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正文

高钧贤


更新日期:2016-06-12 00:30:55来源:网络点击:378193
河南浚县,一种从远古走来,穿越数千年历史时空的手工泥玩具依然焕发着青春。她最初的形态像咕咕鸟,用嘴一吹尾部的圆孔,能发出咕咕鸟的叫声,人们给她取了一个通俗而亲切的名字——泥咕咕。
来自泥土的温暖
春风送暖的时候,和往年一样,浚县正月古庙会人山人海。老百姓的吃穿用度、艺术家的“阳春白雪”齐齐亮相,这当中,黑色作底,红、黄、蓝等重彩点画的泥咕咕最引人注目。它们大的盈尺,小的不足寸,不论大小,都能吹出“咕咕——咕咕”的声音。摊位前卖者吹着揽生意,买者吹着拣如意,庙会上到处一片斑鸠调,和山林里咕咕鸟的叫声应和着。
过去,赶会的老大娘和朝山求子的小媳妇,下山时,几乎都要买上满满一篮子“咕咕鸡”。出城后,她们坐上卫河北上或南下的木船回乡。河水湍急,两岸绿柳成荫,木船在艄公起锚的号子声中,缓缓离岸而去。此时,岸上三五成群的调皮孩子,跟着船儿跑,边跑边唱:“给俺几个咕咕鸡儿,保您生子又生孙儿。”
笑声中,媳妇们慌着从竹篮里抓起一把“泥咕咕”用力向岸上抛去,孩子们你争我夺地拾起来,咕咕唧唧地吹起来。船儿渐渐远去,哨声此起彼伏……这一意趣横生的民俗画卷,带着乡野的泥土气息,曾经温暖过多少人的幼年记忆?
“泥咕咕”究竟起源于何时?在浚县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隋末农民起义时,李密率领的瓦岗军曾在这里与隋军争夺黎阳仓。军中有些士兵会捏泥人,他们用当地的黄河胶泥捏塑泥人、泥马,纪念在战场上阵亡的将士和战马,泥塑在当地蔚然成风。
其实,根据考古发现以及专家论证,浚县泥塑有着更加久远的历史,它源于史前人类的鸟图腾信仰,是远古先民鸟图腾的存世物证。“抟土造人”是中华民族的创世神话,也从另外一个侧面折射人对泥土的情感。杨屯人把大禹治水、武王伐纣、诸侯争霸、三国博弈、隋唐更迭、抗击日寇的英雄豪杰都捏出来,把斑鸠、猴子、老虎、狮子、鸡、狗、羊、马等祥禽瑞兽都捏出来,一边表达着这种情感,一边记录下了祖祖辈辈所经历的生活、历史和爱憎。
如今,这种捏塑仍在持续。可以说,泥咕咕是中国古文化的活化石。
捏咕咕的人
过去,浚县把从事泥塑制作的艺人叫做“捏咕咕的人”,浚县泥塑能穿越千年岁月,至今蓬勃发展,和历代心灵手巧的捏咕咕的人密切相关。
在灿若星河的浚县泥塑艺人谱中,王蓝田是一个标志性人物。他出身泥塑世家,六七岁就跟着长辈人鼓捣泥玩。一块泥巴,到了他手里,搓搓、揉揉、捏捏、塑塑、点点、戳戳、扎扎、捅捅,在手上转不了几下,就成了活灵活现的动物,逗之欲动,呼之欲鸣,叫之欲答。
听树上的鸟叫,他能用一块泥捏一只会唱歌的鸟;闻篱笆园的鸡打鸣,他就用一块泥塑一只会打鸣的鸡。飞禽走兽、戏剧人物等,他都捏得惟妙惟肖。捏神仙最作难,不知道长啥样、啥行头。后来听戏听说书,他就留心神仙长啥样。吕洞宾“天子宝剑在他身,柳枝是他跟班人”,这就可以了:捏个老道,背把剑。汉钟离“身穿八卦衣,芭蕉扇提手里。黄腾腾的风,呼啦啦的雨……”有这几句词,他捏的汉钟离活灵活现。
王蓝田最得心应手的还是“咕咕鸟”。捏好后,略施彩绘,那眼,那嘴,那头,那尾,那羽翅,那体态,逼真可人。捧住一吹,声高,音亮,韵悠长,让听者一时迷惑,真以为咕咕鸟在枝头鸣叫……
1984年春天,王蓝田被邀请到河南省工艺美术总公司表演捏泥咕咕。王蓝田一出手,省工艺美术总公司的人就瞪直了眼,每捏成一件,都是一阵叫好声。人家看重,王蓝田心中快意,便拿出了平生绝技,连着捏了四天,看得大家无比敬服。
过去,浚县泥咕咕只是在古庙会风靡,影响力只局限在河南以及周边省市。以这次展演为分水岭,泥咕咕开始被很多专家和学者青睐,成为一种至大至美的艺术;泥咕咕艺人也从泥巴匠变成了民间艺术家,不仅登上国家大学院校讲台,还多次走出国门,成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经过学院派的不断阐释,民间艺人拥有了更多的艺术自觉,王蓝田之后,根据创作风格和创作题材的不同,浚县泥塑发展出三大流派:以王学锋为代表的泥咕咕派,以“泥猴张”张希和为代表的泥猴派,以宋学海、宋庆春为代表的泥玩派。三派艺人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古老的浚县泥塑艺术花开三朵,硕果盈枝。
