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星 > 正文

很久没有范伟的消息,他怎北京电影节 么了?


更新日期:2020-09-02 17:10:10来源:网络点击:1657249

2020年9月2日,范伟58岁了,缺席了几天前的《刘老根4》开机仪式,但“刘老根大舞台”通过社交平台官方账号确认范伟会继续出演。

赵本山还是很了解他的,他说,范伟从不参加关机仪式,几乎不参加开机仪式,避免任何形式聚餐。

一辈子过了大半,人生况味一一品尝,范伟仍然有自己的忐忑,偶尔和解,有时坚持。

不久之前,2020年8月15日,相声名家陈连仲先生走了。

信息爆炸的时代,似乎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这则消息,在为数不多的媒体报道中,不约而同的提到了一个名字——范伟。

陈连仲先生终年73岁,跟范伟做了42年师徒。8月17日,范伟匆匆赶回沈阳,躲过镜头和喧嚣,静静地送师父最后一程。

他曾说:“我永远感谢我师父,是他一步一步把我领进门了。”

范伟(右)与师父陈连仲(中)

如果没有师父,当年的范伟就只是一个普通的胡同小子,长成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胡同中年,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跟艺术沾上边儿,但是拜师后的起起落落,也是年少时的他无法想象的。

师父领进门后的42年,范伟一直很忐忑。

1978年,16岁的范伟还很瘦,跪在家里平房的水泥地上,面前是31岁的相声演员陈连仲,一个头磕下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那个时候,陈连仲没有对范伟抱太大希望,而范伟也想着能让师父满意就知足了。

作为相声演员,范伟有些先天不足。

范伟是1962年生人,学说话的时候正赶上文革,沈阳城里不安生,母亲就把他送到乡下姥姥家,等到回来开口就是地地道道的郊区土话,平翘舌不分,连“师父”都喊不利索(沈阳郊区方言里念作si fu)。

明白自己不是块天生的好料,范伟便学着做个“地材”,发狠地背相声段子,有一回嘴里念叨着台词走路,半个多小时后才发现走岔了地方。

一模一样的事也发生在岳云鹏身上,后来岳云鹏开了窍,而范伟直到几十年后仍然表示自己不适合相声这一行。

年轻时的范伟(右)

八十年代,他还在跟相声死磕。他把自己关在宿舍里,挑灯夜战搞创作,实在压抑就喝一小盅酒,一杯就倒。多年后,因为酒量太差,演员王志文给他起了个外号,“范小抿”。

差不多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他以日记体的形式创作出自己的相声处女作《一个厂长的故事》。

可当他把稿子读给沈阳曲艺团里的老师们听时,却迎来了对方的哄堂大笑——这段相声没有一个“包袱”,可以说是无药可救。

当时甚至有人给他的相声取了个绰号,叫“悲剧相声”。

“逗哏”范伟与“捧哏”陈廉富

日复一日地苦熬苦掖,他渐渐地接受了现实。后来,相声界出了一个郭德纲,范伟说:“相声讲帅、卖、怪、坏,我就没有郭德纲的‘坏’。”

