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之心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15 11:34 点击:911046

广西读者钟女士问:我今年26岁,16岁开始有发作性气喘。现在每到季节变化就会发作,平时也有气促、咳嗽,进行性加重发作每年约3~4次,有时需吸入沙丁胺醇或服用氨茶碱才能缓解。我目前有生孩子的打算,但家人说孕妇不能吃药,我该怎么办?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主任冯起校解答:哮喘患者是可以怀孕的。哮喘患者在怀孕期间的哮喘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与怀孕前相比改变不大,一般从在孕29~36周时,病情相对容易加重。如果哮喘症状控制良好,对于孕妇和胎儿都是安全的。反之,如果哮喘未能得到控制,可能造成孕妇体内缺氧,而发生妊娠高血压、先兆子痫、胎儿宫内窘迫、难产等情况,严重的缺氧甚至危害母体和胎儿的生命安全。 一般情况下,哮喘患者连续3个月不发作,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减药或停药,建议停药后对身体进行适当调理再妊娠,不建议在哮喘病治疗期间怀孕。如怀孕期间哮喘发作,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妊娠合并哮喘用药指南进行治疗,不可听信“妊娠不能用药”的谣言。哮喘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对于母体和胎儿的健康有促进作用。守护之心

  湖南读者赖女士问:我母亲今年68岁,刚做完胃癌手术,现在接受化疗。她现在没什么胃口,喜欢吃的腌制类、咸的东西医生不让吃,请问她现在怎么吃合适? 重庆市肿瘤医院肿瘤放射治疗中心主任王颖、医师陈静解答:肿瘤患者的饮食应尽可能新鲜,蔬菜尽量当天吃当天买,避免隔夜、腌制。腌腊制品、加工肉类、半成品如香肠、咸鸡、咸鱼、腊肉、红肠等,因其可能含有较多亚硝酸盐以及其他致癌物,不建议患者食用。也可以将腌制食物放置至少半个月以上的时间,让其中的致癌物亚硝胺浓度降到比较安全的食用水平。 对于刚做完手术的患者,建议多进食细软、易消化的食物,但是要防止能量和蛋白质不足,可以少食多餐,根据医嘱补充全营养的医用食品。化疗的患者可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如奶类、瘦肉、鱼、动物肝脏等,有助于升高白细胞。如果贫血明显,血色素下降,可多食红豆、红枣、黑糯米、猪肝等。多补充水分,能帮助体内毒素排出。如果患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可增加健脾开胃的食品,如山楂、白扁豆、萝卜、陈皮等。▲  守护之心

职场中的人形形色色,有些兢兢业业,有些却在“混日子”:他们对自己职能以外的事不闻不问,甚至对份内事都是马虎应付,更谈不上主动学习和帮助其他同事。最近一项全球调查数据也显示, 1.9万多名员工中,只有16%的员工充分地投入到了工作中,“混日子”的人不在少数。这些“混日子”的人都啥心态,又该如何对症下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测评主管肖震宇对此进行了分析。 1.工作久了,职业倦怠。就像同一样东西每天吃会厌倦,如果一个人的工作内容长时间都不变,就容易出现职业倦怠,这是“混日子”最常见的原因。一般来说,职业倦怠多发生在工作5~10年的员工身上,他们的岗位、职务都没有发生过变化,日复一日地做着同样的事,很难再调动起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用人单位可以帮助这些“老员工”找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对其所做的工作表示认可,让员工知道“你做的工作很重要”;此外,还可以适时进行轮岗和换岗,帮助员工提升工作新鲜感、兴奋性;对于工作时间久且表现出色的员工予以适当的提升或加薪。员工本身也要主动调整心态,给自己设定一些小目标,增加工作动力。 2.出于无奈,被迫就业。有些人的工作并不是自己喜欢的,比如想成为守护之心

一个人患上心理疾病,他的亲朋好友都会面临压力:如果应对方法正确,可能拯救患者,反之可能会加重患者病情。如果亲人患有精神心理疾病,该怎样帮助他们呢?美国《今日心理学》杂志刊文,心理专家提出了下面一些建议。 1.接受心理疾病教育。了解亲人所患的心理疾病,是帮助他们的根本保证。大量研究显示,给患者家人进行心理疾病科普,并让其参与患者的治疗,能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和预防复发。阅读心理疾病治疗和保健方面的书籍,也是帮你了解亲人病情的一个好方法。 2.不要苛求病人。作为亲人,你的期望会对患者的康复产生影响。如果要求患病亲人速治速愈,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压力,所以对患者的期望值要符合现实,并且告诉患者本人也不要苛求自己。 3.向外界寻求帮助。受旧观念的影响,很多人不愿意为患有心理疾病的亲人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但是寻求帮助能让你获得更多的信心和有用的知识。 4.和医生积极配合。可以和医生谈一谈,让他们知道你愿意参与患者的治疗过程,这样你可以随时观察治疗效果以及病人的反应。 5.给患者信心。心理疾病会让患者感到羞耻、失去自信。无论患者的情况多糟,家人都要善待他们,这是最重要的。有时病人想做一些有益的尝试,即使你觉守护之心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丁思远 这几天,知名服装品牌优衣库和艺术家KAWS联名的T恤被国人疯狂抢购,不少人甚至为抢衣服破坏物品、大打出手。事件一出立马引起网友广泛讨论,有人认为该人群素质低,但抢购“限量”“稀缺”商品,在全球范围内都层出不穷;有人认为是商家“饥饿营销”的策略,但商家“设套”怎么这么多人就“上套”了呢,这还得从人们抢购的心理动机分析。 无论是哄抢货物、房子、衣服还是之前的“猫爪杯”,当人们决定消费时,都是希望从中获得价值。有些是追求外部价值,例如现实生活中需要一些物品,不得不买,在低价时就会抢购囤积。还有些是为了满足内心需求,如果拥有某件物品会得到别人的肯定,或让自己成为理想中的自我,那么为了获得这些赞许、肯定和自信,我们就乐意去做别人称赞的事,过别人认为体面的生活,买别人说好的东西……“让自己感觉良好”可能是“买买买”甚至哄抢的最底层的心理动因。 “这个东西以后就没有了。”哪怕我们本身没有那么需要,但一听到这句话都会有一种莫名的紧迫感,很想要赶紧买下囤起来,万一以后它变得很重要呢?这种想要拥有“限量”“稀缺”物品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我们的生存焦虑。人类有很长的历史都在危机和守护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