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卡车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20 19:35 点击:946889

德国人的严谨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仅从医生开具的处方可见一斑。德国规范的处方一共有5种颜色,分别是粉红色、蓝色、绿色、黄色和白色。不同颜色的处方藏着什么秘密? 粉红色 处方在德国最常见。这种处方是经国家认证授权的医生,为购买了公立医疗保险的患者开具的。在德国,约7000万人选择购买公立医疗保险,处方中的药品都在报销药品目录中。成年患者只需按照药品价格支付5~10欧元(1欧元约合人民币7.7元),未成年人无需支付任何费用。这种处方的有效期为四周,意味着在开具处方四周内,患者可以凭借处方去药店拿药和找保险公司报销。 蓝色 处方主要针对购买私立医疗保险的患者。在药店购药时,患者需要提前支付全部费用,随后可将药店盖章的处方转交给保险公司报销。有时候公立医疗保险参保人也会得到蓝色处方,比如购买避孕药,这说明此药品不在公立医疗保险报销药品范围内,或者不属于医疗过程中的必须药品,用药费用需由患者承担。蓝色处方的有效期通常为3个月。 绿色 处方一般是医生推荐使用的非处方药。一般情况下是不予报销的,也有部分保险公司会给参保人每年50~100欧元,甚至400欧元的报销额度。这类处方的有效期不受限制,患者可以直接到药店购药。集卡车

多数人或许不曾察觉,当你在电脑前阅读枯燥乏味的资料,在空旷笔直的高速公路上长时间开车时,眼皮虽然没有合上,却已睡了几秒钟。这种无意识间进入的大脑短暂不工作情形被称为“微睡眠”状态。 科学家请身体健康、无睡眠障碍的志愿者持续50分钟玩一个简单的电脑游戏,主要任务是用操控杆跟踪屏幕上一个小光点的运动。研究人员监测参试者的眼部和大脑活动,观察其是否出现睡眠状态。结果显示,所有人平均出现79次“微睡眠”状态,持续最久的达6秒钟。 神经科学家兼睡眠专家马修·沃克指出,“微睡眠”类似大脑关键部位暂时进入“死机”状态,当大脑尝试恢复“死机”部分的活动后,人们才突然变得清醒。这是人类在缺乏睡眠时经常出现的情况,而且会带来巨大风险。美国汽车协会交通安全基金会称,美国大约16.5%的车祸都是因为大脑进入“微睡眠”状态引发的,疲劳驾驶时发生车祸的概率是正常驾驶时的15倍。专家表示,预防“微睡眠”带来危险的最佳办法还是保证睡眠质量。▲ (赵乾铮)集卡车

日前,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劳工组织主办,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卫生中心承办的粉尘危害防治国际研讨会在辽宁省大连市举行。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健康司司长吴宗之介绍,由于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中高速发展阶段,职业病危害分布广泛,涉害企业和接触危害劳动者数量众多。2016年工业企业粉尘危害情况抽样调查表明,57.4%的工业企业(约138万家)存在粉尘和化学毒物危害,接触危害人数约2300万。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调查并未涵盖建筑企业和约5930万家个体工商户,而此类企业往往是粉尘和化学毒物危害的“高发区”。 “粉尘危害是职业性尘肺病主因之一。”吴宗之说。据介绍,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97万余例,其中约90%是职业性尘肺病,主要分布在采矿、冶金、建材、建筑施工、机械制造等行业,并呈现年轻化趋势。吴宗之指出,当前企业主体责任和地方政府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相当多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缺少基本的防护设施和有效的个体防护用品,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严重超标。有的企业用工不规范,不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不参加工伤保险。部分地方政府对职业病防治工作重视不够、监管不力,致使一些职业病危害严重的企业长期“带病集卡车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屠呦呦,中国首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用创新性的研究为世界带来了迄今最重要的抗疟疾药——青蒿素。受益于此,数百万疟疾患者重获生机。 1930年12月30日,浙江省宁波市开明街508号屠家男主人,从《诗经·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中撷取“呦呦”二字,为刚刚降生的女儿取名。不曾想,女儿的一生事业就此与青蒿密不可分。 高中毕业,屠呦呦考取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大学毕业后,专精现代生药学的她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不久,她自愿脱产学习中医药,走进祖国传统医药“宝库”;1969年,39岁的屠呦呦受命从中药中寻找治疗疟疾的突破……正是源于对中医药的积淀认知,屠呦呦成功从1600多年前的中医药典籍中获得灵感,有效提取出抗疟利器青蒿素。 一切仿佛是冥冥注定,背后却是科学家非凡的洞察、广阔的视野、顽强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为尽快研发出药物,她意志坚定,克服艰苦条件,即使不断失败也从不放弃;为保证病人用药安全,她带头试药;为获取第一手资料,她冒着酷暑奔走在海南疟区;为了研究稳步持续推进,她牺牲个人和家庭生活,把孩子托人照顾,独自咽下为人母的思念和愧疚……而当任务完成、艰难时刻过去,集卡车

美国加州大学一项新研究发现,在癌症防治宣传方面,来自可信任组织、机构的科普知识对大众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优于患者的个人案例。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传播学助理教授张静文(音)带领研究小组抓取社交媒体“推特”上的10万条文字信息。他们将信息中包含“人乳头状瘤病毒疫苗接种”“子宫颈抹片检查(巴氏试验)”和“加卫苗(一种常见的HPV疫苗)”等妇科癌症防治关键词的3000篇文章筛出,并按照发送者类型和内容类型分类。一类是以个人生动真实的癌症防治经历为素材的文章,如一名女性分享自己刚刚做过的一次巴氏涂片检查经验;另一类是以事实信息为主的科普文章,如“大多数宫颈癌可以通过筛查和注射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来预防。” 随后,研究人员让参试女性网友在一周内阅读文章、自由讨论癌症风险和预防问题,并进行信息分享。结果显示,虽然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个人经历会得到大量的评价和讨论,但来自权威组织账号发布的科普信息被更多地分享和传播。 张静文表示,如今,88%的青少年和78%的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传播疾病预防信息。医院、公共卫生组织和健康类媒体应意识到,通过社交媒体提高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提供健康科普信息意义重大。如果可以把晦涩难懂的专集卡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