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16 21:16 点击:1006211

  提到网络游戏,不少家长都会眉头一皱,担心孩子沉迷其中。可在网络时代,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手机、电脑,到底如何是好?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给出7点看法,帮助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   未成年人普遍对网络持正面认知。现在的孩子对网络有更积极的认识,就像过去小孩子喜欢踢毽子、玩沙包一样,网络是伴随这一代孩子长大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在他们眼中,上网能增加愉悦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此外,并非如大多数家长担心的那样,对于网络的负面影响,不少孩子也有清醒认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进行过一项“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网络游戏认知与态度研究”发现,53.6%的中小学生认为上网有可能受骗,52.7%认为会占用太多时间,46.8%认为会看到很多不好的内容。   游戏已成为中小学生的社交语言。网络游戏已成为青少年交往的谈资,有的中小学生甚至在与同学或朋友谈论游戏中获得认同感与归属感,或是为了得到同伴认同而去玩网游。青少年时期,如果未能成功地建立亲密友谊,就会产生孤独感,自我价值感也会随之降低。因此,当家长或老师听到孩子与朋友们交流网游话题时,不要暴跳如雷去斥责,因为这是孩子们建立友谊的一些基础话题。 十年后

首届华润生命科学创新论坛在京举办 11月6日,以“兴华有道 融润万物”为主题的首届华润生命科学创新论坛在北京华润生命科学园成功举办。本届论坛重点关注空间生命科学、细胞治疗技术、小核酸研究、中医智慧医疗等生命科学热点话题,吸引了一百余名生命科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现场参与。华润集团董事长傅育宁,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束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科协、大兴区政府等相关负责人出席论坛活动,同与会专家深入交流。 在肿瘤治疗圆桌论坛上,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李思进,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终身教授、校长助理、郑州大学医学院院长董子钢,美国贝勒医学院教授、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主任秦钧,澳门科技大学医学院教授张康等嘉宾就最新的肿瘤疗法开发进展、肿瘤的早筛早检、肿瘤靶向药研发等方面进行了分享。 论坛上,中国核酸产业创新联盟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张礼和在联盟成立仪式上作了“中国小核酸创新药物研发之路”专题报告。联盟由华润生命科学集团发起,联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苏州瑞博、美国圣诺制药、广州锐博生物、昆山小核酸研究所共同组建。 华润集团董事长傅育宁致辞 傅育宁表示,人民日益增长的十年后

广西读者刘先生问:我今年58岁,平时吃饱饭后感觉肚子有点不舒服,但是不疼,也没有别的症状,今年体检查出胆囊结石,请问这严重吗?控制饮食能缩小结石吗?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刘波解答:胆囊结石是发生在胆囊内的结石所引起的疾病,十分常见,我国胆囊结石的患病率达8%~10%。体检发现胆囊结石时,多半没有症状,约1/3的患者会在5年内出现腹痛或其他症状,但多数可终身无明显症状。 无症状患者中,只有极少数在控制饮食、改变生活方式和服用药物后结石缩小,大部分都会维持原状。所以,一般医生会建议患者定期体检、观察。需要注意的是,“三高患者”合并胆囊结石,容易发生胆囊炎,而且发作时症状极重,不易控制,手术风险较大,因此建议预防性切除;胆囊无功能、合并胆囊单发息肉和胆囊充满型结石患者有并发胆囊癌的风险,也必须尽早手术。 另外,对于症状没那么严重的患者,传统医药控制症状具有一定的治疗价值,代表性药物是消炎利胆片;熊去氧胆酸也可促使胆囊结石溶解,改善胆囊功能,促进胆汁排出,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按需服用。▲十年后

主讲人:江苏省中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 倪海雯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淋巴瘤发病率年增长率为5%~7%,年死亡人数超过20万。目前,我国淋巴瘤发病率年增长率为3%~5%,每年新发病例约10万,淋巴瘤已成为我国男性的第八大高发恶性肿瘤。近年来,年轻人发病率也明显增多。 相比其他肿瘤,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形式非常多,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造成误诊。同时,它可以分布在人体各个部位,有人甚至称之为会“跑”的肿瘤。因此,尽早精准诊断、规范治疗对患者的疗效、生存期、生存质量至关重要。 “跑”到脾脏上:有些人脾脏肿大实则为淋巴瘤。脾脏是人体淋巴器官,也是淋巴瘤最常累及的器官。有些淋巴瘤起病隐秘,表现为内脏器官如脾脏肿大,同时血小板下降,容易误诊为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这类病人往往需切除脾脏行病理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有时病情进展较快时,会出现脾脏迅速增大,血小板、白细胞明显下降,甚至引起发热,而手术切脾明确诊断的手术风险较高。因此,面临这种矛盾选择时需要多学科专家合作,帮病人渡过难关,及早明确诊断。 “跑”到肺上:有些患者疑是肺病却是淋巴瘤。淋巴瘤可累及结外器官如肺脏,影像学很难区分。很多患者出现咳嗽、低热、盗汗,以为是肺十年后

王海洋 编译 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能力,有些人善于作曲,有些人擅长运动,还有些人拥有超强的抽象思维能力。然而,这些只是人类能力的冰山一角。科学家发现,有些人会表现出“超能力”,这其中大部分可能是遗传的,无需练习就能显现出来,美国“自然母亲”网站对此进行了总结。 1.联觉。有些人能够听到或品尝颜色,或用眼睛看到美妙的音乐,这并不是吃了迷幻药后的异常感觉,而是联觉(通感),即多个感官被同时激活了。大约每200个人中有1个人有这种功能,大部分为女性。最常见的类型是感知数字、字母(如字母A在这些人的眼中始终显现为豌豆般的绿色)或词语有颜色。 2.超忆症。有极少数人,能完整地回忆起他们生命中每一天发生的所有事情。随便给他们一个过去的日期,他们能非常详细地叙述出发生在当天的每件事,有时甚至是世界上其他地方发生的事情。超忆症的人没有遗忘能力,能把所见所闻记得一清二楚。 3.超声定位能力。蝙蝠和海豚有超声定位能力,少数人(都是盲人)也行。他们能通过制造声音如敲击地面,聆听回声来感知物体的大小、距离和密度。 4.学者综合征。也叫“天才白痴”,这些人一般智商很低,却在一些特殊领域如演奏乐器、绘画、记忆、计算、日十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