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燕华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18 15:56 点击:898961

最近几年,“益生菌”常常出现在一些食品的包装上,很多人也逐渐开始了解益生菌对健康的好处。上周,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浙江省食品学会、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共同承办的“第十四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业内的有关专家汇聚浙江杭州,就 “科技创新对接健康需求”的主题展开讨论。 9种益生菌与7种益生元 纳入保健食品原料目录 近年来,益生菌行业在标准法规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尤其在益生菌保健食品的法规建设上,国家监管机构明确了益生菌保健食品的定位,积极推进注册与备案双轨制建设。 近期公开征求意见的《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征求意见稿)》受到各方关注,新修订征求意见稿明确了益生菌定义,并将益生菌安全性与功效性审查聚焦于菌株,逐渐与国际接轨。同时,随着备受关注的9种益生菌与7种益生元纳入保健食品原料目录研究的范畴,国家有关部门正在以坚实的科学研究为基础,努力实现益生菌保健食品的标准化管理。 本次大会以益生菌的安全性作为大会的一项重要议题,是为了保护中国益生菌行业健康发展,筑牢安全根基。2018年国家卫健委正式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用菌种安全性评吴燕华

日前,第七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外感病、脏腑证等中医病证名称,成为国际疾病“通用语言”。 传统医学病证,为何被纳入国际疾病分类?能否兼容于国际化的分类体系?纳入之后,能发挥什么作用?针对上述问题,有关专家进行了解答。 ——编 者 脏腑系统疾病、外感病、八纲证、脏腑证等中医病证名称,成为国际疾病“通用语言”。第七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日前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报告》指出,ICD—11包括一个题为“传统医学病证—模块1”的补充章节,将起源于古代中国且当前在中国、日本、韩国和其他国家普遍使用的传统医学病证进行分类。 世卫组织传统医学、补充医学与整合医学处处长张奇表示,这标志着世卫组织对来源于中医药传统医学价值的认可,也是对中医药在中国、在国际上应用越来越多这一现实的认可。国内外多位专家表示,中医正式进入世界卫生体系,这将是中医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突破 获得国际通行证 有利交流与合作 国际疾病分类(ICD)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制定吴燕华

孩子安全,不能掉以轻心。该教得教,该管得管,该疏导得疏导 最近,一则视频让人看着挺揪心。只见一名小学生,在32层高楼的天台护栏上攀爬玩耍,跳来跳去。一点防护措施也没有,多危险啊!根据物业调取的监控显示,当天竟有7名学生在天台嬉闹。居民看见了,好心劝阻,孩子竟然反驳:“不关你事”! 可不是瞎担心。前阵子,就有一名网友为拍视频,无任何保护,扒着高楼楼边做引体向上,结果掉下去了,一条命就这么没了,让人心痛! 物业挺给力,立马做出行动,联系了孩子的家长和就读的学校,并表示,会加强天台巡查。挺好挺好,确实应该重视,不能等到悲剧真发生了再弥补,那时候就晚了。这次虽然有惊无险,但对“惊”的隐患,也得排除掉。 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下下功夫,加强管理: 加强安全教育。据说,高楼边缘蹦跳,是孩子在模仿一款游戏。被刺激性吸引,忽略了安全性。孩子还小,不知道轻重,老师和家长都可以好好教一教。而且,还得有针对性。沿海沿河的地区,夏天来临,要做好防游泳溺水教育;山区,要教孩子们爬山如何防坠落。户外活动常遇见的风险有哪几种,分别如何防护,最好请专门人士给讲讲。 做好管理衔接。上述视频的这些孩子,其实处在管理真空吴燕华

据新华社日内瓦5月28日电 (记者刘曲)第七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28日在日内瓦闭幕,本届大会就全民健康覆盖达成多项共识。大会还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首次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 本届大会围绕“全民健康覆盖:不遗漏任何一人”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以推动世界各国采取实际行动落实全民健康覆盖。与会代表同意加强针对全民健康覆盖的紧急护理系统,为包括创伤、心脏病、精神疾病等需要及时处理的健康问题提供更好、更快的服务。 大会28日通过了一项决议,旨在提高药品、疫苗及其他医疗产品价格透明度。该决议呼吁各国加强向公众共享有关政府和其他买家购买医疗产品实际价格的信息,并提高药物专利、临床试验结果以及影响产业链各环节定价因素的透明度。 大会25日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首次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纳入《国际疾病分类》后,中医药具体对哪些人群、哪些疾病有效,相关数据不仅可以从中国收集,还能在国际上更广泛地收集,因此可为中医药临床研究提供更多、更可靠的依据。 大会20日至28日举行。大会除讨论初级卫生保健问题外,还讨论了药品和疫苗获取、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保障患者吴燕华

“只要为患者服务好就好。”今年53岁的邹余粮,已经行医30多年,临床经验丰富,行医原则却简单。作为临床专家,他每年诊治患者3000余例。虽是省城大医院的专家,但邹余粮经常走进县乡村镇,指导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提升诊疗技术,开展流行病调研。 2005年,陕西省卫生厅出台《陕西省城市医院支援国定贫困县区医院项目实施方案》,确定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负责定边县医院的医疗扶贫工作。邹余粮担任赴定边医疗队队长。他和同事们辗转千余里,到达位于陕、甘、宁、内蒙四省区交界的榆林市定边县,开展为期3年的医疗帮扶工作。 帮扶期间,邹余粮带领团队发现了陕西省最大的家族性婴儿惊厥家系,这对于研究与基因缺陷有关的遗传性惊厥具有重要意义。“我在定边工作过3年,那里的手术室远不如城里医院的手术室条件好,但是做了那么多手术从没出现过一例感染。” 2016年,邹余粮荣获第十届“中国医师奖”。 谁也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好医生,却在2017年底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并住进西安交通大学一附院接受治疗。从一位济世救人的知名教授,变成一位重症肝癌患者,邹余粮没有被病魔击垮。他一边和同事们共同探讨治疗方案,一边大胆实践临床治疗。 吴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