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正文

赵穆


更新日期:2018-10-16 00:23:50来源:网络点击:287545

一座城市因一个人名声鹊起。唯曲阜独享;一座久远的建筑因一个人门庭若市。唯城中的“三孔”独有。其无法复制的奇迹。其耳濡目染的敬仰。其无法抵御的感召力。让我搭乘“中国醒狮教育论坛”的快车圆梦圣城——曲阜。

踏上这片智慧的土地。夏日蒸腾的热浪无法阻挡我们对圣贤的向往。此刻。车窗外。大大小小、古色古香、错落有致随“孔”而生的建筑一一呈现。数不胜数。颇有赏心悦目之感。走下公交车。热情的人力车夫便凑上来。亲切地叫我们“老师”。我心里一怔。好奇地想:他们怎么知道我们是老师呢?满脸困惑。我无法理解。此时。离下午报到还有六个小时。我们一行三人商量后。便相约来到“三孔”景区。“三孔”中孔庙、孔府最驰名。因此游客如织就不足为奇了。

据导游说日客流量在一万多人。到节假日会有两万多人。走入孔庙。牌楼上“至圣庙”赫然眼前。尤其“至圣”二字已在我心目中把孔子渲染得至高无上。入内。高洁的苍柏矗立眼前。裹挟着文化符号的建筑释放出别样的伟岸。他们上面雕刻的“万仞宫墙”、“金声玉振”等沁人心脾的词语。虽未领悟词意。单凭其掷地有声的音韵也入木三分。

经导游的指点。方知“万仞宫墙”来形容孔子的学问之高。而“金声玉振”则喻孔子的学识渊博。这时。通过金声玉振坊便是泮水桥。据说连皇帝祭祀孔子路过这里也要下辇而进。向前行便要跨过一道道门。如弘道门、大中门、大成门。通过这一道道门。仿佛与圣人愈来愈近。仿佛孔老圣人就在前方讲学传道。

穿梭在千年古柏掩映下的林荫道上。庄严与苍古扑面而来。高耸的树干裂膛秃枝。鲜明的曲纹布满全身。酷似正在被拧水的衣服。似乎每一棵都可以成为时间长河的记载。每一棵都在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我隐隐中忽觉古柏的气息侵袭灵魂。一种无形的教育浸润全身。

徜徉在孔庙中。处处不乏赞扬孔子的碑文。其中尤以“十三碑亭”着名。“十三碑亭”的得名源于这里矗立着十三位皇帝的颂文。不仅如此。更有十二位皇帝亲临曲阜致祭。在诸多碑文中。成化碑的碑文让我记忆犹新。碑文这样写道:“孔子之道之在天下。如布帛菽粟。民生日用不可暂缺。”

其中谈到孔子之道如衣食、日用品不可少。足见其重要。又见“由此观之。则天生孔子。实所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者也。”可见孔子之道。不仅对个人至关重要。又对国家的长治久安作用非凡。品读此赞誉之文。深为自己刚接触得到圣贤的灵光而惭愧。又联想到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想到镌刻于联合国大厅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诤言。都印证了孔子在世界人民心目中是多么的神圣。孔子得到这样的赞誉可以说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杏坛”。据说这里是孔子晚年讲学的地方。周围环植以杏。在众柏中可谓是鹤立鸡群。我想春和景明时。这里定是鲜花朵朵。灿然如火。有诗句“独有杏坛春意早。年年花发旧时红”为证。清乾隆帝也毫不吝啬笔墨。曾书写《杏坛赞》一文立碑于此。碑文是这样的:

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降枝。

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站在亭前。赏着美文。我仿佛看到孔老夫子在胜景中正襟危坐。兴致昂扬地讲授天地真理。仿佛看到他眉宇间展现的大智慧。看到其弟子们倾心聆听教诲的壮观场面。教师的神圣似乎在此时此刻被诠释得淋漓尽致。此情此景。身为教师的我。面对圣人。仰慕之余更慨叹自己的拙劣。心里暗暗期待有朝一日也能桃李满天下。

杏坛正前方便是被誉为“三大古殿”之一的大成殿(三大殿即北京故宫太和殿、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山东泰安岱庙天贶殿)。这里香烟袅袅。烧香祈愿的人比比皆是。摩肩接踵。所有圣贤的感召力似乎全汇于此。心灵的深处在此地被荡涤得一尘不染。导游又告诉我们。曲阜古城墙内的建筑都比大成殿低。以示对孔子的敬重。当时听后将信将疑。我们很幸运。恰逢祭孔大典。此时。身着古装的演员们。在溢满古韵的音乐中为我们演绎祭孔的盛况。伴随厚重的长号声。仿佛千年古韵在此绵延。仿佛为我们诠释着亘古不变的尊孔情怀。

按照“不走回头路”的说法。我们从侧门出来穿过一条狭长的胡同便来到了孔府。大门上的一副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引人注目。其被誉为天下第一联。这副对联为清乾隆年间大才子纪晓岚所写。其中“富”字上面少了一点。文章的“章”字。下面的“早”字的一竖直通到上面的“立”字。大概这就是冠以天下第一的原因吧!“富”字去掉一点。喻示富贵通天。“章”字一竖通到上面。叫文章通天。这样一个创意足见对孔子的敬仰。足见孔子其无法超越的才华。随后。我们又瞻仰了孔林。这里更是苍柏的世界。来这里叩拜孔子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在这里更有讲不完的轶事。

告别“三孔”。人力三轮车搭载我们奔向“醒狮教育论坛”的会场——曲阜孔子礼仪文化学校。沿途。掠过眼前的建筑的确很低。真切回应了先前导游的说法。是啊!圣贤文化不仅走进了这座城市人们的心灵。走进了人们崇拜圣贤的行动。更走进了这座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也许他们为此牺牲了难以估计的经济利益。却成就了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为这座城市印上了难以复制的文化符号。让所有踏上这片圣土的人在无形的文化力量中成长、解放。