这里的“坏”与“拙”对立,意指自然利落,而范伟是个撒不开、豁不出去的人。在他相对知名的相声作品里,大多是在演别人,而非类似郭德纲式的抖包袱。

很多年后,2010年初,彼时他已是红遍大江南北的成熟喜剧演员,央视为他量身打造过一档脱口秀节目《范伟笑场》,但范伟自己先打了退堂鼓。

如果不能躲在角色的套子里,他甚至连双手该放在哪里都不知道。

艺术道路山穷水尽,但生活还是要继续。

他时常下乡演出,露天台上,碘钨灯打在演员身上,飞蛾迎面而来,一不小心就怼进嗓子眼。捱到下台,同事们互相调侃:今天你吃了几个蚊子,你吃了几个蛾子。

彼时的民间艺人们上台是为了糊口,下了台也看别人吞蛾子。

1982年的一日,铁岭民间艺术团受邀搞慰问演出,那天有一出二人转叫《摔三弦》,主角扮演一个盲人,在台上翻着白眼数着钱,出神入化的表演得了个满堂彩。

图源:二人转《摔三弦》

鼓掌的人中就有范伟,而台上的演员并不难打听,是颇有些名气的“东北第一瞎”——赵本山。

那一年,范伟20岁,很羡慕25岁的赵本山。

那之后,是赵本山乘风破浪的十年,也是范伟老大无成的十年。

1993年是范伟说相声的第16个年头,那一年,31岁的他终于在相声节上拿了一等奖,但是已经没有几个人听相声了。当时最红火的节目《综艺大观》主打小品,而很多相声演员开起了出租车。

生不逢时、艺途多舛,很多迷茫的时刻,范伟或许想过,自己这辈子,是不是只能这样了……

1993年相声《要账》

那年春晚前,已名动天下的赵本山,打电话找范伟。因为看到他在相声《无事生非》中一人分饰多角的表现,他决定让他来替演小品中的一个配角。

范伟闻讯兴奋而来,败兴而去。彼时,他跟着赵本山在北京排练了许多天,但春晚导演仍是不愿临阵换人。

腊月二十七的雪夜,范伟不声不响地登上回沈阳的火车。

大年三十那天,他和家人坐在一起看春晚,那个叫《大拜年》的小品他早已烂熟于心。

赵本山对此印象颇深:“看一个人,要看他大喜大悲时表现,这是我要的搭档。”

转年6月,赵本山力邀范伟出演自己的小品《走毛道》。

“走毛道”,在东北话里就是“抄近路”的意思,范伟说:“这也许是某种征兆,使我走了很多捷径。”

1995年春晚上,与赵本山合作演出的小品《牛大叔提干》,被看作范伟从相声行当正式转行的标志。

1995年小品《牛大叔提干》

节目中,范伟塑造了一个精明谄媚的秘书形象,而赵本山仍然是那个大众喜闻乐见的东北老乡,一个闹腾,一个迂回,插科打诨、嬉笑怒骂, 开启了两人长达十年的黄金时代。

2001年春晚的《卖拐》是范伟在春晚舞台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从那以后,观众的喜爱让他需要承担剧本中越来越多的笑点,而他的内心却愈发忐忑。

2001年小品《卖拐》

“这可是直播啊,这可是出了一点错永远就无法纠正,播出去,演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就自己吓自己,越来越害怕,越来越有压力。”

有一次,范伟的朋友导演晚会,力邀他来出演小品,下台的时候,已经汗如雨下。朋友看得出来,春晚,已渐成为范伟的不可承受之重。

2005年除夕夜,范伟在小品《功夫》里,说错了一个字,“一双慧眼”说成了“一眼慧眼”。一下台后,他就向赵本山表达了离开的意愿。

2005年小品《功夫》

这或许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对分道扬镳的根本原因,两人一直讳莫如深。

2010年,在宣传《乡村爱情3》时,有记者问及范伟为何没有继续出演“王木生”一角,赵本山说:“这不怨我啊,我给人打电话了,人家现在是大腕了,不接我电话了,打了几天都不接,找人家拍戏都是借人家光。”

范伟曾经在《乡村爱情》第一部和第二部中饰演“王木生”一角

对此,范伟的解释是,因为赵本山经常换手机号,自己则很少接陌生人的电话。

无论真相如何,嫌隙已然存在。

两人共同的朋友、小品《卖拐》的编剧宫凯波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范伟的自尊心强,比较脆弱,在和赵本山的聊天中,被一些话弄得比较受伤,才是范伟决定离开春晚的根本原因。”

他认为,赵本山可能至今也不清楚是自己说的哪一句话,让范伟受了伤。

《卖拐》编剧宫凯波

多年以来,外界对二人的揣测一直没有停止,众说纷纭之中,范伟只是一次又一次地表示“本山大哥带我上春晚,我很感谢”,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话。

