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楠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18 15:13 点击:819200

  纵览近期大类资产表现,股债“跷跷板”效应明显,本周市场风险偏好提升进一步加速股债切换,如何解读大类资产股强债弱格局?未来仍是股票表现占优吗?本栏目邀请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和招商证券大类资产配置首席分析师张一平进行探讨。 利率债收益率震荡上行。对股票市场而言,春节后利多因素较多,美联储释放鸽派信号,海外央行纷纷流露政策转向意向,叠加国内经济数据超预期、节后开工情况较好,经济过度悲观预期得到修正,外资、内资轮流驱动下,股票市场出现“红二月”反弹行情,尤其1月社融数据超预期进一步强化了股市反弹动能。   张一平:股债“跷跷板”效应出现,主要因此前压制股市的一些因素出现较积极变化。第一,主要经济体央行政策从去年11月起暂停收紧,使得全球流动性边际改善。第二,全球经贸形势好转,市场资金风险偏好有所修复。第三,国内1月金融数据大幅超预期,宽货币开始向宽信用传导,下半年国内基本面触底可能性上升。第四,监管层重新定位金融角色,对金融工作的要求从防风险转变为高质量发展以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在股债回报比处于历史高点的情况下,上述变化既改善了市场石楠

  3月首个交易日,市场流动性转松,主要资金利率普遍下行,代表性的DR007回落24个基点至2.41%附近,再度与央行7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倒挂。月初扰动因素相对较少,资金面大概率延续平稳偏松格局。不过3月上旬有近7000亿元央行流动性工具到期,叠加地方债发行、中旬税期高峰和季末监管考核等因素扰动,预计货币市场利率继续下行的空间有限。总的来看,3月“宽货币”格局仍将延续,流动性有望保持合理充裕水平,同时也需对时点性波动保持关注。   年初以来,大类资产出现股债“双牛”行情,近半个月A股进一步加速上行,这一方面得益于全球风险偏好修复,另一方面也受到海外资金持续流入和国内资金面持续宽松的支撑。短期而言,基本面相对平淡,政策面和资金面成为影响市场走势的关键因素。   展望3月份,市场流动性主要面临三重扰动。第一,3月上旬有近7000亿元央行流动性工具到期。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方面,有2600亿元逆回购和4315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3月1日已有400亿元逆回购到期,下周还有2200亿元逆回购到期,3月7日、16日分别有1045亿元MLF和3270亿元MLF到期。   第二,3月地方债将继石楠

  参考消息网3月2日报道 美媒称,现在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速度大约是上次全球变暖主要时期的10倍。事实上,上一次二氧化碳排放水平这么高的时候,北极地区成了棕榈树和鳄鱼的家园。   据美国《新闻周刊》网站2月25日报道,在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的《古海洋学与古气候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观测了目前二氧化碳的产生速度,并将其与大约5600万年前的始新世交替时期热极值(PETM)的情况进行了比较。   在PETM期间,大量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气中,导致全球气温从5摄氏度飙升到8摄氏度。全球气温在巅峰时期达到了约23摄氏度——比当前高出约7摄氏度。目前的气候变化模型显示,除非我们大幅减少向大气中注入的温室气体,否则全球气温将上升大约4摄氏度。   报道称,PETM时期形成二氧化碳高排放量的原因尚不清楚。然而,科学家们估计,在3000至20000年间,碳排放量累积了3000至7000亿吨。   在PETM期间,两极基本上没有冰,二氧化碳的大量涌入和全球气温的飙升可能导致海洋环境的大范围灭绝。它还导致陆地动物体型变小,向北迁移到温度更低的气候中。   科学家经常把PETM作为未来地球气候可能发生的情况的模型。   在最新的研究中,研究石楠

  央行在最新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说,下一阶段,央行将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强化逆周期调节,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度,在多目标中实现综合平衡。无疑,逆周期调控是未来货币政策的主导价值取向,其调控方式将在多样性中体现灵活性,在复合性中体现精准性,在协调性中体现重点性,在平衡性中体现突破性,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成为常态。显然,解决资金“脱实向虚”问题,是根本目的和本质要求。而解决资金“脱实向虚”问题,笔者认为,还需在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畅通路径手段环节上多下工夫,在强化市场不同层次、不同主体的“资本约束”上做实事。  “资本约束”是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石,也是市场资金有序有效流动的基石,具有对市场不同主体风险补偿能力和杠杆扩张水平的双重管控作用。对任何企业而言,资本规模大小直接决定其商业模式选择的风险偏好、风险自我补偿能力的强弱,而资本质量的高低则整体影响其获取债务资源、放大债权资产的速度。这么看来,货币流通环节不通畅、出现程度不同的淤积、难以流进实体企业只是表象,追根溯源,与市场不同层次和主体的“资本约束”不够甚至失守、失序,直接和间接相石楠

  依靠“增质”驱动长周期发展是中国经济的根本性转变。在此大背景下,政策组合需平衡好转型期客观要求和长期高质量发展方向。对货币政策而言,这要求保障经济“减速而不失速”,长期匹配自然利率变化趋势;对财政政策而言,要求成为逆周期调节主力军,长期通过收支优化加强可持续性;对产业政策而言,要求促进新旧经济有机融合,长期致力于建设公平高效的市场体系。  央行在2018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2018年以来,全球经济总体延续复苏态势,但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不确定因素增多。中国经济保持较强韧性,但在新旧动能转换阶段,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暴露增多。很清楚,在“增速”承压换挡期,“增质”稳步改善的必要前提是经济减速而不失速,以降低风险、减少阻力,保障经济转型的物质基础。尤其在由高杠杆驱动转向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拉动的过程中,“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客观上要求实际利率相对较低的货币环境,一方面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债务负担,另一方面提升投资意愿,增加有效需求,保证动力转换过程中的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稳定。而长期来看,伴随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中国对增速放缓的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