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赵金刚:北方工业大学图书馆 重建斯文不是复古重建 而是立足于当下


更新日期:2020-12-18 10:40:14来源:网络点击:678641

11月28日,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数百位学术大家、文化名流以及政经、传媒、公益等领域精英人士共聚一堂,与全球网友一同见证这一顶级文化盛典。百岁翻译泰斗许渊冲、著名作家冯骥才等致力于中华文化传承的杰出人士,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国文化书院等机构,电视剧《清平乐》、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戴老师魔性诗词课》、凯叔讲故事·国学系列音频等项目获得全球华人国学传播奖。24部学术著作获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本届国学大典增设的国学新秀奖则由10位优秀青年学者共享殊荣。而最受瞩目的全球华人国学终身成就奖,则被授予两位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许倬云与陈来。

国学新秀奖获得者赵金刚先生接受凤凰网文化独家专访

国学新秀奖获得者赵金刚先生接受凤凰网文化独家专访

获得国学新秀奖的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赵金刚在颁奖典礼现场接受了凤凰网文化的独家采访,以下为对话实录。

凤凰网文化:赵老师,首先恭喜您获得本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的国学新秀奖。请您谈一下您对于国学大典的认识以及它有什么样的意义?

赵金刚:谢谢岳麓书院,谢谢凤凰网。我觉得国学大典这些年办下来,引起了整个国学界,甚至公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聚焦。每两年一届的国学大典的举办就像一个仪式,让大家意识到我们应该有一个年终总结了,我们应该对这一年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发生的事情做一个综述、报告,能够让大家实实在在的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些年中,做到了哪些事情,是如何发展的。我觉得这些年国学大典产生的影响,从一个长时段来看会持续的发酵,会持续的对整个传统文化的发展引领。这是我的一个感受。

凤凰网文化:作为本届国学新秀奖得主,也请您发表一下获奖感言。

赵金刚:还是很激动的,自己也是没有想到。本身今年是国学新秀奖第一年颁奖,之前我们也看到整个国学大典有各种各样的奖项,真的没有想到能够专门给年轻人设立一个奖项,鼓励年轻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所以,内心还是比较激动的。尤其是我们也知道,评选的过程相对来说很公开,甚至称得上是海选。这是学界的专家、学者对我们青年人这些年做出的一点点东西的承认,而且能够鼓励我进一步的从事中国哲学研究,从事传统文化的推广事业。

凤凰网文化:作为中国哲学的一名研究者,我们知道今年的情况非常特殊,新冠疫情肆虐,整个国际局势也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样一种国际大格局的改变下,您认为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在中国哲学中有哪些价值或者理念值得我们进一步借鉴?

赵金刚:我们一直讲现在是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年的新冠疫情我觉得是一个偶然事件,可是在这么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节点发生了新冠疫情,最重要的一个意义是让我们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模式以及人类文明史的构造和叙述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和反思。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我认为武汉封城之后,疫情的发展对于全球来说,对于武汉之外的中国其他地方,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是平等的。但是大家也可以看到,在此平等的格局之下,新冠疫情超出了武汉,成了全球性事件,那背后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我觉得背后可能有政治的,有经济的,有其他方方面面的因素,但其中的文化因素是完全不能忽视的。在每种文化心理的作用之下,可能不同的人群会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今年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我发明了一个词,叫“复数的人”。如果让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概括或者疫情期间体现的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有一个概括的话,就是这个“复数的人”。我们关注的不是一个个抽象的个体,面对人不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态度,不是所谓的个人的个性的张扬或者所谓的自由。我们关注的是在“复数的人”这样一个命题之下,对人的思考,对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考虑,对人整体意义的考虑。整个中华文明对于人类整体的有机的关注是今天特别值得注意的,人与人之间的这种血脉相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沟通,都是在今天文明互鉴的过程之中,需要去讲清楚的自身道理。

当然“复数的人”不是不要个人,而是在个人之上有一个复数,复数当中又包含着个人。这恰恰是中华文明对整体和个人之间关系的有机的、辩证的思考。在这个思考当中,重要的是如何去把我们的核心价值阐扬清楚,比如这次在疫情当中展现出的博爱精神、仁爱精神,疫情期间我们当断则断,正好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对仁义礼智的“义”。而我们后边所做的应对疫情的各种机制的调整也都体现了传统文化当中像《周易》所讲的“变易”的精神。所以,现在已经到了需要从文化方面去把在背后支撑我们的很多要素去重新讲清楚的契机。

