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6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18 15:15 点击:809466

数说春节:一样的年 不一样的味道  央视网消息:这个春节您打算怎么过?探亲、旅游、放鞭炮?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把“年”过出不同的味道。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不同年代的“年味儿”也都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这个春节,大家都准备做什么?   央视新闻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对互联网上跟“春节”、“过年”相关的报道、留言、评论等信息进行抓取,发现在近一个月里,出现频次最高的五个词语的排行是这样的,“发红包”、“网购年货”排了进来,说明互联网对过年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十年前还排名靠前的“放鞭炮”、“拜年”,到如今的关注度明显降低。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年的味道”也一直在悄然改变。   在上世纪50年代的春节,逛庙会、舞龙舞狮、踩高跷,到处可见这些传统的庆祝活动。不过,那时的人均存款才1块多,因此即便是过年,能吃上花生、瓜子都算奢侈。当时全国一年生产的所有布,都不够给每人做一套衣服,所以谁家孩子过年有新衣服穿,也会让人羡慕。   到了60、70年代,人民公社兴起,就连年夜饭大多都是集体吃;春联和年画的常见内容是“促生产”、“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不过毕竟经济发展了,看电影、拍全家福开始成为过年的一种时尚。   改革开放546

除夕浙江温州南站“众生百态”:回家与坚守  中新网温州2月4日电(记者 胡小丽 见习记者 潘沁文)2月4日除夕,浙江温州南站不像往常热闹繁忙,但依旧人来人往,他们中,有出门旅游的一家人,有赶“末班车”回家吃年夜饭的游子,还有坚守至最后一刻的各岗位工作人员。 除夕下午的温州南站候车室内空出了大量座椅 胡小丽 摄   车站外,林信勇正在扫掉地上的烟蒂,平时要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半的他,今天可以提早下班。   他告诉记者,自己除了负责部分区域的卫生,还要摆放检票口处用于分流乘客的铁栅栏,“今天人少了很多,但我们不放假,明天就要回来上班,车站总会有乘客。”   郑晓东是一名南站入口处疏导交通的特勤,和林信勇一样,春运期间,他也免不了加班加点,好在今天也可以提前下班,不会错过年夜饭,“但接我班的兄弟可能来不及吃。”郑晓东略微有些遗憾说。 旅客赶“末班车”回家团圆 胡小丽 摄   而对于温州南站车站值班员刘远明而言,今日与平日并没有什么不同。上午8点,他准时来到工作岗位,在行车室开始了新一天忙碌的工作。   “每一个‘铁路人’都是这样,逢年过节,当其他人可以休息娱乐时,我们反而是最忙的时候。”行车室就在动车站台旁边,肩上担的安全重责、嘈杂的工546

安徽黄山张灯结彩 喜迎中外宾客  当日,在海拔1600米的玉屏景区迎客松旁,一场舞龙舞狮火热开场,为来山游客更添节日的喜气。来自西班牙的游客摩西和他的朋友们初次在中国现场观赏舞龙舞狮场景,他激动不已,节目表演结束,兴致勃勃地前去与表演者合影。 游客在迎客松前拍全家福 林雨龙. 摄   同样,慕名来黄山过新年的还有深圳四年级小朋友陈同学,他说,在小学二年级时就从课本上读到了《黄山奇石》,一直念念不忘,想来看一看。今天,看见了黄山奇石,“千奇百怪,震撼不已,就像课本中描述的一样。” 黄山玉屏楼舞龙舞狮 林雨龙 摄   据悉,为做好春节黄金周期间服务接待工作,黄山风景区积极谋划,提前部署,多处“迎客松”志愿服务全部到岗到位,做好各项旅游接待工作,让游客在黄山度过一个舒心愉快、欢乐祥和的春节假期。(完) 中外游客在黄山喜迎新年 汪捷 摄 黄山风景区新春年味浓 汪洋 摄   中新网黄山2月4日电 (刘浩 吴诚)4日,农历大年三十,安徽黄山风景区各家宾馆酒店换上了节日盛装,红灯笼、中国结、福字挂件布满门廊厅堂,新春年味十足。 游客与舞龙舞狮合影 林雨龙 摄546

主播回家过年:上海过大年 讲究的幸福味道  【2019一年又一年】主播回家过年:上海过大年 讲究的幸福味道   央视网消息:央视直播带您去上海看一看。上海人的生活以“讲究”著称,过年前办年货,精髓也是两个字:讲究。比如,瓜子一定要到哪里买;糖果一定要到哪里买,反正年前就是各种排队。这个很权威,因为家在上海,家人现在也还住在上海。因为今天要值班,节前主播也特别回了趟上海,还办了两天年货。   先买几颗塔菜,踏过一年的困难,剩下的都是福分。在上海,“烤麸”有一个谐音叫“靠富”,新的一年能够越来越富裕,生活越来越美好!   在上海生活的很多宁波人,他们把自己的文化和饮食渗透到上海的生活当中,是宁波人带到上海来的年味儿,就是盐和老酒弄出来的,一定要高度的白酒才能熏出自然的味道。   还有很多其他很有上海特色的年味儿饮食,请跟主播一起继续了解一下吧。   主播在上海东方明珠塔下的冰场感受的是浓浓的暖意和满满的过年味道,忠心的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多多运动、身体健康!546

每逢佳节格外馋:品春节年味儿 念家乡味道  央视网消息:饭前一拍,立吃货人设,《舌尖》爆红,点外卖,跟着抖音下厨房……今天吃这件事,影响着美食格局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别人都问你饿了吗,我们关心的是“你馋吗”?   每逢佳节格外馋。馋里面有归途,也有去处;馋是惦记,也是圆满。   你记忆中最馋的味道是什么,里面有什么故事?   春节前夕,记者前往北京南锣鼓巷、王府井风情街等几大美食标志地,深入到大卖场、便民驿站等老百姓常光顾的商铺,更走访了春节前还在坚守岗位的首都建设者、志愿者们,记录当下让老少妇孺、各行各业挂怀的舌尖故事。   家乡的味道,是大家谈及最多的,儿时的记忆是最让人魂牵梦萦的,里面常伴着有趣的小故事,甚至久久未曾提及的小秘密。   关于年味儿,不同人也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人总说年味变淡了,其实正是大家生活水平提高的真实写照,正如一位大爷所说,如今物质条件丰富了,不再像从前了,现在每天都像过年!   点击视频,品味他们的年味之“馋”。   (剪辑:杨小淼 策划:于晓丹 拍摄:刘亮)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