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ota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19 12:45 点击:984373

长沙一患儿因病致肌肉萎缩卧床18年 各界接力帮扶  中新网长沙9月25日电 (记者 白祖偕 唐小晴)在湖南长沙江滨社区玫瑰园小区,今年19岁的刘望宇(小宇)因先天性疾病造成肌肉萎缩,10岁时完全丧失行走能力,至此卧床在家。   令人感动的是,在各界爱心人士的帮扶下,温暖和爱心让这个曾经自闭、自卑的孩子变得乐观,一个不幸的家庭不再孤立无助 。 马玲探望刘望宇。 唐小晴 摄   突降不幸:两岁患罕见疾病医治无望却相逢爱心   两岁时,刘望宇被诊断出患先天性退行性肌萎缩,这是一种罕见疾病,医学上只能活到成年。为给孩子治病,父母跑遍各大医院,花费近百万元,医院“无法治疗”的诊断结果让他们不得不放弃。   承受不住精神压力,孩子母亲悄然离开。多年来,身为转业退伍军人的父亲靠工资收入维持家庭日常开销和支付医疗费。这导致孩子无人照料,望宇为减少上厕所次数每天很少喝水,中午只能吃几块饼干,身体和精神状况日渐变差。   从小区居民口中得知孩子的情况后,时任江滨社区玫瑰园党支部书记马玲登门上户全面了解情况,并及时向社区党委和各级政府部门汇报,寻求帮助。   “当时小宇爸爸的退伍费和积蓄全部用光,还欠下几十万元外债。”今年70岁的马玲告诉记者,在刘望宇11岁生日的当simota

传奇医学伉俪的“特殊重逢”:把灵魂赋予教学骨架  中新社昆明9月25日电 题:传奇医学伉俪的“特殊重逢”:“把灵魂赋予教学骨架”   中新社记者 胡远航   25日,一场特别的接收仪式在昆明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举行——医学伉俪李秉权、胡素秋的骨骼标本,按照他们的生前遗愿,捐献给学校用于医学教学。为表达敬意,学校将两人的骨架立在一起,置于科学馆入口的屏风前。   “生为医学教授,逝做无语良师。”学校如是注解这对杏林伉俪的人生。夫妇的后人看到他们再次并肩站在一起,落下眼泪,“我感到他们‘重生’了,一起回到另外一个讲台。”   李秉权和胡素秋,是云南著名的医学教授。他们一个是云南神经外科奠基人,曾因开创了颅脑枪弹伤医疗新技术——颅骨大骨瓣切除并脑室外引流联合减压法,挽救众多伤员性命,被授予一等军功;一个是云南妇产科专家,直到88岁高龄才停止专家门诊。   这对相伴数十载的传奇伉俪,一个是寒门孤儿,一个是军长千金。1949年,两人缔结婚姻时,著名抗日爱国将领、云南起义领导者卢汉还送来“绣花喜帐”。   2005年3月,李秉权逝世,他选择将遗体捐赠给自己的母校昆明医科大学。他在临终遗言中这样写道:“我做了一辈子的医生,死后也要拿这身‘臭皮囊’为医学作一simota

秋风起,蟹脚痒 据说没有一只螃蟹能活着走出这个地界  据说没有一只螃蟹能活着走出这个地界……   秋风起,蟹脚痒。   “知食分子”快坐不住了   这可是守了快一整年的大螃蟹啊   “养肥它们!”      没有一只大闸蟹能活着爬出包邮区   对于许多食客来说,尤爱江浙一带淡水湖产的大闸蟹。那“青背白肚黄毛金爪”的模样,一口咬下去,鲜得满嘴流油,已然忘乎所以,仿佛一切的等待都值了。      江浙沪人讨论美食时,必定离不开螃蟹。   为什么说“没有一只大闸蟹,能活着爬出包邮区”?你看他们说起“吃蟹”就眉飞色舞的劲头,就明白了!   2019年,在琳琅满目的各色粽子中,一只螃蟹粽“杀出重围”,在“嗜蟹如命”的上海滩成为了新晋“网红”。   还有那最贵888元一碗的蟹黄面,传说排队三个多小时,却依然成江浙沪人民的心头好……   驱使他们如此疯狂,为其一掷千金的大闸蟹,究竟是有着怎样的魔力?      蟹黄面   “螃蟹上席百味淡。”“吃螃蟹是对秋天最基本的尊重!”   每年秋风飒爽之际,江浙沪人嗅到蟹鲜,手里承包整个夏天的麻辣小龙虾,就再也不香了。   西风一吹,他们便掏出手中早已备好的绳子,把大闸蟹五花大绑,抬上餐桌,蒸、炒、煎、炸、炖、烤simota

湖南湘西州的“脱贫经”:因地制宜兴产业  中新网长沙9月25日电 (记者 杨华峰)“70年来,湘西州由贫穷落后走向脱贫致富,即将摆脱千年贫困,实现全面小康,为全国乃至世界扶贫事业提供了湘西方案。”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副书记、州长龙晓华25日在长沙举办的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说。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总人口300万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80%以上,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属于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任务重。   作为全国“精准扶贫”的首倡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近几年以精准扶贫脱贫“十项工程”为抓手,大力推广十八洞村精准脱贫经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让村里有当家产业、农户有增收项目,探索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好路子。 湖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湘西州专场新闻发布会。 杨华峰 摄   “坚持在发展扶贫产业上不搞大包大揽,因地制宜做好兴产业、增就业、置家业‘三业’增收文章,让每个贫困村有1个以上当家产业、每个贫困户有1个以上增收项目,让每个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家庭至少1人有稳定的工资性收入,真正让贫困民众稳定脱贫有质量。”龙晓华说,当地还注重典型引路与正向激励相结合,大力宣传花垣十八洞村、凤凰菖蒲simota

新疆南部推行“煤改电” 民众告别“搬煤捡柴拾牛粪”  中新社乌鲁木齐9月25日电 题:新疆南部推行“煤改电” 民众告别“搬煤捡柴拾牛粪”   作者 胡嘉琛   5年间,斯迪克江·居麦克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比如,点蜡烛变成触碰电器开关,手中挥舞皮鞭变成操作电脑鼠标……他和家人却乐在其中。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巴仁乡汗铁力克村,位于帕米尔高原东部,2014年9月25日,该村摘去“新疆最后一个无电村”的帽子。   2018年11月,斯迪克江·居麦克与村民一同搬进了距村子约200公里的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丝路佳苑小区”,由此享受上了清洁能源带来的便利。   “山区天气阴晴不定,太阳能用起来不稳定。取暖除了用煤,还要捡柴火、拾干牛粪。照明多是点蜡烛。”一年的取暖费用超过3000元(人民币,下同),对于靠放牧为生的斯迪克江·居麦克一家来说,称得上是“巨额”。   搬进“丝路佳苑小区”后,斯迪克江·居麦克卖掉家中60只羊,开起了便民服务超市,并自学电脑知识,在超市内开设了电费代缴网点。“现在‘搬煤捡柴拾牛粪’都不用做了。取暖、用电很方便,不少人家中都买了洗衣机、冰箱。”   目前,“丝路佳苑小区”共有1473户异地扶贫搬迁居民,该小区集中供暖设备采用simo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