凤凰网文化:您刚才也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词叫“文明互鉴”,本次国学大典的主题就是“致敬国学、传承创新、文明互鉴、重建斯文”。想听一下您对这个主题的认识和看法。

赵金刚:我特别喜欢这个主题,因为我对传统文化有一个理解,我觉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活的、动态的,并非死掉的形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文明能够不断借鉴其他文化优秀要素,不断发展和丰富自身内容。中华文明或者传统文化不是宗教形态,而是人文形态,它何以能够成为人文形态?就在于它处在文明不断交流、互鉴的过程当中。而且在此过程中,既要坚守自己的文明底色和核心价值,又要有机的融入其他文明的优秀要素。今天我们讲要重建斯文,在我看来,这不是一个复古的重建,不是我们要回到某个时代,回到哪个情况之下再去建立斯文,而是立足于当下,立足于当下中国的实践,立足于当下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关系,来重建斯文。斯文重建的过程中,可能有一些要素是从五千年的历史当中走来的,但有一些要素是从近百年的历史当中走来的,还有一些要素可能是从近四十年的要素当中不断汲取和吸收的,那更有一些要素是在我们跟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交互发展的过程当中吸收而来,最后构成这样的斯文结构。所以,我想说不以一种复古的态度面对传统文化,恰恰是这一届国学大典名为“中西互鉴、重建斯文”的核心要义。

凤凰网文化:在主题中,我们还有一个主题词叫“传承创新”,包括您刚才也提到了传统文化现在的一些价值。我们在这个传承的过程中,我们要面临的一种很严峻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讲有浩如烟海的典籍。我们如何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在接下来的几十年时间内把它能够进一步地铺开,或者说是能够有更多优秀的年轻人也加入到我们传统文化的弘扬中来呢?

赵金刚:我觉得教育是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创新,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核心议题。因为我们也参与了很多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广活动,其实现在不缺有热情的青年人,而缺懂传统文化的青年人进行传播。很多在民间传播传统文化的青年人是抱着极大的热情在推动这个文化,可是背后以何种姿态去重塑文明形态,那也需要让这些青年人讲清楚。今天在传统文化教育当中关键的是,要对传统文化在当下所能发挥的作用有自知之明,需要有文化自觉,知道传统文化能在今天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用官方的话语来说叫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底如何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核心价值中的作用,今天尤其值得特别思考。而这就涉及到今天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中,要提取哪些我们认为是有普遍性、有全球意义的传统文化当中的核心价值和核心命题。而在这些命题当中,我们把其中蕴含的哲理以及五千年历史中的具体案例,比如说故事,把它讲明白、讲清楚,再通过教育这种传承方式,在代际之间对传统文化进行推广。今天传统文化有热度,但我觉得更需要有理性,更需要在传承过程当中对自我有着反省和思考。

凤凰网文化:因为在青年一代宋明理学的研究者中,您也算是一个佼佼者。刚才您也谈到对于个人心性的修养,包括我们成人、成才的过程中,从您的研究视角来讲,有哪些可以分享给我们年轻朋友们?

赵金刚:从我个人研究的角度来说,我特别尊重传统,而且我感觉到研究传统给我提供了一份滋养。中国哲学史这一学科,本身就是中西交融、古今交融的产物。传统没有中国哲学史这个学科,是冯友兰先生、张岱年先生他们的努力建构,有了中国哲学这个学科。从冯先生以来,这个学科、学问有了它自身的传统,比如说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首先是哲学的,在乎对其中义理的把握和发挥。第二,我们对哲学的态度不是复古的,我们借鉴西方哲学的有益资源。所以在学习过程当中,我的老师们一直强调,我们虽然是做中国哲学的,可是我们也不能够完全抛弃西方哲学,我们要能够从西方哲学那儿学到一些方法、参照和借鉴,去丰富我们对中国哲学的研究。还有一个传统,那就是文本细读和文本精读。这点也是这些年以来所感受最深的一点,如何能够沉浸到文本当中,把书读深入,把文本读得鲜活,是我这些年感觉比较有切己体会的一点。因为包括跟着陈来老师读书,《近思录》、《传习录》都是五六遍那么去读,每个条目其实读得都是相当慢的,而且是深入挖掘这一条当中的义理、思想。在这样的慢工当中,才可能逐渐的出细活。我们一直开玩笑,冯先生以降的学派或者传统,特别在乎“史”的意义,这样一个学派的意义在哪儿呢?我们先从“史”出发,把中国古人的道理讲清楚,在此基础之上,再去做当下中国哲学的建构,再做哲学的阐发,我觉得这就是传统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收获。

凤凰网文化:您从学生时代,然后成长为一名青年教师,到现在成长为一个应该讲我们学术界的中坚力量。在这一个过程中,您觉得哪些人、哪些书、哪些事对您的影响比较大,可以分享给大家?

