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卓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02 07:46 点击:843816

  日前,记者从市金融监管局了解到,为吸引金融资源聚集和泉商资本投入泉州实体经济,泉州选址丰泽区建设海丝基金小镇。目前,市、区两级相关扶持政策已出台,为基金小镇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银行、保险、信托、证券、期货、资管、金融租赁等金融机构,以及第三方支付、大数据服务、资产评估、财务、法律等金融服务机构提供“一站式”服务,力争5年内引入100家金融类企业、资金规模超1000亿元。  股东、合伙人,奖励人数不超过8名),自任职的第二年起,由受益财政按照其当年缴纳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给予奖励,期限不超过5年。(文章来源:泉州网) (责任编辑:DF506) 刘嘉卓

  3月27日是湖畔大学第五期新生的开学典礼的日子,校长马云在现场收到了一张特殊的明信片,他认真地阅读了上面的文字,露出了“慈祥”的笑容,然后小心翼翼地揣到了上衣口袋里。  让马校长收藏起来的这张明信片,来自于浙江省淳安县梓桐镇中心小学的小同学,他们给参加湖畔大学开学典礼的学员和来宾们每人写了一张明信片,送上了他们可爱的叮嘱——“作业要按时完成”“多运动”“少玩手机”……这些稚气未脱的字迹背后,是湖畔大学和马云公益基金的一段故事。  根据现场的湖畔三期学员介绍,浙江省淳安县梓桐镇中心小学是马云乡村寄宿制学校计划中的首批5所试点学校之一,学校里不少学生是留守儿童,旧有的学生宿舍也十分简陋。于是,湖畔大学三期学员联合马云公益基金会,共同担负起了这间小学的生活空间的设计和改造。  在这个项目中,湖畔三期的学员,从提供资金支持,推进项目实施,到共同摸索方案,全力投入,目前梓桐镇中心小学8间学生宿舍(含厕所、盥洗室)、食堂、晾衣房、趣玩中心等,并已于去年年底全部验收完成,孩子们已经搬进了新家。于是,开心的小同学们,给湖畔大学的哥哥姐姐们手写了开学寄语。  从刘嘉卓

  她是人气网约导游,很多人指名要她带着玩  杭州“刘诗诗”给春游西湖标注了新的打卡点  “她是杭州最红的网约导游,我这次算是慕名而来。”上周末,来自山东的张阿姨和老伴在杭州玩了三天,他们在网上约了胡娜娜做导游,行程都是娜娜安排的。  如今,网约导游已经不再是新鲜事,很多人到了旅行目的地,都像张阿姨夫妻俩那样,在网上找个当地向导,玩什么住哪里甚至吃什么都能帮你包办。90后的胡娜娜就是其中之一,她因为长相酷似“刘诗诗”而走红,专业的导游技能和细心贴心的服务更是帮她赢得了口碑,努力的她短短几年已经在杭州买了两套房。  被称为杭州“刘诗诗”   却是个道地的东北姑娘  见到胡娜娜本人,可能谁都不会想到,面前这位灵秀的姑娘竟然来自黑龙江,娇小的身材,温柔的声音,眉眼间都带着淡雅的气质,活脱脱一个江南的姑娘啊。  瓜子脸的胡娜娜很爱笑,笑起来有可爱的小酒窝,侧脸特别像演员刘诗诗。“杭州‘刘诗诗’是大家叫出来的,还有说下巴和酒窝像佟丽娅。有次我穿古装,他们还说神似杨丽萍。哈哈,我要是有她们的气质就好啦。”娜娜说自己能红纯属偶然,“可能是我运气好吧,不是说爱笑和努力的女孩运气都不会太差嘛。赶上了刘嘉卓

  被惊到!“小蘑菇”中英文讲解浙博展览  3月23日,周六,不到10点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里参观者已是熙来攘往,讲解员和志愿者们也开始分展区忙碌起来。  “这么豪华的花轿,古代只有公主出嫁才能使用,但为什么浙江民间也能用呢?据说,当年宋朝康王赵构为了感谢一位浙东民女的救命之恩,许诺当地女子出嫁时可享有特殊待遇,后来又演变出花轿、巡游等习俗呢。”一阵清脆的童音,把扛着相机来拍文物的大学生方慧超吸引到了浙博“镇馆之宝”之一——朱金木雕万工轿这里。  挤开围观的游客,眼前的讲解员让小方有些诧异——在讲万工轿的是个身高大概只有1米上下的小女孩,扎着丸子头,穿着汉服,腰间别了一只和小身板不太匹配的扩音器,说起故事却头头是道。“浙博怎么还藏着这么可爱的讲解员啊。”她赶紧抓拍下了这位小小讲解员。   这个女孩正是浙博国宝小护手团队中的“团宠”——张云舒,外号“小蘑菇”,2013年7月出生,不到6岁却已经能用中英双语向游客讲述“十里红妆”展区里的故事。  周六的浙博武林馆  “小蘑菇”经常讲故事  “大家好,我是浙博的国宝小护手‘蘑菇’,下面请跟我来。”  上周六记者到浙博武林馆时,“小蘑菇”恰好接到了一个刘嘉卓

  面包、酸奶、披萨、米酒、威士忌……  在浙大上这门课,不胖也醉了  面包、酸奶、饼干、米酒、披萨、威士忌,当这些美食成为高校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身为“吃货”的你是否流口水了,想立即体验?  在浙大就有这样一门课。  这门课叫《生活中的微生物发酵实验》,让学生通过制作美食,来体会和研究微生物发酵的过程。   课程由浙大生命科学学院高级工程师杨志坚主讲,他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食品工艺、发酵工艺学及食品化学。  “在2010年左右,连续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许多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信心降到了冰点。”这是杨志坚开这门课的原因,“作为一名老师,希望通过自己的课堂,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这堂通识课面向浙大所有本科生,每学期开12个班,每班学生在30人左右,是浙大最抢手的课程之一。  浙大18级人文大类的陈曦选到杨老师的课,感觉像中了彩,“老师教的食品都很家常,但过程很有趣,有很多环节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和实验。”  “比如我们发酵好酸奶之后,我特别添加了红豆粉和菠萝粉,这样能让酸奶的味道更有层次。”17级药学专业赵燚明说,在课堂上,这样“别出心裁”的创意是受到老师鼓励的。  16级食品专业的占智豪,也对杨志坚老师刘嘉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