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企业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01 23:19 点击:944596

6月15日,本市正式启动实施医耗联动综合改革,一个月来,全市近3700所参改医疗机构运行平稳,已完成门急诊量1800多万人次,出院量40余万人次,呈现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量增加,住院向三级医院集中的趋势。昨天,记者从市卫健委获悉,改革首月,医药费用较去年同期增长5.2%。其中,中医病理康复精神手术医事服务费等技术劳务收入占比增长1.9个百分点,检验收入占比下降0.2个百分点。患者门急诊次均费用降低0.1%,出院例均费用增长1.1%。 改革变化 患者门急诊次均费用降低 医耗联动综合改革的实施,使医用耗材加价销售机制不复存在,医疗机构追求医用耗材收入的逐利机制被破除。同时,通过规范调整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理顺医疗服务项目比价关系,更好地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北京彻底告别以药和耗材补医的历史,进一步健全了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强化医疗机构的公益性。 市卫健委主任雷海潮介绍,改革以来,全市医药费用变化平稳。未剔除物价指数变化影响,医药费用较去年同期增长5.2%。其中,三级医院增长5.4%,比改革前的1月至5月平均8.8%的增幅有明显回落。二级医院增长3.1%,一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长5.5%。中医病理康复精神手术医事服务费等技术劳务收入僵尸企业

7月17日,国家卫健委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健康中国行动之合理膳食行动实施计划。《健康中国行动》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将分别低于7%和5%,贫血率分别小于12%和10%,孕妇贫血率分别小于14%和10%,成人脂肪供能比下降到32%和30%,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合理膳食专项行动分别对包括孕妇和婴幼儿、儿童及青少年在内的特定人群提出了具体的膳食指导建议和措施。 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础。研究表明,不合理膳食行为,特别是高盐、高油、高糖摄入是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不合理膳食行为会导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 针对我国国民的这些健康隐患,《健康中国行动》提出了合理膳食行动。《意见》明确指出,合理膳食行动是要针对全人群加强营养和膳食指导;重点鼓励全社会减盐、减油、减糖,包括食品产业、企事业集体食堂、家庭;要求政府部门制定并实施相关法规标准,实施贫困地区重点人群营养干预。 据了解,合理膳食行动分别从政府、社会、家庭个人3个层面提出了相应要求,而且特别突出了个人对自己的合理膳食应当负责的理念,呼吁僵尸企业

希望这一全国首起向互联网法院提起的公益诉讼案件,能够成为“法治标本”,给类似案件以参照与借鉴。 “提交!”随着最后一份证据附件的上传,全国首例向互联网法院提起的公益诉讼案件正式起诉。7月17日,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检察院作为公益诉讼起诉人,对李某、刘某网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减肥产品”,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依法向管辖机关——杭州互联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要求二人共同承担违法销售价款十倍的惩罚性赔偿,并在全国性的媒体或平台上公开赔礼道歉。 这是全国首起向互联网法院提起的公益诉讼案件,不法分子在电商平台多次低价购入大量“三无”减肥胶囊,灌装并加贴标签,虚构减肥功效,随意标识用法用量,贴上“特效减肥食品”的包装,在网络平台上大肆销售。据了解,这些“三无”减肥胶囊中含有西布曲明、酚酞,均为在食品中禁止添加的成分。而西布曲明不仅是器质性肥胖症、妊娠、哺乳期及育龄妇女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等11类人群的禁用药,对于轻中度肝肾功能障碍、16岁以下儿童和65岁以上老年人等群体,容易引起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等。 “三无”减肥胶囊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这类有毒僵尸企业

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老龄化问题及其应对,不仅是一般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人类文明即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广义的文化问题。 (一) 老龄化不仅对每个个体、每个家庭及其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传统的养老政策、人口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进程和体制、机制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我国而言,有几点需要重点把握: 其一,中国的老龄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同步发生。各个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分化嬗变中重构。 其二,面对一个比少儿期要长很多的老龄期,我们需要重新看待生命延长的价值,健全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体系,使老年人实现积极、健康、有尊严、有作为、有价值的生活。 其三,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新技术日新月异,传统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正在被解构重塑,老年群体如何适应?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对文化、健康等软性以及日益个性化的需求如何满足?这些都成为新的课题。 (二)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中国社会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矛盾和挑战。当然,如果能够更加客观、理性、历史地认识和看待这些矛盾僵尸企业

最近,垃圾分类成了持续不断的热点话题。多地已经或将建立相关条例,对违反垃圾分类规定的行为设定相应惩罚规则——这一“史上最严垃圾分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我们的生活。 如何看待这一轮垃圾分类?目前的垃圾分类有哪些问题有待优化?带着这些问题,新京报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蒋建国、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楼紫阳、零废弃联盟执委毛达博士,来为我们解读垃圾分类背后的问题。 垃圾分类该有中国模式 新京报:近段时间,舆论场上聚焦东京垃圾分类模式的比较多。有人称其并不是好榜样。你如何评价日本模式? 毛达:我认为应该辩证看待日本模式。就日本自身模式来看,其大多数的分类并不是干湿分开,它分为可燃与不可燃。这是日本垃圾分类的基本模式,是由其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决定的。 但站在更宏观的角度——世界可持续的固体废弃物管理的潮流来讲,日本模式确实不是最先进的。因为按照联合国环境署2013年所出的《国家废弃物管理战略指南》,一个国家的固废管理的目标,是将送往填埋和废物能源利用处置设施的废物总量减到最少。而日本接近80%的垃圾焚烧,本身就不符合这种潮流和理念。 从分类角度来说,也应批判性地去看待日僵尸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