到了校门口。义工们深深地一躬。旅途的困顿顿觉消散。他们不是在践行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教诲吗?他们热情周到的接待。一股暖流在我们胸中涌动。一种无形的教育悄悄流入每一个参会人的心中。走入文化气息浓郁的校园。巨大的孔子行教像实则是一道景观。其巍峨的身态如其影响般。与这次论坛的氛围天然合一。徜徉在校园内。圣贤文化的雨露无时无刻不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

晚上盛大的开营仪式。快乐无疑成为了主旋律。1300多人的会场演化成了欢乐的海洋。大家在此时已无年龄、性别的隔阂。肆意放纵自己。手牵手又是唱又是跳。这场面真的是我从未见过的。矜持的我一时无法融入这种氛围。此时我暗想:难道这就是圣贤文化的力量吗?我半信半疑。我怀揣着忐忑与大家一起放飞气球。用力拍打在空中自由飞翔的气球。顿时。“砰、砰”之声充斥会场。仿佛此时一切的烦恼伴随着气球的爆破声都释放掉了。看看周围比我年龄大的老师。那样随意。那样无拘无束。虽然他们令我不可思议。我还是禁不住融入这种氛围之中。我也安慰自己。心想反正他们都不认识我。有什么不好意思的。自己的改变也从此悄然开始。

五天的学习中。儒释道文化悉数登场。有金辉校长对儒家文化的经典阐释。有“智慧和尚”寂静法师的佛家文化解读。有张珈豪院长对《道德经》深入浅出的剖析。这些文化精髓的同台竞技、激情碰撞。让这次传统文化的盛宴别具特色。让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真正让每一位中华儿女热血奔涌。自豪不已。

每天的讨论与分享。又让论坛落地生根。大家席地而坐。畅所欲言。尽管大家来自天南海北。语言障碍些许会是阻力。但大家沟通的情怀却是相同的。谈见解、谈收获、谈改变。有时也曾演变为辩论会。可是心中的那份异样的成长却是相同的。每天晚上的分享会更是精彩绝伦。火爆的参与热情让我大开眼界。其中不乏诗人、书法家、幽默大师、演说家。让我深深慨叹原来高手在民间。更慨叹自己学识浅薄。技不如人。

这种参与的浪潮一天胜过一天。组委会不得已用限时器提醒分享者。这也让我深深感受到教师的成长对学生的一生幸福多么重要。今天。在此得到成长的教师。明天必将是那些莘莘学子的福祉。

在论坛接近尾声时。尊敬的山西籍嘉宾谷大嫂的分享。深深印入每个人的脑海中。她是一位亿万富翁的太太。却平易近人;她没有高深的文化修养。没有华丽的辞藻。每一句话甚至土得掉渣儿。却让全场欢呼雀跃。受益匪浅。说到动情处。全场掌声雷动。大家跃起欢呼。她在激情与真诚的言谈中谈到“人缺啥也不能缺德”。也正好与习主席去年视察曲阜时所提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异曲同工。是啊。我们这个国家需要德润。我们的家庭需要德持。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德养。

每天早上五点半要起床。每天要做能量早操。每天要吃素食。每天晚上九点半一天的活动才能结束。每天都要封闭学习。这样的节奏远远超过了平时的工作。但我似乎没有一点疲惫。没有一点怨言。甚至愉悦无限。

偶然间。我发现自己变了。成长了。乐观了。那种矜持之感也消失了。我也跟随大家在分享会上又唱又跳。好不惬意。再看看周围的人。个个神采奕奕。激情满满。神奇的变化写满了每一张笑脸。在餐厅就餐时。你会发现洗餐具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尽管会牺牲本来就很短暂的休息时间。但他们依旧欣然参与。在结营仪式结束的那天下午。太极广场上人头攒动。大家争相合影留念。依依话别。而我心中有个心愿。就是想和金辉校长和谷大嫂合个影。

也许这只是一种奢望。没想到很轻易达成了。谷大嫂很爽快成全了我的邀请。金辉校长一句“可以啊!”让我完成了夙愿。后来。我曾想谷大嫂、金辉校长都是嘉宾。尤其是金辉校长曾被习主席亲切接见。而我就是一名普通参会者。是什么力量让他们这么随和、谦逊呢?思来虑去。只有一个解释。就是传统文化滋养了他们。铸就了他们崇高的思想境界。

曲阜之行即将谢幕时。我们乘电瓶车驶向火车站。熟悉的称呼“老师”又在耳边响起。此时我才明白曲阜人把陌生人都称为“老师”。明白这样的称呼已经成为曲阜人的语言习惯。他们以此称呼为荣。他们以此称呼为礼。以此称呼表达对孔子的敬仰。我禁不住为曲阜人点赞。为这座充满正能量的城市点赞。

回首这一程。“东方圣城”的雨露必将惠泽我的工作。惠泽我的人生之路。直到永远。

山西省侯马市建工路学校李建红


相关:

男孩与向阳花在你面前 我驾驭不了诗句。 那些我赖以生存的词藻。 不能动摇你的美一丝一毫。 又不甘心这样放弃。 只好在你旁边安营扎寨。 可我知道太阳会成全我。 它会作我们的司仪。 将我们的影子熔化掉。 再从新铸在一起。 ..

我欲如此幽谷箫声万里扬。 佳人起舞乐作赏。 美酒相伴心神醉。 卧塌竹居逍遥王。

上一篇: 人生不过是一半一半,一半风雨,一半晴天
下一篇: 走过了,才明白,往事是用来回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