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正文

研究生那se123 点事儿:严师出高徒,还是严师出人才?


更新日期:2018-11-07 11:27:03来源:网络点击:407456

 这两天网上和一些老师起了些争执。他们认为导师应该对研究生制定严格(在我看来是严苛)的管理计划。比如。学术和计划汇报、规定手机开机时间、行踪报告、阅读专业书籍及汇报、阅读多少篇文献。。。

有一些学习交流方式我是很喜欢的。比如很多实验室每周的例会。大家一方面在自己的汇报中得到锻炼。一方面相互交换信息。共同提高。有些我认为是必要的。比如手机开机以免导师找不到。但这只能诉以私人交情。而不该是硬性规定。更不该列为条款。因为在工作时间外。学生理应是自由的。(或许自己深受劳动法不执行之苦。对形而不实的东西很鄙视。呵呵。中国的法律规章都是自说自话的。)阅读一定的专业书籍和文献是必要的。为免学生偷懒给予一定期限也可以。但规定阅读汇报似乎有些幼稚。并且。我认为。文献阅读并不拘泥于数量。过多的阅读不仅没有必要。而且浪费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甚至引起逆反情绪。重要的是将这一研究领域搞懂就可以了。甚至听说过不看文献的出色的科学家。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

其实。我认为这些管理条框。与所谓的填鸭式教学无异。严师必然出高徒。因为学生花了更多时间与精力工作。如果不出更多成绩是说不通的。就好像。中学生参加各种辅导班也提高了学习成绩。但是。这些高徒一定是人才吗?SCI发得多就会成为大师吗?甚至。SCI发得多就表示自己的创新性强吗?

现实社会越来越残酷。竞争水平越提越高。每个人都像开足马力的机器。已经不知道知足与享受生活。看到有文章比较了中美孩子成长环境。中国的家长喜欢将孩子同其他孩子比较。而美国却更关注孩子自身。从小到大。中国人唯恐自己吃亏。于是从小参加各种学习班、辅导班。就为了战胜别人。对各种荣誉看得很重。除了自私与虚荣。我看不到更值得称赞的了。很多人发展得确实很成功。钢琴十级。成绩优异。能考到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却忽略了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这样的成功很令人羡慕吗?我看未必。人的一生时间和精力有限。有一得必有一失。只有一种生活符合自己的理想。才能称得上成功。我们常常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来励志。耕耘的目标首先要正确。如果抛开目标不管。抓到什么种什么。可能忙活一季。收获的并非自己所需。亦或许。中国人根本都没有想过自己的目标。已经习惯了被家长、被老师、被现实所左右。所以当功利追逐成为普世价值时。他们跟风地将此定为发展目标。

教育是希望造就有思想有个性的能发掘自我价值并感受幸福生活的人才。而不是造就工作机器。人才需要“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严格的管理必然与此格格不入。一个修养有素的人。希望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来管理自己。而不是受制于外在制约。也只有遵从自己的思想和灵感。才有创造力。对成年人来说。需要有担当、有自我管理能力。导师的作用。除了专业方面的必要训练。还在于引导。发掘学生潜能。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虽然与教育宗旨相违背。但严格管理或许是当前国情下的最好办法。国内在一味地扩招。很多本不该读研的研究生。本身就没想真心做科研。导师不严格要求。学生确实会虚度光阴。严管三年。总算是能做出点什么的。这样的严管。只适用于那些没有目标混日子的学生。对那些真正有天赋的学生却是一种压制。如果没有内在需求。这三年的成绩对人生影响能有多大呢?三年的努力也就是块敲门砖而已。如果没有后继动力和能力。仍然是会被淘汰的。对大多数工作。能力与学历真的没有太大关系。甚至专业知识欠缺也没有关系。长期高质发展。跟动力或理念、汲取知识的能力、思维方式等内在的东西可能关系更大。这些。本该是从小就培养的品质。或许在研究生阶段需要导师补缺补漏。总之。我认为。人应该有长期发展目标。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这不是靠逼迫能改变的。也不应该用逼迫来改变。人生不仅仅是这三年或随后的几年。导师不必要焦急地揠苗助长。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成长成才轨迹。打下成才的基础。然后慢慢等待瓜熟蒂落。

纵观社会环境教育环境。恶性循环而已。


相关:

【初恋二三事】拥你入怀,共赏栀子花开世间最美的味道。或许就是你含笑拈一束栀子。从我面前经过的芳香。 ——————楔子 又是一年栀子花开的季节。白嫩嫩的花瓣发出诱人的芳香。花园的一旁。沐晨将文佩拥入怀中。 夕阳染红了天边。映红了文佩的脸庞..

你走,我不留!每一天都希望接到你电话。听你对我取寒问暖。就会觉得很幸福;每一天你深我浓的;每一天都会对你说:早安!晚安!也会说那些:天长地久!永永远远! 是你这么一天一天地把我融化。是谁当初说:就算你们冰。我也要把..

上一篇: 秋的色彩
下一篇: 风趣幽默:高晓松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