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之都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02 00:48 点击:884072

都知道吃垃圾食品不利健康。英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吃汉堡包、薯条等垃圾食品或引发抑郁。 格拉斯哥大学研究人员给老鼠喂食富含饱和脂肪的食物,结果发现,饱和脂肪酸随血液进入老鼠大脑中的下丘脑区域。这一区域与情绪控制有关。饱和脂肪酸直接影响到下丘脑的关键信号通路,会致使抑郁症状增多。研究人员还发现,减少磷酸二酯酶的释放,与肥胖相关的抑郁症状会随之减少。磷酸二酯酶参与不同的信号传导。 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旗下刊物《转化精神病学》上发表报告说,尽管实验对象是老鼠,但他们的研究结果或可解释为什么抗抑郁药对肥胖人士的效果不如体重正常者。 研究报告主要作者乔治·贝利教授说:“这是观察到高脂饮食会直接影响大脑中与抑郁相关信号区的首个研究……大家常用高脂食物来安慰自己,因为它们确实好吃。然而长远来讲,这就像是在负面影响一个人的情绪。”(乔颖)【新华社微特稿】运河之都

新华社昆明5月12日电(记者林碧锋)野生菌上市旺季将至,云南省加强食用野生菌中毒防控,明确严禁集中用餐单位等重点场所自采、加工野生菌,提醒广大群众切勿食用不熟悉、难以识别的野生菌。 云南省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介绍,2018年云南省共发生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20起,中毒人数112人,中毒后死亡人数15人。全省中毒事件总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与2017年相比均明显下降。 今年,云南将着力构建食用野生菌中毒防控工作网络,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偏远山区、建筑工地等多发易发区域,将划定区域,细化到村(组),分解到个人,防止出现食用野生菌中毒防控工作盲区。 云南省市场监管部门将严防来历不明的有毒野生菌上市销售,强化对各类集中用餐单位、旅游团队餐饮服务场所、农村自办宴席、建筑工地食堂等重点场所的监督检查,严禁自采、购买、加工、供应野生菌。 云南省提出,发挥各地基层食品安全“一专三员”“哨点医院”作用,利用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医疗下乡和文化下乡等活动进村入户(寨)的时机,积极开展通俗易懂的食用野生菌中毒防控知识宣传。 云南省食安办提醒,广大群众切勿随意采摘野生菌,不要采购品种不明的野生菌,食用时切忌混杂加工和饮酒运河之都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发现,在抗生素杀灭细菌的过程中,核苷酸代谢起着重要作用。这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理解抗生素作用原理,在此基础上开发更好的杀菌方法。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细胞》杂志上报告说,他们使用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3种抗生素,以及约200种与代谢有关的物质,将它们搭配组合,观察不同组合对大肠杆菌的杀灭效果。他们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了与杀菌效果相关的代谢过程。 结果发现,在抗生素压力下,细菌用于合成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嘌呤核苷酸供应不足,不得不加紧生产,这会消耗大量能量,迅速积累有毒的代谢废物,使细菌的生存状态进一步恶化,加快死亡进程。 此前研究显示,抗生素杀菌的重要途径包括干扰细菌的关键生理过程,如DNA复制或细胞壁构建等。本次研究揭示了核苷酸代谢的作用,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抗生素的杀菌原理。 用机器学习处理生物学实验数据的做法并不罕见,不过大多数模型是“黑箱”式的,知道什么实验条件对应什么结果,但不知道其中原理。这项新研究采取了“白箱”模式,将实验条件、代谢状态与杀菌效果结合起来,探明药物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 研究人员表运河之都

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日前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稳步提升待遇保障水平,大病保险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由50%提高至60%。 通知明确,2019年城乡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标准整体提高60元。其中,财政补助标准新增30元,达到每人每年不低于520元,新增财政补助一半用于提高大病保险保障能力,即在2018年人均筹资标准上增加15元;个人缴费同步新增30元。 通知要求,新增筹资一方面要确保基本医保待遇保障到位,巩固提高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建立健全居民医保门诊费用统筹及支付机制,把高血压、糖尿病等门诊用药纳入医保报销。 另一方面,要提高大病保险保障功能。降低并统一起付线,原则上按上一年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确定;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由50%提高至60%;对贫困人口加大支付倾斜力度,在起付线降低50%、支付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全面取消封顶线。 通知还要求完善规范大病保险政策和管理。要求各地同步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统一规范大病保险筹资及待遇保障政策;落实筹资待遇调整政策,于2019年底前按最新筹资标准完成拨付,确保政策、资金、服务落实到位;优化大病保险经办管理服务。(据新华社 记者 张泉)运河之都

近日,杭州一位大叔为自己25岁的女儿相亲,将“双亲原生家庭,家庭和睦”写进征婚条件,引发网友热议。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看到这条消息后的第一反应是:“蛮好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原生家庭了,孩子们的成长生态将会越来越好。”随后又有些小担心:“那些一直在怨恨原生家庭的人,会不会又多了一条推责父母的理由:都是你们害的,这下我连对象都找不到了!” 一提起原生家庭,很多人马上会想起父母给自己造成的种种伤害。一些人将自己当下生活的种种不如意,全部归罪为原生家庭创伤。 “原生家庭决定论” 原生家庭这个词汇,近几年才开始流行,最初在心理圈很受关注,慢慢变成了一个大众词汇。大家发现,似乎每一个人的成长都伤痕累累。很多时候话题都会导向一个结论:自己能活到现在,能活成这个样子,真是不容易。这种对原生家庭的探讨很有意义。一方面,我们可以觉察自己当下的一些人际模式、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可以追溯到童年的某些经历。 比如我自己,因为小时候很害怕严厉的母亲,所以一直对气场强大的女人心生畏惧。这种觉察可以助我们脱离人生的盲目轮回,因为我们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无助、无力的小孩了,完全有力量去应对当前的一切困扰。 另一运河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