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故事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17 19:10 点击:951230

作为一个老年医院的骨科医生,我经常能碰到这样的老年患者前来就诊:平时运动不多,突然立志锻炼,即使出现了髋膝疼痛也坚持着,直到忍不了剧痛。 他们大多都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重在坚持;坚持全凭毅力。但他们已经过了适合这“三句话”的年龄。况且,这“三句话”还有一个前提:科学的运动方式、适合的运动强度。 因此,我们根据门诊情况总结出老年人运动中存在的五个认识误区,希望能够帮助他们科学运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误区一 运动强度靠挑战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被人类社会所认可,但并不代表“你”的潜力无限。 一些老年人相信“勇于挑战,迈过那道坎儿,就能登上新台阶”。但如果你既不是运动员,也没有长期持久的运动经历,那趁早放弃这个想法吧!即便是年轻人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才能对身体健康起到有益作用。 老年人,特别是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切忌选择比较激烈的运动方式和过大的运动强度。勉强为之很可能带来致命的严重后果,比如,加重心脑血管负担,从而导致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 那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呢?首先,要对目前自己的身体状况有全面了解。在决定长期或集中运动前,非常有红色经典故事

上海市日前出台《上海市“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网约护士”可提供11大类42项护理服务。根据《实施方案》,上海将用1年时间在长宁、普陀、静安、浦东等地的部分医疗机构试点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探索建立适合上海实际的“互联网+护理服务”管理制度、服务模式、服务规范以及运行机制等。 “互联网+护理服务”是指医疗机构利用在本机构注册(或备案)的护士,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为主,为罹患疾病、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护理服务。 《实施方案》明确,只有实体医疗机构方可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具备服务资质的医疗机构派出的护士应具备护师以上技术职称、至少5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部分项目(如腹透管维护等)必须要求护士具备相应资质。护士的资质能够在国家护士电子注册系统中进行查询。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不良执业行为记录的护士不得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 据了解,上海实施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服务对象重点为高龄或失能老年人、康复期患者和终末期患者等行动不便的人群或者母婴人群,提供服务清单主要包括皮肤护理、导管维护、各类注射、标本采集、氧疗护理、基础护理、健康指导红色经典故事

目前,我国的疾控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越来越重要,我们肩上承载的责任和使命更加重大。登革热、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等新发传染病的威胁不断增加,再加上各类慢性病的困扰,新时期疾控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杭州疾控秉承公共卫生工作的优良传统,坚守职责,开拓创新,在新时期疾控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思考。 坚持公益属性 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从1953年建立的杭州市卫生防疫站,到1999年建立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杭州疾控走过了66个年头,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公共卫生属性越来越明晰。基于公共卫生工作固有的公益、公平、公开和公信等特点,杭州市疾控中心坚定破除逐利机制,强化机构公益属性,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目前,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定编制218名,实际在编在岗职工195人,离退休职工160余名,人员经费、业务经费、设备投入均由杭州市财政予以全额保障。在职职工全部实行绩效工资,个人收入不与创收挂钩。按照杭州市委、市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工作职能,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坚持固本强基 规范公共卫生服务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涉及面广,各学科之间虽有交叉,但工作领域、工作方法,有时大相径庭。按照浙红色经典故事

7月30日,《疫苗管理法》颁布法规解读宣贯研讨会在京召开。国家药监局信息中心规划与标准处副处长张原表示,目前国内疫苗生产企业均在使用原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码,但使用的追溯系统不同,不能互联互通,不能形成完整的信息链。未来,疫苗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将在建立追溯标准规范的基础上,落实不同环节主体责任,从健全疫苗追溯系统、健全省级疾控机构信息系统、建设疫苗追溯协同服务平台、建设疫苗追溯监管系统方面共同推进。 张原表示,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承担追溯系统建设的主要责任,应自建或采用第三方技术机构提供的疫苗追溯系统,上传企业、产品基本信息及流向等追溯信息。省级疾控机构信息系统应能实现验证上游追溯数据、上传上下游流向和使用数据的功能。国家和省级药品监管部门组织建设疫苗追溯协同服务平台和疫苗追溯监管系统,前者作为疫苗信息化追溯体系的“桥梁枢纽”,串联疫苗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追溯信息,主要实现分发疫苗企业和产品的基础数据、提供编码规则的备案和管理服务、提供不同追溯系统地址解析服务等功能,后者主要用以实现生产、库存、流向查询,以及发布召回警示、风险预警等功能。 此次会议由国家药监局政策法规司指导、中国健康传媒红色经典故事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诞生了一名阻断马凡综合征的第三代试管婴儿。目前,母子身体指标稳定。这意味着困扰这一家族的“巨人”魔咒被打破。 马凡综合征患者普遍身材高大、肢体过长,拥有异于常人的运动体格,且多伴有心血管系统异常,特别是合并心脏瓣膜异常和主动脉瘤,因此这一疾病也被称为“巨人杀手”。这个病魔是周女士一家挥之不去的梦魇:她的母亲、姨妈、舅舅、表姐及她本人都是马凡综合征患者。 28岁时,周女士做了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以人工瓣膜替换原有病变的心脏瓣膜,术后能正常生活,但每天需服用5毫克的华法林用于抗凝血。她曾经历一次早孕胎停、一次早孕人流,心脏手术后再度试孕两年仍无动静。辗转多家医院后,她来到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向孙晓溪教授团队求助,希望能生个健康宝宝。 能否彻底打破这个家族魔咒?孙晓溪介绍,该疾病90%以上由编码结缔组织蛋白原纤维蛋白-1的基因(FBN1)突变所致。FBN1是形成结缔组织弹性纤维的基础,弹性纤维遍布身体的各种组织系统,丧失这种原纤维蛋白提供的结构支持,会导致主动脉扩张、动脉夹层破裂及全身多系统损害。经检测,周女士及舅舅、红色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