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lar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20 13:11 点击:984633

  9月2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化注册信息核查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到2019年12月31日,全面完成电子化注册信息核查核实工作。   《通知》指出,对于医疗机构核查核实信息,须与《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核准内容一致,名称、诊疗科目使用规范全称。对于医师、护士核查核实信息,必须做到个人信息与有效身份信息一致、补录信息与原始人事档案信息一致、补录信息与补录申请材料内容一致。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统筹做好电子化平台数据的录入、核查、使用、发布等工作,将电子化注册改革情况作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通知》强调,逐步实现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等的融合共享。依托电子化注册系统,建立全范围覆盖、全过程记录、全数据监督的行政审批运行监控模式,并建立信息公开查询制度。将电子化注册相关信息纳入国家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为优良信用个人提供更多服务便利,对严重失信个人依法实施联合惩戒。(首席记者姚常房)scholar

公立医院是集中体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窗口。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公立医院的规模由小变大,以人民为中心,以公益性为导向,逐渐凝练出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目标,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培养医学合格人才、引领医学科学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基本成形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医疗机构、医疗设施设备、医疗技术人员处于极度匮乏的状态。当时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医院仅有2600家,面对的却是5亿多的人口。严峻形势之下,我国政府将一部分解放军野战医院转为地方医院,并接收了一批旧政府和外国教会及慈善机构遗留下来的医疗机构。 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我国政府陆续投资建立了大批公立医院,逐步构建了公立医院服务体系。除政府卫生部门所属医院外,还有工业及其他部门所属医院,呈现多部门办医格局。从1956年年初开始,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下,部分民营医疗机构也转为公立医院。 伴随共和国成长,我国公立医院的数量持续增加。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医院数量由1949年的2600家发展到1980年的9902家,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持续走高,增加到1980年的2.18张。 “全国医院面貌的改观不仅表现在机构数量和病床数量的迅速增长上scholar

9月25日,北京市“智慧健康处方”试运行启动会举行,该项目将在北京市东城区试运行。“智慧健康处方”项目由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中医管理局和医疗保障局指导,北京社区健康促进会牵头研发。其以社区常见病、慢性病的三级预防和重点人群健康管理为切入点,将药物使用指导处方、营养膳食处方等8个方面内容融为一体,为居民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综合健康指导服务。 “智慧健康处方”覆盖糖尿病、高血压、骨关节病等100种社区常见病、慢性病,匹配上千种相关影响因素。目前,已完成100个病种健康处方的研制及信息技术转化,基本可用于北京市社区70%以上人群的健康管理。 北京社区健康促进会会长吴永浩介绍,“智慧健康处方”分为医生端和患者端。社区医生能够用医生端对接现有诊疗平台,为居民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综合健康指导服务;根据“智慧健康处方”健康风险因素“四级预警”,对居民进行健康动态监测管理。 据了解,在3年内,该项目计划分3个阶段完成200个社区慢性病、常见病种的健康处方研制和信息技术转化工作,预计2020年应用于北京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记者李琳)scholar

   近日,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发改委、医保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要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及中医医院采购使用基本药物的总金额不少于本机构采购使用全部药品总金额的20%,三级乙等医院不少于25%,二级甲等医院不少于30%,二级乙等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少于40%。   《意见》要求,加强配备使用管理和考核激励机制,坚持基本药物主导地位。浙江省药械采购平台和医疗机构信息系统持续对基本药物加以明显标注,提示医疗机构优先采购配备、医生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加强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对基本药物从原料供应到生产、流通、使用、价格、报销等实行全过程动态监测;加强县域医共体采购使用药品的统一管理工作,强化医共体内部用药目录的衔接,统一用药范围,持续推进分级诊疗工作;按照浙江省公立医疗机构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比例的要求,医疗机构科学合理地设置临床科室基本药物使用指标。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健全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间“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和风险分担机制。通过制定药品医保支付标准等方式,引导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合理诊疗、合理用药。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将依托国家医scholar

  在近日召开的2019年中国临床肿瘤学年会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侯金林教授代表项目组公布了全国多中心、前瞻性肝癌极早期预警标志物筛查项目的进展:与现有诊断金标准相比,项目自主开发的肝癌患者分类模型可提前6个月~12个月筛查出极早期肝癌患者,同时获得更高的治愈机会。   据介绍,现有方法检测的多为血浆或血清中单一或几种蛋白的丰度,而新的筛查方法是基于高通量测序的血液游离核酸标志物检测,特异性、敏感性更高。   此项肝癌早筛前瞻性临床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王红阳,南方医院侯金林教授与和瑞基因主导,国内近20家临床中心参与。项目于2018年4月启动,计划入组患者1万名~1.5万名。截至目前,在已入组的4000名肝硬化患者中,分类模型首批筛查出55名肝癌高危患者。随访6个月后,这55名高危患者中已有8名通过临床诊断方式检测出早期肿瘤。   “肿瘤小于3厘米即为早期。这8名患者的肿瘤都在0.8厘米~2.5厘米之间,处于肝癌早期(0期+A期),其中约75%处于肝癌极早期(0期)。”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国家肝癌科学中心陈磊教授介绍,目前,医院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中,位于0期到A期的只有20%。借助项目,能把肝癌的scho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