2009年,赵本山因脑部血管瘤破裂被推进重症监护室,范伟听到消息就急忙赶到医院。

但不巧错过了探视时间,只能在病房门口和赵本山的妻子详细问了问情况。

患难见真情,赵本山昏迷醒来后,妻子告诉他,范伟曾来过,赵本山颇为感动。

他说:“范伟是个好人,非常好的人。”

赵本山对范伟的这句评价还有后半句——

“范伟这个人心眼儿有没?心眼儿够了。”

“心眼儿”这个词,范伟自己也提到过:“我是老实人,但我理解的老实人不是缺心眼儿。”

2007年,是他离开赵本山的第二年,那年开机的电影《耳朵大有福》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由他饰演的男主角“王抗美”是个铁路工人,念念不忘曾经在宣传队领唱的辉煌。

那天,是他55岁退休后的第一天,站在人生的转弯处仍是渴望舞台,想要加入当地的个体剧团,但面试他的二人转演员却对他演唱的《长征组歌》不知所云。

王抗美始终没让眼泪落下,但胸中的委屈、无奈、悲凉……随着歌声倾泻而出。

2007年拍摄的电影《耳朵大有福》片段

此间种种,影射现实,或许他与赵本山的不欢而散并不在是非,只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而他所谓的“心眼儿”也不在江湖,而是追求。

每年初一,范伟都会到师父陈连仲家拜年。从几年前开始,师父总是跟他念叨:“你为什么让我看不到你了?”

他有些无可奈何,他拿的那些影帝奖项,跟老人家很难说明白。

范伟对电影大荧幕的追求不是一时兴起。早在2000年初,赵范组合最得意的时候,他就开始频繁地往北京跑、往剧组跑,“前半年折腾自己的事,后半年跟着本山大哥准备春晚”。

早在2004年上映的电影《天下无贼》中范伟就有过出色的表现

“你可千万别等到观众烦了你了,要烦了你的话,你往回找补,就像身体伤了元气,往回补可不好补。趁大家还没太烦的时候,咱们先转转,转转向。”

这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危机意识。

小时候,范伟的父亲在毛纺织厂工作,生产的呢子和料子总有人来买,算是一份铁饭碗。

几年后改革开放,南方的料子都来了,选择多了,铁饭碗没了,厂子一下子就倒闭了,令人措手不及。

他们那一代的东北孩子,亲眼见证了“共和国长子”的盛极而衰,所以总是活在忧患当中。

而范伟骨子里的敏锐,也让这份忧患有的放矢。

曾经与范伟合作过《求求你,表扬我》的导演黄建新说:“敏感、细微、体会、再现,这是人类情感里最脆弱的部分,也是做演员最宝贵的品质。这些,范伟全部具备。”

图源:电影《求求你,表扬我》

小时候,范伟一家挤在棚户区一间40多平米的小屋里,五口人大眼瞪小眼,一抬头就看到对方。

生计艰难,让父母总是吵架。“我就对所有人的情绪特敏感,一回家看到爸妈高兴,心里就踏实,看到爸妈脸色有点阴,我的心就砰砰跳。”

后来父母过世,范伟向兄姐提起这些心理体验,对方却一头雾水。

他说:“这就是敏感和不敏感的区别。”

敏感的人在生活中总是自寻烦恼,但在塑造角色时却准确找到切入口,把现实的经历转化为素材。

比如“辽北第一狠人”范德彪这一经典形象就是起源于他的一个同乡——爱吹牛又胆小、善良又有些小毛病、总是装年轻、永远29岁;

在电视剧《马大帅》中,范伟饰演范德彪

《耳朵大有福》里的王抗美的原型就是范伟的父亲,因为工业城市空气不好,父亲出门总会戴口罩,进门后就拽到脖子上,骑自行车前还会用手套掸两下车座上的灰;

