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煜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4-28 22:47 点击:942941

10岁男孩小乐(化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睡觉总是打呼噜,父母也没留意,还觉得孩子的睡眠质量不错。直到最近,身边越来越多人问“你家孩子长得怎么不像你们?”小乐父母这才发现,孩子跟小时候相比,嘴唇越来越往上翻,牙齿也越来越突出。于是带小乐去医院打算做矫形,才发现原来小乐是因为腺样体肥大没有及时处理,导致了腺样体面容。小乐的妈妈当时就哭了。 为什么腺样体肥大会导致小孩变丑?腺样体肥大还有什么样的危害?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是什么?笔者为此走访了清远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陈翠芳。 腺样体增生肥大 可能让孩子变丑变笨 小乐在医院做鼻内镜的检查结果显示:两侧腺样体异常肥大,后鼻孔被堵住,只留了一道很小的缝隙来呼吸。 到底什么是腺样体,它长在身体的什么位置?陈翠芳介绍,腺样体是隐藏在小舌头后上方、鼻子的最后面,只有借助纤维喉镜或窥镜才可以看到的咽扁桃体。腺样体在两岁左右开始明显地生理性增生,一般6岁时达高峰。如果过度增生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则为腺样体肥大。 据了解,腺样体又称为咽扁桃体,也是抵御感染的一部分。腺样体位于咽喉的最上方,在舌根的上方、鼻的后方,这个区域又称之为鼻咽。只有将特殊的喉镜或金煜

7月10日晚,潮汕机场海关在柬埔寨飞揭阳航班旅客中检出登革热病例。据该旅客自述,其已发烧7日,海关现场检疫医师进一步排查后,高度怀疑为登革热。潮汕机场海关迅速联系揭阳市卫健局。目前,该旅客已确诊为登革热并在揭阳市住院接受治疗。 登革热是一种传染病,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今年上半年广东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94例,其中6月份病例数增加明显,占56.1%。近年来,去柬埔寨旅游及务工的人员日渐增多,每年5到10月是柬埔寨登革热的高发期,据海关全球疫情监测数据显示,截至6月24日,柬埔寨报告病例1.3万例,汕头关区今年截获的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均来自柬埔寨。在此,潮汕机场海关提醒前往柬埔寨人员,做好防蚊措施,一旦发现有发烧不退、头疼、肌肉酸痛、皮肤红疹等情况及时就医。柬埔寨归国人员如有不适,应在入境时向海关申报。金煜

编者按:夏季具有“暑”、“湿”的气候特点,由于天气炎热,人们出汗多、消耗大,常会出现睡眠欠佳,倦怠乏力等不适,出现这些症状时,除了去医院诊治,也可借助日常饮食来调节。 苦瓜最泻火 夏为暑热,五脏属心,容易让人心烦气躁、口舌生疮,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上火。 《滇南本草》记载:苦瓜入心脾胃三经,可以泻火、清暑、益气、止渴。 从营养学角度看,苦瓜含有苦瓜甙、苦味素,能增进食欲、健脾开胃,缓解夏日食欲减退。苦味素还具有降糖作用,尤其适合糖尿病患者在夏季食用。 烹调方法并无太大局限,快炒、凉拌、煮汤都不错。不过,苦瓜性寒,易伤脾胃,特别是孕妇、儿童及体质较差或怕冷、脾胃虚寒者,不宜过量食用。 绿豆最解毒 绿豆性凉味甘,能清热消暑、止渴利水,是夏季防暑佳品。 《随息居饮食谱》记载:“绿豆甘凉,煮食清胆养胃,解暑止渴,利小便,已泻痢。” 从营养学角度讲,绿豆皮富含多酚类物质,盖上盖煮沸,尽量避免接触到氧气,溶出的多酚类物质尚未氧化,此时清热解毒作用最强,特别适合烦渴、咽喉肿痛、小便发黄的人饮用。 绿豆的食用方法更是多种多样,绿豆粥、绿豆糕等都是极佳的。 陈醋最开胃 许多人一到夏天就没食欲金煜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我们对于真实世界的研究发现,1—6岁的慢性乙肝小患者,年龄越小抗病毒治愈效果越好,且治疗效果好于成人。这与以往的抗病毒治疗常识不一致。”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福生与科技日报记者分享了一项最新研究进展,他表示,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重大传染病病原体的认知将越来越立体、越来越细分、越来越全面,这将指导人们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人毒之战可能是迄今为止战时最长的战争:一段核酸物质包裹着蛋白进入人类细胞后,对整个机体发动进攻,它们或被消灭、或被驯服、或狡诈地引诱体内系统倒戈相向击溃宿主。而重大传染病防治的任务却不仅仅包含对病毒的快速识别和驱除,还包括全社会免疫防线的构建。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宣布鼠疫、霍乱、天花等传染病对人类的威胁消除了,但那可能是很草率地单方面宣布“停战”。当人类开始忽视传染病的存在时,艾滋病病毒、肝炎病毒等开始肆虐,令人谈毒色变,SARS、H7N9、寨卡等新发急性传染病毒也以不俗的攻击力不断刷新着人们对病毒变异能力、致命危害的认识。 重与急是传染病不容忽视的两大特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表示,慢性乙肝仍然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尚有近1000多万慢金煜

耳聋基因领域,又有了最新研究成果。记者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获悉,该院冯永教授团队,继参与我国自主克隆的第一个人类致聋基因GJB3工作后,第二次发现了新的耳聋基因——ABCC1,并首次提出了内耳中“外排蛋白功能障碍”或导致耳聋的结论。这有望为研究遗传性耳聋的致病机制提供新方向,该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杂志《医学遗传学》。 耳聋是最常见的感觉障碍之一,老龄化、遗传、环境因素等原因,均可能“参与”耳聋的发生发展。其中,遗传因素研究颇被业界重视,揭示单基因变异引起的耳聋机制,有助为遗传性耳聋患者提供预警及研发新治疗方法。 冯永团队长期开展遗传性耳聋的基因诊断和分子制研究,先后收集了2000多个耳聋家系,鉴定出20多种耳聋基因的新致病变异。 团队研究了ABCC1基因在小鼠内耳血管纹和蜗轴听神经等结构内表达,获得了该基因可能通过参与某些内耳物质的外排,在维持血迷路屏障和内耳迷路环境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不仅提出ABCC1是一个新的耳聋基因,还提出了内耳中发挥外排功能的这类蛋白可导致耳聋,丰富了遗传性耳聋的基因谱。金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