喜好,做适合自己口味的就好。牛肉、..

[家常菜谱]夏日用小米做蒸菜更味美:小米蒸排骨 家常菜谱羊羊妈收到“搜狐美食博客”寄来的试用小米,有很多天了,用小米煲过粥,小米养生糊,还做了这道营养无油烟的【小米蒸排骨】。小米又称粟米,古称粟,又叫粱,是中国古代的 “五谷”之一。回家吃饭之弱碱性小米取东北小..

上一篇: 按下葫芦起了匏
下一篇: 陈悦记:培育一颗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