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正文

北京人艺,怎样改变了冯远征的命运氮肥有哪些 ?


更新日期:2022-09-14 14:54:29来源:网络点击:1926247

今年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70周年。70年来,北京人艺涌现出一部部经典剧目,培养出一批批优秀话剧人才,成为中国现代话剧成长与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这些话剧人才与剧目中,就包括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艺副院长冯远征,以及他出演的《茶馆》《北京人》《司马迁》等。记者专访冯远征,请他结合自己在北京人艺的成长经历,谈谈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以及如何为人民创作更多优秀文艺作品。

北京人艺,怎样改变了冯远征的命运?

我的职业生涯大多是在北京人艺度过的,艺术生命也与北京人艺紧密相连。从我自身来讲,北京人艺是赋予我艺术生命的地方。虽然在进入北京人艺之前也拍过影视剧,但真正让我在艺术土壤上扎根成长的却是北京人艺。可以说,北京人艺是我的艺术归宿。

今年是北京人艺成立70周年。这座以“人民”命名的剧院,在最初成立时,就被当时的“四巨头”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赵起扬绘制了蓝图:建立一座像莫斯科艺术剧院那样具有世界一流水平,而又有民族特色和自己风格的专业话剧院。这成为我们的遵循。我们始终在做这样一件事,就是创作与呈现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在提升自己艺术修养同时,用更高艺术水准的作品奉献给观众,并通过作品提升观众审美。

图片

△冯远征(左一)在《全家福》中饰演王满堂

从建院至今,北京人艺已创演360多部戏,能够马上拿出来演出的就有50多部,这可以说是北京人艺的优势。这些剧目,除了呈现经典名著外,还反映社会现实问题,表达人民与时代的心声。纵观北京人艺发展历程,我们一直在努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从人民中汲取营养,倾注到作品中,再把作品回馈给观众。而在国家大事或危难面前,北京人艺也从不缺席:为庆祝建党百年,创排了《香山之夜》;在非典来袭期间,创排了《北街道南院》;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创排了《生活》;疫情防控期间,创排了《社区居委会》……北京人艺在关键时候站出来发声,这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

02

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我饰演了很多话剧角色,对我艺术生涯产生重要影响的人和事也都是在北京人艺。可以说,北京人艺改变了我的命运。我曾经跟我的爱人梁丹妮说,如果我没有进入北京人艺,我都不知道我现在在做什么,是不是还在做演员,我无法想象自己怎样将做演员这条路走下去。

让我始终觉得自豪的是,在我还没有成为北京人艺的正式演员时,就已经参演北京人艺的话剧了。这要感谢夏淳导演。我还在北京人艺学员班学习时,夏淳导演就把我借调出来,让我饰演《北京人》中的主角曾文清。在这部剧中,我学会了人艺式的解读剧本、分析剧本、排演剧本,提升我的艺术修养同时,也增加了演戏的信心。

我成为北京人艺正式演员没多久,剧院便请来梅尔辛教授为我们指导格洛托夫斯基表演。也许是看到了我的勤奋和努力,觉得我有悟性,梅尔辛教授希望我能去德国跟她学习。后来,我去了。在德国留学的时间并不长,有两年时间,但收获很大。这段经历让我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艺术水准与判断力,更学会了在中西方比较视域下洋为中用。比如参演《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后,很多人问我是怎么演得如此成功,我回过头来思考,发现正是我在中西文化比较中,在表演上对人物认知有了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其实在影视方面我并不“高产”,但我作品的“成活率”还可以,几乎每部作品在当时都有较高收视率,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肯定。

话剧《司马迁》,是我从“演员”转型为“导演+演员”的一部话剧。我总觉得我与司马迁有着一种冥冥之间的联系。我的家乡是陕西韩城,司马迁也是陕西韩城人,2005年正值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之际,有电视台在陕西韩城做《风追司马》的直播,邀请我回家乡参加节目。在活动期间,我发现很多人并不了解司马迁是韩城人,也不知道韩城是这样一个具有文化底蕴的美丽的地方。于是我想创排一部有关司马迁的话剧。我开始与熊召政约剧本,但因他当时事务繁忙无暇他顾,于是又找到其他作家,但始终不是我所理想中的。几经转折后,我觉得熊召政依然是剧本的最合适人选,于是再次邀约,而这时已是7年后了。2014年熊召政写好剧本,2015年北京人艺创排。任鸣导演对我说,这部话剧我们一起做导演吧,你也该往导演上走了。我说好。于是,《司马迁》成为我在北京人艺的导演处女作。

图片

△冯远征在《司马迁》中饰演司马迁

司马迁写《史记》用了13年,而话剧《司马迁》从最初动议到最后搬上话剧舞台,也整整用了10年。当《司马迁》搬上舞台时让写一句“导演的话”,我当时就想,我用了10年做成了一件事。如果在之前知道需要10年才能完成这件事,我会有勇气坚持下去吗?我不敢保证。但10年之后,当我把它搬上舞台时,我就想,如果下一部戏还需要10年,我一定会坚持做下去。成功不仅仅在于结果,还在于过程。

