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是什么意思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20 01:56 点击:811408

90后消防员为保护战友英勇牺牲 市民自发悼念烈士(图)  中新网乐山2月10日电 (记者 刘忠俊)2月10日,四川乐山一些市民前往殡仪馆,悼念为保护战友英勇牺牲的消防员刘乃夫烈士。   2月5日17时15分,壤塘县消防大队接到报警,称该县茸木达乡一民房发生火灾,刘乃夫同志在中队干部带领下驾车赶往现场进行处置,在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尕卡岭后,接到县公安局指挥中心通知火已熄灭,中队随即组织返回。 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等在医院看望慰问受伤的消防员。 阿坝消防   返回途中在行至距离县城3公里处的国道227线尕卡岭路段时,经过一段10多公里长下坡冰雪路段时车辆失控。情急之下,刘乃夫为保护车上战友生命安全,果断采取紧急避险措施,利用公路右侧山体减速。“大家立即做好防护准备,现在只有靠山才能把车停下来了!”刘乃夫向战友们喊道。车辆撞上山体后,由于惯性和猛烈撞击左倾侧翻,刘乃夫被卡在方向盘和座椅靠背的缝隙间。5名同车战友相继被救出并得到及时救治,身负重伤的刘乃夫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这一天距他25岁生日还有9天。2月7日,应急管理部政治部批准刘乃夫同志为烈士。   入伍7年以来,刘乃夫作为驾驶员和班长,他立足岗位,勤学苦练,练就精湛技艺,受到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好评。他先后参editor是什么意思

  科普:鱼也能认出镜子里的自己  新华社东京2月10日电(记者华义)日本和德国一项合作研究发现,一种名为“裂唇鱼”的海鱼能认得镜子里的自己。这是首次发现鱼类也具有黑猩猩、大象、海豚和乌鸦等少数动物才有的这种能力。  裂唇鱼是一种生活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中的小型鱼类,体长只有10厘米左右。它们能够帮助大型鱼类清理身上的寄生虫等,也被称为“医生鱼”。  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教授幸田正典等人和德国同行合作进行了这项研究。他们在水槽中设置镜子,发现裂唇鱼在最初两三天会认为镜子中的自己是同类个体,会去攻击镜子中的自己。但它会逐渐认识到镜子中就是自己,并频繁观察自己的镜像。这种自我认识的过程和黑猩猩十分相似。   研究人员给裂唇鱼的喉部涂上类似寄生虫的茶色印记,实验所用8条裂唇鱼中,有7条在看了镜中的自己后会试着在水槽底部擦拭这个印记。但如果不给裂唇鱼照镜子,它不会去擦拭这种印记,说明确实是照镜子而不是其他因素起了作用。  幸田正典说,人们一直以为鱼的记忆力和认知能力很低,新发现改变了以往的认识,说明某些鱼也有认识自我这种较高级的能力。  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生物学》杂志上。editor是什么意思

  陕西将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  新华社西安2月10日电(记者许祖华)陕西省教育厅等部门近日出台意见,将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切实保障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发展水平。  据介绍,送教上门是保障不能到校就读的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重要举措。送教上门的对象为不能到学校就读、年龄在6—15周岁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  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残联提供的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情况和家访情况,对不能到校就读的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做出送教上门的教育安置方式,并征求家长意见。   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送教上门对象常住地,就近指定乡镇中心学校或特殊教育学校承担送教上门任务,避免出现送教对象与送教学校距离过远的问题。  陕西省还要求落实“一人一案”。首次送教上门,通过访谈了解学生现状,针对服务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残障类别、个人潜能等情况,与学生家长一起,参考教育部印发的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个别化教育方案,建立残疾学生受教育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教学和补偿训练。  承担送editor是什么意思

  研究人员开发“增肌式”自生长材料  新华社华盛顿2月9日电(记者 周舟)日本北海道大学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新材料,可以像健身增肌那样在反复拉伸后变得更强健,未来有望用于制造柔性“机械护甲”。  日前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显示,北海道大学龚剑萍团队受到骨骼肌生长特性的启发而开发出这种新材料。在健身房训练后,骨骼肌肌肉纤维会撕裂,而血液会运送新的氨基酸以生成更强壮的新纤维。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有双重网络结构的水凝胶材料,它有两层高分子聚合物网络,一层硬而脆,另一层软而韧。这种水凝胶材料浸泡在一种含有单分子的溶液中,这些单分子就像血液中的氨基酸,可以构建高分子聚合物的新“肌肉”。   研究显示,当水凝胶受到拉伸的力时,硬而脆的高分子链会断裂,溶液中的单分子会连接到高分子链上,使材料变得更硬,而反复拉伸后,这种材料的强度和硬度可分别提高1.5倍和23倍,而高分子聚合物的重量可以增加86%。  研究人员说,这种自生长材料有望用于制造柔性的护具,供骨骼损伤患者使用。editor是什么意思

  我国科研人员找到生物材料形态变化的“控制键”  新华社深圳2月10日电(记者 陈宇轩)手指轻轻触碰,叶子迅速闭合起来——含羞草的特性启发了科研人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一个科研团队近日称,他们从含羞草获得灵感,成功控制了传统生物材料的形态变化,这一发现有望拓展人工器官的材料来源。  这篇研究论文发表在近期的《Research》杂志上。《Research》是被国际权威期刊《Science》纳入合作计划的刊物之一,是中国科协与《Science》主办方——美国科学促进会合办的权威学术期刊。  如何让生物材料的外形根据人们的需求发生变化,制造出更适合医学应用的材料,这是长期困扰科研人员的难题。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杜学敏告诉记者,从海带中提取的海藻酸钠可以形成一种柔软的水凝胶,其力学和生物特性都与人的软体组织类似。但是,这种水凝胶缺乏形态变化的能力,难以成为人工器官的材料。  含羞草给了科研人员灵感。杜学敏的科研团队发现,含羞草之所以会“害羞”,核心是植物细胞内部离子的调节作用。因此,他们花了9个月时间,在海藻酸钠制成的水凝胶上,设计出了类似含羞草的结构,并将水凝胶放在特制溶液中editor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