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17 23:30 点击:409195

原标题:大国海军 赤子情怀 从中国湛江起航,经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国库克斯巴扎,参加印度洋海军论坛多边海上搜救演习的导弹护卫舰运城舰,在茫茫大海犁下了一道“V”形航迹。 说来,这是10年间记者第二次随舰执行采访任务。2007年,记者曾随导弹护卫舰襄樊舰(现名襄阳舰)赴新加坡参加西太平洋海军论坛多边海上演习。 同样是导弹护卫舰,同样是单舰执行多边海上演习任务。10年过去,记者自然免不得留心观察,勤思多问,进行一番比较。 十年之变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折射出人民海军的历史性变化 没有大会小会的部署,没有着急忙慌的脚步,甚至没有见到主官的身影。 提前一天登上运城舰,记者丝毫感受不到紧张的气氛。 “各种补给都完成了,其他工作按部就班,该怎么做大家心里都有数。”迎接记者的运城舰副政委李建国,话语中带着气定神闲的淡然与自信。晚饭后,根据所在支队文体活动安排,他又带领几名官兵和另一个单位打了一场篮球赛。 更让记者诧异的是,运城舰起航时,码头上冷冷清清,连个像样的送行仪式都没有——10年前襄樊舰参演,是其所属的某驱逐舰支队舰艇首次出国执行任务,起航前,码头上锣鼓喧天,其他舰艇官兵整齐列队,欢送仪式热刘旭

原标题:印度洋海军论坛 印度洋海军论坛成立于2008年,目前有35个成员国和观察员国,旨在通过开放包容的对话渠道增进相关国家海军对地区海上事务的协调与合作。 该论坛2008年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了第一届会议,出席的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埃及、法国、斯里兰卡、南非等。论坛分为两部分:一是研讨会,主要讨论印度洋地区海事总体状况、面临的海事挑战以及合作途径等;二是由各国海军司令参加的闭门会议,主要议题是建立安全机制、减轻对地区安全的担忧,以及发展各国海军间的协同能力。 中国于2014年成为印度洋海军论坛观察员国,2017年11月,运城舰远赴孟加拉国库克斯巴扎,代表中国海军首次参加该论坛框架下的多边演习。孟加拉国总统哈米德出席论坛开幕式,特意对中国首次派舰艇参加演习表示欢迎。他表示,印度洋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希望各国海军增进互信、加强合作,为印度洋安全稳定和地区发展繁荣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张  驰辑)刘旭

原标题:“联”出友谊 “演”出互信 伴随对外军事交流合作日益深化,发展中的人民海军自信走向深蓝,积极与世界各国海军开展友好交流和务实合作。近年来,中国海军与外国海军联演频率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内容更加丰富、领域更加广泛、合作更加深入。 联演地域不断拓展,由近海走向远海。人民海军成立后首次与外国海军举行的非传统安全领域联合演习,是2003年10月22日与来访的巴基斯坦海军军舰在上海附近东海海域举行的代号为“海豚0310”的联合搜救演习。2007年9月,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在朴次茅斯港附近的大西洋海域与英国海军“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进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军事演习,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在大西洋海域与他国海军举行演习。十几年来,中国海军舰艇在亚丁湾、地中海、波罗的海、日本海、大西洋等海域与外国海军进行联演,航迹遍布除南极洲、北冰洋以外的六大洲和三大洋。 联演科目由简向繁,涵盖非传统安全和传统安全领域。中国海军与外国海军联演的科目,从相对简单的编队通信和运动演练,逐步扩展到联合搜救、反海盗、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海上通道安全防卫和人道主义救援等非传统安全领域,以及反潜、防空、反舰和登陆作战等传统安全刘旭

原标题:诗与思的结晶 何向阳的诗集《锦瑟》(中国青年出版社)读完了,觉得最值得一议的是传统的中国诗性智慧与当下的现代知性怎样相遇,怎样相携,怎样有益于今人的成长这个话题。 中国传统的诗性智慧怎样建构于中国新诗,其实是中国新诗创作中始终很有魅力的一个话题。读古诗是如此,读现代新诗、读何向阳的诗也是如此。比如,在读何向阳的诗时,我更关注诗中那些超然于具体时空之外,有着恒久价值意义的诗思和诗句。在何向阳的这本《锦瑟》中,处处都可以读到诗人极具诗性智慧的诗思,也常常可以遇上超越时空局限的诗句。 《锦瑟》这本诗集开篇的一首《刹那》,写的是诗人在刹那间心灵与世界的相遇。这种相遇犹如诗人心灵夜空的一次突然而至的闪电,光照之处皆为携带着聚变的静止和不可更改的真实,一如诗人在诗中所言:“神的背后/到处是移动的躯体/如此迅疾”。这种瞬间敞开的对世界的认知,在何向阳的这本诗集中比比皆是。在诗人笔下,“空旷的荒原之上/无家可归的/微尘”,是诗人对今日世界残缺凋零的大关爱与大悲悯;从诗人的“顺从与水/顺从它从高到低的/走势/它的谦卑”“它”的沉默、厚德、柔弱、淡泊;“它的潮汐节律”“它的吐纳秩序”和“宇宙的某刘旭

原标题:全校两院院士增至三十名 本报讯 记者王握文、通讯员柯明君报道:2017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日前公布,国防科技大学刘泽金、王振国两位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至此,该校在近5届两院院士增选中先后有7人当选,全校院士已增至30名,折射出该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等人才战略工程结出的累累硕果。 近年来,该校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针对国际战略科技人才和世界级领军人才数量规模较小、青年拔尖人才储备相对不足的问题,先后实施了“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等一系列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力举措。从2013年开始,每年遴选30名左右的培养对象,通过为期3年的个性化、开放式培养,着力造就一批具有稳定研究方向、在本学科专业领域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团队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和重大人才计划人选。 与此相配套,该校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具体培养办法。对专业基础厚实、创新潜质好的培养对象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聘请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名师进行帮带,每年提供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前瞻性研究,积极支持其参加国家和军队重大项目攻关或重要基础研究,助推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