《司马迁》之后,我开始独立执导《杜甫》、新版《日出》等,有人说这是我的厚积薄发。其实在《司马迁》之前也有人说你可以做导演,但我一直没做,总觉得时机不到。我喜欢水到渠成,不喜欢拔苗助长。去年年初,北京人艺的新剧场——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开幕,剧院希望我来做开幕导演,于是我执导了新版《日出》,并获得了成功。曹禺先生的女儿万方看完这部戏走出剧场后,又不禁跑回后台见我,并拥抱了所有演员。她说,我没有想到我父亲的《日出》会这么好看。这对于我的艺术人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笔,终生难忘。

03

新版《日出》的演员大多是年轻人,饰演陈白露的演员只有24岁,与我出演《北京人》时同龄。这是一种巧合,在我看来,还是一种传承。

70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到古来稀了,但对于北京人艺,我觉得是正青春。记得1992年《茶馆》演出结束,老一代艺术家谢幕时,刚留学回国后的我哭得一塌糊涂。因为那时北京人艺正处于新老交替的阶段,老一代的艺术家退休了,新一代的我们还没有成长起来,怎么办?还好,我们这一代从那时走到今天,逐渐被观众接受并喜爱,北京人艺也逐渐回到老艺术家们演出时一票难求的盛况。在庆祝北京人艺成立70周年期间,因为疫情,北京人艺线下演出场次不多,于是启用了线上演出。《茶馆》的直播,从6月5日到6月12日累计点击量1.4亿,被称为“话剧直播的天花板”。还有何冰的剧本朗读,有900多万的点击量,应该也是剧本朗读中很难逾越的一个数字了。这是观众对北京人艺的认可,从老一辈艺术家身上的传承,也让我们有信心有底气去做这样的事情。70年来,北京人艺奉献了一批批高艺术水准的话剧,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演员,这是北京人艺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也为中国话剧走向世界并被世界认可树立了典范。当然,这些都离不开老一辈艺术家给我们奠定的基础。

图片

△冯远征(右一)在《茶馆》中饰演松二爷

而今,北京人艺又回到30年前新老接替的节点上。做好新一代话剧人才培养,也成为北京人艺的重中之重。其实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循序渐进地做这件事。2016年我担任剧院的演员队长,开始改变招聘演员的策略,重新启动了学员班模式,经过一年的培训与实习,他们成长得很快,14位演员最后有10位留在了北京人艺,为北京人艺注入一大股新鲜血液。从北京人艺目前的“排兵布阵”来说,今年年底会再办一个学员班,我希望最终留在北京人艺的年轻演员能够有四五十位,那么,这些人应该就是北京人艺未来20年的主要阵容了。

新剧场落成,演出场次就会增加,演出剧目也要增加,北京人艺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年轻演员们也要经受不少的磨炼。《茶馆》《雷雨》《李白》等传统经典剧目逐渐被年轻演员接班,新剧目也在不断探索。其实,北京人艺本身就是一座探索型的剧院,比方说创立了演剧学派,创立了中国话剧民族化表演方式,创排了中国第一个小剧场话剧,较早创排先锋戏剧等。

图片

△冯远征(右一)在新版《日出》排练现场指导青年演员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改编与创作什么样的剧目样式,都需要去系统思考。现在回想起来,老一代艺术家培养我们时,是在为那时的北京人艺20年做准备,确实,在15年前我们这一代人成为北京人艺的台柱子与顶梁柱。而今,我也开始培养新人,为北京人艺之后的20年做准备。薪火相传,相信北京人艺未来依然是领头羊,引领中国话剧勇攀高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要走委员通道,当时就在想,要讲些什么?我想讲讲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想讲讲蓝天野老师,因为他是文艺界戏剧人中唯一一位获得“七一勋章”的人,我想让更多人知道与了解蓝天野老师,知道与了解北京人艺的老艺术家们。“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这是我进入北京人艺时,老艺术家们像口头语似的说出来的话,他们也是这样做的。这也是我一生所要坚守的。


相关:

一场脱口秀带火一只股票 背后藏着A股最大的秘密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就是能强扯到一起,看似搞笑荒诞,实则这才是A股最大的秘密。——雪球网友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 吴晓波频道)“脱口秀,就是一个人站在台上讲笑话。”这是脱口秀大会第五季上,新晋中老..

国家级都市圈再扩容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城镇化建设和城市发展已经进入“都市圈时代”国家级都市圈再次扩容。8月22日,重庆与四川联合印发了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根据《规划》,重庆21个区与四川..

上一篇: 挑战高通8155 国产“芯”希望
下一篇: 冯远征就任北京人艺第五任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