图源:电影《耳朵大有福》

拍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时,他向导演提出给八面玲珑的农场经理丁务源配一双皮鞋,因为丁务源看起来总是很低调,但骨子里还是个爱显摆的人。

图源: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

2016年,从艺38年,已经54岁的范伟终于凭借这部《不成问题的问题》获封影帝。

那天,站在领奖台上的范伟头发已经花白,拘谨地扯了扯西装的衣角,连说19个谢谢。

感谢辞中规中矩,但掷地有声,人们分明地感受到,台上那个人不瘸、不彪、不结巴,是诚恳到可怕的,一名演员。

范伟曾经有过一次九死一生的经历。

在一次拍戏时,他和700多斤的摩托一起翻下山沟,也不知道翻了多久,他躺在那里,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残了。

最终诊断只是胸椎骨裂,他逃过一劫。躺在床上静养那段时间,范伟心里生出巨大的满足:“人能这样就好了,别再较真儿了。”

是非成败转头空,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他学着和解。

在今年年初播出的《刘老根3》的大结局里,赵本山扮演的刘老根疯了,落魄街头无人照料。范伟扮演的药匣子从泰国回来,用一段数来宝唤醒疯了的刘老根。

恢复神智的刘老根哭着说:“匣子,你咋回来了呢?”

药匣子笑中带泪地回答:“这不你一句话,我就回来了呗。”

时隔17年,两人再次拥抱,牵扯出的是一个时代的团圆。

范伟与赵本山再次拥抱

最近几年,范伟重新听起了相声,他最爱那出《文章会》。他说他像这段相声里的人物, 文是高楼幻影,武是嬉笑江湖,总要回到最真实的人生。

《文章会》的逗哏演员扮演的是一个腹内草莽,却总是附庸风雅的“半瓶子”文化人。

“不是真正的文化人,却愿一辈子追寻,只是能力有限。我也希望自己是那种博览群书然后妙语连珠、侃侃而谈,但是的确不行。”

范伟这半辈子,接纳了一个虽有所长亦有所短的自己,选择了与自己和解,也与周遭和解。

几年前,他曾提到60岁以后就会半演半退,除非有极合适的,否则就休息,只把演戏当作生活中的调剂。

今天,2020年9月2日,他58岁了,缺席了5天前的《刘老根4》开机仪式,但“刘老根大舞台”官方账号在社交平台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赵本山还是很了解他的,他说,范伟从不参加关机仪式,几乎不参加开机仪式,避免任何形式聚餐。

一辈子过了大半,人生况味一一品尝,范伟仍然有自己的忐忑,偶尔和解,有时坚持。

部分参考资料:

1、CCTV-10《人物》专访范伟

2、《鲁豫有约》专访范伟

3、三联生活周刊:《范伟:别辜负这张“中国脸”》

4、凤凰周刊:《“影帝”范伟:娱乐圈里的圈外人》

5、中国人物传记网:《范伟:幽默人生》

6、时装男士:《老实人 范伟》

7、人物:《看起来是无用之功,但最后都是有用的|对话范伟》

8、人物:《范伟 暗里妖娆》

图片来源:东方ic、视觉中国、网络等


相关:

青海玉树“希望之家”:帮助更多伤友自力更生  中新网西宁9月2日电 题:青海玉树“希望之家”:帮助更多伤友自力更生   作者 文思睿   “起先,大多伤友拒绝与人交流,整日沉浸在悲伤之中。但在加入‘希望之家’后,发现他们不仅生活自理能力不断加..

抑制摄取葡萄糖“饿死”疟原虫 近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颜宁团队与清华大学药学院尹航团队合作,在国际期刊《细胞》上在线发表研究成果。研究团队通过对底物或抑制剂结合状态下的PfHT1蛋白结构解析,鉴定了新的药物结合位点,..

上一篇: 2020港姐冠军与“头号粉丝”合照,穿着朴素素颜抗打
下一篇: 今天,我们再也看不到这样的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