传承不息,创新不停,三个流派各有特色,但同源同根,都是浚县泥咕咕的执著传承力量。目前,浚县泥咕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有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8人。在他们的带领下,张福斌、宋庆春、宋楷战、李连顺、王红瑞等一大批泥咕咕能工巧匠和一些崭露头角的年轻艺人,已经成为浚县泥咕咕一支强大的传承生力军。
泥巴蛋涅槃
在杨玘屯,随便问一位老艺人的手艺是怎么学的,他们几乎都会这样回答:“自小跟俺爹学的。”
浚县大伾山东面是黄河故道,这里丰富的黄胶泥即为泥咕咕的原料。农闲时,艺人们挖出离地表2米左右的细腻的泥土,搬运回家。将晒干后的泥土用棍棒捶打或石碾碾碎,然后过筛,使土糁细如面粉。筛过的细土加上棉花或纸浆,掺水和匀,浸泡数日,再用木头捶打数遍,胶泥便变得柔软光滑,像和好的面团一样。
将和好的熟泥搬上案台,开始最重要的工序——捏塑。只见艺人用手团揉泥料,粗略捏出大致轮廓,像捏窝头一样,且转且塑,不到一分钟,一个咕咕鸟的形状便出来了。竹棍儿扎出眼睛,划出花纹,再根据经验扎出气孔,咕咕鸟便开始咕咕叫了。
晾干或经过烧制的泥咕咕,一般用黑色或棕色颜料打底,再描绘上白土粉、大红、大绿、大黄、大蓝等不经调和的颜色,千百年来,一直鲜明如初,丝毫看不出栉风沐雨的影子。
事实上,浚县泥塑也经历过低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浚县正月古庙会被取消,泥咕咕也被禁止捏制。改革开放后,机械生产的新型玩具如潮水般涌来,有些艺人放弃抟泥,纷纷外出打工。
其实,泥咕咕成本低,取材便利,制作也简便,村人到地里挖些土,和巴和巴、醒醒泥就能捏,拿出去就能变成钱。没有风险,没有亏本的担忧,不怕积压,今年卖不完明年还可以再卖。所以,在很多人外出的同时,依然有很多人在坚守。三个流派代表人物更是带头创新,寻求传统泥玩在现代市场中的生存之道。
王蓝田的儿王学锋在村里成立“蓝田泥塑研究院”,建有作坊,与两个儿子一起从事泥咕咕创作和生产,作品以“咕咕鸟”为主,以小件组合群像见长。
张希和有“泥猴张工作室”,手下形态各异、滑稽可笑、妙趣横生的泥猴堪称“绝活儿”,他还创办《泥猴张研究》刊物,为“泥猴派”艺术语言的提炼和发展不遗余力。
宋学海人称“泥人宋”,以捏泥人为主。他的拟人化十二生肖和民俗风情为主题的乡土人物,使浚县泥咕咕品种更多,内容更丰富。他和同仁进行了无数次试验,恢复了浚县泥咕咕传统陶艺烧制技艺,还创新了彩绘工艺。着色既保留了传统泥咕咕施彩的古拙自然,又大胆融入了众色彩绘,最后施清漆护色增光,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此外,宋庆春的“魂子宋工作室”、宋楷战的“寒刀工作室”、李连顺的“脸谱李工作室”等,都是浚县泥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民间的力量,浚县政府的支持也功不可没。早在2000年左右,非遗保护的声音渐起,浚县政府便意识到泥咕咕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对泥塑产业及艺人给予支持和推动:引导成立了“泥塑艺术研究会”,组建了浚县杨玘屯泥塑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规划建设浚县泥塑原生态文化村项目。泥塑博物馆、泥塑艺术培训学校、生产作坊、生态园区等都极大促进了泥咕咕在现代的发展。
规模化生产、工作室、家庭作坊互为补充,浚县泥塑显示出勃勃生机。2011年河南文交市场,浚县泥咕咕以手工工艺和文化价值挑战紫砂壶,蓝田泥塑以200个份额共83件作品在河南省文交所拍卖3000万元。
浚县泥咕咕实现了从泥巴蛋到艺术珍品的涅槃。





相关:

守候纱阁戏人古城平遥,游客熙来攘往,我穿过喧嚣,来到离古城不远的东大街,寻找另一种韵律的古建遗迹——清虚观。那里有28阁戏人,我想亲近的百转千回的历史,可以在那一阁一阁已经蒙尘的场景中找到。我在这里如愿见到了尚能制作戏..

绣球美饰炎热,将秀发束成各种造型,自然少不了头饰作伴,纽扣组合、蕾丝点缀,各式各样的头饰,让户外活动不再单调。材料与工具:棉布、别针、米珠、不织布、圆形硬纸板、辅棉1.裁剪边长2cm的正方形棉布数块。用剪刀把四角剪出..

上一篇: 每副眼镜都有脾气
下一篇: 一方圆玺一朝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