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20 03:56 点击:847546

  农学博士走进田间地头,指导施肥、选种,讲解黑土保护;大型农机装上信息化大脑,精量播种分毫不差;水稻智能化催芽,告别炕头捂的原始方法……   正值春耕备耕之际,行走在黑土地上,一件件科技新事,勾勒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新画面。   博士指导科技施肥   正值农资购买季,李艳梅将一张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送到了黑龙江省嫩江县伊拉哈镇五四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树民的手里。两人来到田间地头,查看土壤墒情。   李艳梅是嫩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土肥站站长,2009年她从东北农业大学博士毕业,学的是植物保护专业。10年间,每到春季都是李艳梅最忙的时候,一些农民遇到种地难题,就会咨询她。在李艳梅的手机里,有近百名农民朋友的号码。   “根据土壤分析,这块地钾肥可以少上点,化肥、农药相应减少一定比例,按绿色标准种植,减轻土壤板结。”李艳梅说,没有深翻的地块,就不要整了,采用免耕播种技术,春季易旱,这样可以减少水分流失,起到保墒的效果。   原本张树民还在想用不用整地,听了李艳梅的意见,他有了决定。对于减肥,张树民说,以前用肥都是凭经验,感觉用肥多产量就四川大学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的历史性时刻,中国制造业如何以变应变,并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快速找到新机会?《经济参考报》记者最近在中国制造业名城福建泉州调研时发现,众多企业已展开自觉行动:嘉泰数控从5G手机壳中找到了巨大商机,福山轴承把目光转向高端农机,泉州九牧厨卫则将马桶重新定义为健康辅助设备,而一方手机壳、一只轴承、一个马桶等小物件的变化,也折射出中国实体经济加快结构优化所释放出的庞大发展机遇。   手机外壳的5G机遇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将于今年商用。作为终端的5G手机能与5G网络同步成熟,这在通信史上是第一次。业内预计,全球5G用户达到5亿在今后三年里就能完成。   面对5G元年的巨大商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一家机床企业已蓄势待发。   在嘉泰数控科技股份公司的车间里,一种名为“高速智能钻攻中心”的数控机床,正按照计算机指令,用新型玻璃、氧化锆陶瓷等材料自动生产着手机外壳。这是该公司面向5G时代跨越式发展的利器之一。   和前几代移动通信不同,5G采用波长更短的毫米波,由此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是,手机外壳必须放弃金属材料,改用性四川大学

  有关竞争中性原则及其相关议题受到广泛关注并引发深度讨论。“竞争中性(Competitive Neutrality)原则”要求,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国资监管部门此前也曾表示,“我们也提倡所有制中立(Ownership Neutrality)”。实质上,“竞争中性原则”与“所有制中立原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本文将就有关问题展开探讨。   竞争中性原则的演进过程和基本内涵   竞争中性原则最早由澳大利亚政府提出。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澳大利亚为了在国内形成一个真正的全国性的统一市场以及实施更有效的竞争政策,对竞争法律和竞争政策进行了广泛的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改善市场效率、提高生产率以及鼓励创新。1993年澳大利亚发布《希尔墨报告》(Hilmer Report),即国家竞争政策评估报告。在报告中提出有效的国家竞争政策改革的六大议题: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竞争中不当的规则限制、公有企业的不适当垄断、基础设施的进入门槛、垄断定价以及公有企业与私人企业竞争环境下的竞争中性。该报告中正式提出竞争中性原则,即政府从事的那些与私人部门相竞争的商业活动不得仅四川大学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是在创新系统论的基础上演化发展出来,旨在理解和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典型理论。经合组织(OECD)于1997年提出了迄今广为接受的国家创新系统的定义,也即“国家创新系统是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了一个国家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并影响国家的创新表现”。   美国学者Nels>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而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7年9月15日颁布《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指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是促进科技成果持续产生,推动科技成果扩散、流动、共享、应用并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的生态系统”,并确立“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新形势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2025年全面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体制健全、运行高效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的中长期战略目标。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进展: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上升至2017年底的2.13%,超越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科技论文总量在2016年超越美国成四川大学

  “柳工在倾听”——在即将到来的2019年德国宝马展上,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柳工”)提出了这样的主题,柳工董事长曾光安正谋划带着“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新产品亮相世界舞台。   过去的60年,这个始于“龙腾背”荒野的地方国企,从技术创新和改革发展中无数次第一个“吃螃蟹”,如今已成长为业务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领先的工程机械制造商,也带动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   “没有变革我们绝对活不到今天。”在柳工工作了34年的曾光安深有感触地说,“‘二次创业’的新征程上,柳工不求走快棋,但求走好棋,目标是全面国际化、全面解决方案、全面智能化。”   在他看来,“一带一路”为中国制造业带来机遇,无疑是棋局的重点落子处。“现在我们的成功,主要还在发展中国家。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要在欧美市场取得成功,成为一流的国际化企业。”对此,曾光安抱有坚定的信心。   从“龙腾背”到“国际化”柳工   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式成立。同年,500多个从上海和其他地区辗转来到柳州的创业者,怀着建设新中国工业的激情和使命,在这个城市西郊一个叫“龙腾背”的荒野开始建设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