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乔尹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03 10:12 点击:907317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被誉为“心脏病学之父”的美国人保罗·达德利·怀特已经提岀步行对健康有特殊的益处这一论点。怀特认为,健康的成人应该把每天步行锻炼作为一种规律性的终身运动方式。 20世纪70年代后,怀特的论点得到了科学验证。在1992年的时候世界卫生组织就曾宣布:世界上最好的运动是步行。在1997年,这一说法得到更有力的证据证明。 当时,有学者对1645名65岁以上的老人进行研究对比,发现与每周步行少于1小时的老人相比,每周步行4小时以上老人心血管病住院率减少了69%,死亡率减少了73%。因此,鉴于步行对心血管病有着如此明显的预防保健作用,它应该成为一种流行的健身运动。 更能说明步行是最好的运动的说法,来自于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曾提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这其中的“广步于庭”,就是在院子里散步的意思,相当于今天的步行。 此外,我国民间也一直有“百练走为先”“百练不如一走”的说法。被西方医学界尊称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也曾说“健走,人类最好的医药”。 步行益处 以下,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步行对身体的好处。 步行安全有效 谭乔尹

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体不可或缺的重要器官,不管是什么年龄、什么职业、什么身份,都应该重视眼睛的健康,爱护眼睛、合理用眼、预防眼疾。 眼病如何早发现 人类大约 90%的信息获取是由眼睛完成的,如果眼睛发生疾病,五彩斑斓的世界就会变得灰暗无光。许多严重眼病都是因为没有及时发现,耽误治疗而造成的。那么,如何能够在早期就知道可能患有眼病呢? ◎定期查视力,视力检查至少每年1次。定期视力检查可以及早发现视力是否有变化,如果视力下降,应及早就诊眼科,进行眼部 检查。 ◎眼睛不适早就医。除了视力下降外,如果有视物模糊、视物遮挡、视物变形、眼前黑影飘动、视野改变等症状,也需及早就医。 ◎如有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全身性疾病,需要定期检查眼底,并积极控制血糖、血压、血脂。 ◎注意一些常见的眼部症状与眼病的关系。突发性视物模糊——可能为青光眼、眼底血管阻塞、视网膜脱离。 长时间视物模糊—— 50岁以上者可能为老视、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疾病等;年轻人或儿童可能为近视、弱视、眼底疾病等。 眼胀——偶发可能为视疲劳或血管性头痛;经常发生并伴有头痛、视力下降可能为慢性青光眼。 眼前谭乔尹

调查显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6岁儿童14.5%,小学生36%,初中生76.1%,高中生81%。中、低年龄段近视问题尤为突出,小学阶段从一年级的15.7%增长到六年级的59%;初中阶段从初一年级的64.9%增长到初三年级的77%。究其原因,黑龙江省新梅眼科医院院长王新梅博士认为,这与缺乏规范系统的眼健康筛查、没有近视预防意识有很大关系。对于近视的管理应该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对未发生近视的儿童青少年开展眼健康管理,以防患于未然;二是对已经近视的儿童青少年,通过科学宣教和规范诊疗,采用个性化的矫正、干预等综合措施延缓近视进程,及时止损。真性近视可防不可治,很多时候开始发现视力下降时,患者的近视度数往往已经很高了。因此,及时发现近视潜在的风险,并提早加以预警和防范,比近视形成之后的控制及治疗更为重要。 王新梅强调,因为人眼在3岁左右完成70%的眼发育,所以初次眼健康筛查要从3岁时开始,从眼球发育、生活方式、遗传基因等各方面做出“近视风险性评估”;其筛查内容应包括视力、屈光度、远视储备、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及系统眼科检查,以排除斜视、双眼发育不平衡等眼病。对于眼轴比同龄儿童长、远视储备低、角膜曲率过大,同时存在谭乔尹

对于糖尿病眼病患者来说,主要的眼部并发症包括:麦粒肿,结膜的毛细血管扩张、微血管瘤、角膜知觉减退、上皮剥脱,虹睫炎,新生血管青光眼,白内障,糖尿病性眼肌麻痹,屈光改变,糖尿病视神经病变,玻璃体出血,以及危害最大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DR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中最重要的表现,是一种具有特异性改变的眼底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黄斑水肿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常见的并发症。 什么样的人容易发生DR 30岁以前诊断为1型糖尿病的患者,10年后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概率为50%,而30年后为90%;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在10年以上者,发生眼底病变的概率占50%以上,特别是血糖失控的情况下。 随着糖尿病患者病程延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逐年增加,致盲率也随之升高。患糖尿病后5年内有30%的人会发生视网膜病变,10年内有50%,15年内有60%,25年则占80%。 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3个重要危险因素。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浓度的水平与DR的发生有直接关系。DR发生还与不良嗜好有关,例如吸烟、喝酒。其他的危险因素包括蛋白尿、妊娠、体重指标异常、遗传因素等。 DR的症状是什么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可以谭乔尹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缺乏或作用缺陷所导致的一种全身低代谢综合征,是目前最常见的甲状腺疾病,以女性多见。临床上绝大多数甲减患者需要终身治疗,平时应如何饮食与用药?如何监测病情?又应注意什么呢? 饮食 不是所有甲减患者都需要补碘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缺碘可以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那么,是不是所有甲减患者都需要补碘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不是所有甲减都与缺碘有关,切忌盲目补碘。 如果甲减是由于单纯缺碘(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引起的甲减)引起的,则需适当补碘,但随着碘盐的普及,这种患者现在已不多见。如今临床上大多数甲减是由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即桥本甲状腺炎)引起的,其病因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这类患者非但不宜额外补碘,反而要适当限制碘的摄入(注意:不是完全禁碘),因为高碘饮食会激活甲状腺的自身免疫机制,诱发并加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饮食有讲究 除了前面提到的碘摄入问题之外,甲减患者在饮食上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少吃可致甲状腺肿的食物 卷心菜、西兰花、花椰菜、萝卜、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里含有硫氰酸盐,硫氰酸盐可与甲状腺细胞的碘泵结合,抑制甲状腺聚集碘,干扰甲状腺激谭乔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