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梦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16 23:48 点击:1006210

北京读者李女士问:我家宝宝3个月了,一直跟着我一起睡。身边朋友分成“两派”,有的认为孩子要跟妈妈一起睡才有安全感,有的说孩子应该从小锻炼独自睡小床。请问到底哪种方式比较好? 首都儿科研究所新生儿科副主任王晓燕答:一般来说,宝宝和大人睡一起并不适合他们的成长发育。第一,和大人睡一起存在不安全因素,比如大人翻身时可能会压着孩子,或者被被子捂住导致窒息。第二,宝宝和大人睡在一起,大人的呼气会让周围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高,使孩子吸收氧气不足。第三,宝宝抵抗力较弱,大人如果身体不适,病菌很可能会传染给孩子,导致其生病。第四,宝宝和大人睡久了容易形成依赖,很难学会独自分床睡觉,影响孩子将来独立性的培养。因此,宝宝出生后建议独自睡婴儿床。 但独自睡,也有一些讲究需要注意:1.婴儿床要尽量挨着父母,方便妈妈起来照顾;2.尽量选择不易滑动的婴儿床;3.让婴儿床远离窗户;4.婴儿床床垫不能有外层的塑料薄膜,否则容易引起窒息;5.婴儿床上不能系绳子或袋子,独睡时别让孩子含安抚奶嘴;6.不要在婴儿床上放棉衣、棉被、垫子等比较软的物品,否则会增加孩子的窒息风险。十年一梦

  提到网络游戏,不少家长都会眉头一皱,担心孩子沉迷其中。可在网络时代,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手机、电脑,到底如何是好?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给出7点看法,帮助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   未成年人普遍对网络持正面认知。现在的孩子对网络有更积极的认识,就像过去小孩子喜欢踢毽子、玩沙包一样,网络是伴随这一代孩子长大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在他们眼中,上网能增加愉悦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此外,并非如大多数家长担心的那样,对于网络的负面影响,不少孩子也有清醒认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进行过一项“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网络游戏认知与态度研究”发现,53.6%的中小学生认为上网有可能受骗,52.7%认为会占用太多时间,46.8%认为会看到很多不好的内容。   游戏已成为中小学生的社交语言。网络游戏已成为青少年交往的谈资,有的中小学生甚至在与同学或朋友谈论游戏中获得认同感与归属感,或是为了得到同伴认同而去玩网游。青少年时期,如果未能成功地建立亲密友谊,就会产生孤独感,自我价值感也会随之降低。因此,当家长或老师听到孩子与朋友们交流网游话题时,不要暴跳如雷去斥责,因为这是孩子们建立友谊的一些基础话题。 十年一梦

首届华润生命科学创新论坛在京举办 11月6日,以“兴华有道 融润万物”为主题的首届华润生命科学创新论坛在北京华润生命科学园成功举办。本届论坛重点关注空间生命科学、细胞治疗技术、小核酸研究、中医智慧医疗等生命科学热点话题,吸引了一百余名生命科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现场参与。华润集团董事长傅育宁,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束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科协、大兴区政府等相关负责人出席论坛活动,同与会专家深入交流。 在肿瘤治疗圆桌论坛上,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李思进,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终身教授、校长助理、郑州大学医学院院长董子钢,美国贝勒医学院教授、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主任秦钧,澳门科技大学医学院教授张康等嘉宾就最新的肿瘤疗法开发进展、肿瘤的早筛早检、肿瘤靶向药研发等方面进行了分享。 论坛上,中国核酸产业创新联盟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张礼和在联盟成立仪式上作了“中国小核酸创新药物研发之路”专题报告。联盟由华润生命科学集团发起,联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苏州瑞博、美国圣诺制药、广州锐博生物、昆山小核酸研究所共同组建。 华润集团董事长傅育宁致辞 傅育宁表示,人民日益增长的十年一梦

广西读者刘先生问:我今年58岁,平时吃饱饭后感觉肚子有点不舒服,但是不疼,也没有别的症状,今年体检查出胆囊结石,请问这严重吗?控制饮食能缩小结石吗?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刘波解答:胆囊结石是发生在胆囊内的结石所引起的疾病,十分常见,我国胆囊结石的患病率达8%~10%。体检发现胆囊结石时,多半没有症状,约1/3的患者会在5年内出现腹痛或其他症状,但多数可终身无明显症状。 无症状患者中,只有极少数在控制饮食、改变生活方式和服用药物后结石缩小,大部分都会维持原状。所以,一般医生会建议患者定期体检、观察。需要注意的是,“三高患者”合并胆囊结石,容易发生胆囊炎,而且发作时症状极重,不易控制,手术风险较大,因此建议预防性切除;胆囊无功能、合并胆囊单发息肉和胆囊充满型结石患者有并发胆囊癌的风险,也必须尽早手术。 另外,对于症状没那么严重的患者,传统医药控制症状具有一定的治疗价值,代表性药物是消炎利胆片;熊去氧胆酸也可促使胆囊结石溶解,改善胆囊功能,促进胆汁排出,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按需服用。▲十年一梦

主讲人:江苏省中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 倪海雯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淋巴瘤发病率年增长率为5%~7%,年死亡人数超过20万。目前,我国淋巴瘤发病率年增长率为3%~5%,每年新发病例约10万,淋巴瘤已成为我国男性的第八大高发恶性肿瘤。近年来,年轻人发病率也明显增多。 相比其他肿瘤,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形式非常多,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造成误诊。同时,它可以分布在人体各个部位,有人甚至称之为会“跑”的肿瘤。因此,尽早精准诊断、规范治疗对患者的疗效、生存期、生存质量至关重要。 “跑”到脾脏上:有些人脾脏肿大实则为淋巴瘤。脾脏是人体淋巴器官,也是淋巴瘤最常累及的器官。有些淋巴瘤起病隐秘,表现为内脏器官如脾脏肿大,同时血小板下降,容易误诊为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这类病人往往需切除脾脏行病理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有时病情进展较快时,会出现脾脏迅速增大,血小板、白细胞明显下降,甚至引起发热,而手术切脾明确诊断的手术风险较高。因此,面临这种矛盾选择时需要多学科专家合作,帮病人渡过难关,及早明确诊断。 “跑”到肺上:有些患者疑是肺病却是淋巴瘤。淋巴瘤可累及结外器官如肺脏,影像学很难区分。很多患者出现咳嗽、低热、盗汗,以为是肺十年一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