赵金刚:两个人。我觉得必须在这个场合向我的两位老师致敬,按照时间顺序,我第一个需要向杨立华老师致敬,杨立华老师是我的本科导师,我经常会问我在北大的师弟、师妹以及跟我前后的同届的这些同学一个问题。你先喜欢杨老师的课,再喜欢传统文化,还是先喜欢传统文化,再喜欢杨老师?对我们这一代和我们后边很多人来说,有一个共同的体会,我们是被杨立华老师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感召和带进这个“坑”里的。我们基本上是在杨老师身上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者中国哲学本身有的魅力。之后,最重要的当然是陈来老师对我的影响,我现在还留着陈来老师对我博士论文的批改,逐字逐句,包括标点符号、引文的标点符号,陈来老师都认真地去改。我跟陈来老师学习有一个感受,是手把手的在跟你传授学问,手把手的在教你如何做人。有一点我记得特别清楚,就是陈老师跟我们特别强调每一个做中国哲学的人你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你的学问,你学问要好,你要从传统当中去吸收那些有益的东西,去滋养你的学问;另外一条腿是把人做好,你要用这两条腿才能在中国哲学这条道路上走得扎实和坚实。所以,两个老师给我带来的这个影响,是终身且持续的。他们二位对我来说也构成了一种要自觉继承的传统。

书的方面,我觉得最为重要的还是陈来老师的《朱子哲学研究》这本书。这本书尤其今年给学生上课重读,每一次读这个书都获得全新的收获。读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个学者做学问的严谨、细致、深入的思考;更为重要的是陈来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典范、样本,你可以从他做学问的方法,从他的书中去模仿、去学习下一步该如何去做学问。事的话,我觉得到目前来说,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也跟传统文化有关的,11年前北大儒行社的成立,我觉得这个影响对我来说是会一直相伴下去。11年前,我们在北大成立了北京大学儒行社,我们开始去云南、河南、广东做传统文化的支教。我到现在还记得我跟我的小伙伴们一起去那些地方支教的场景。我们在云南支教的学校号称“大理最高学府”,这个最高是因为它海拔最高,我们在深山当中面对那些小孩子去讲国学经典,看到国学经典对这些小孩子生命当中可能发挥的作用的时候,我们内心也是很感动的。更重要的是,我们一起的这些小伙伴,很多人今天都已经走上了教学岗位,而且成了很好的朋友,我们会毫无顾忌地去讨论问题,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对中国哲学的问题进行争论。但这个不会伤害我们的友谊和感情,因为我们共同经历过,我们共同分享过,我们在一个有爱的共同体当中共同成长过。所以,北大儒行社成立的这件事对于我来说,是具有终身意义的。

凤凰网文化:好的。非常感谢赵老师,再次恭喜您获得本次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的国学新秀奖,祝贺你。

赵金刚:也感谢凤凰网,感谢岳麓书院,感谢陈老师,谢谢。

*本文系凤凰网文化独家专访,未经授权,请勿转载。采访/陈岘,整理/陈岘


相关:

埃及力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埃及总统塞西近日发表声明称,作为国家公路建设项目中的重要一环,政府将在全国主要道路网推动建设服务中心,扩大公路两侧土地开发范围,以此进一步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促进经济发展。 近年来,埃及政府高度重视..

当之无愧!孙兴慜当选为2020年韩国最佳男足运动员球长体育12月15日讯 韩国足协早前官方宣布,目前效力于托特纳姆热刺的孙兴慜当选为2020年韩国最佳男足运动员。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是孙兴慜第五次当选韩国最佳男足运动员,成为韩国足球历史上获选次数最多的球员。

上一篇: 筼筜书院院长王维生:国学的传承需要薪火相传
下一篇: 一场由秤、卷尺和卡钳造成的大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