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正文

在院士与神秘博士第六季 创业家眼中,2050年的生活将如何?


更新日期:2023-12-22 03:24:21来源:网络点击:2002792

2050 这个时间节点,在论坛团队看来,是一个技术与人性共舞的时代,全球治理与绿色革命领航,人工智能与健康科技为生命赋予新的定义,航天不再遥远,星辰大海已成为人类的新乐园。

“有一个经典科幻电影叫《回到未来》三部曲,关于时空穿梭,从未来到现在,1980 年代家喻户晓,我小时候看过很多遍。”U8 联盟创始人之一沈雍这样描述论坛主题设定的初衷,“现在是 2023 年,距离 2050 年还有 27 年,假设我们是从 2050 年回看,我们现在的问题在将来可能就不是问题了。”他自信地说,同时补充道:“前提是科技是向善的”。

正如沈雍及其团队所期待的,科技这一主题贯穿了论坛各个板块。从人工智能到体育健康,从环境伦理到青年创业,对科技创新的思辨和追随始终是讨论的焦点。其中,关于 2050 年的太空探索,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中国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前沿交叉技术中心负责人霍卓玺、深圳星地孪生科技 CEO 王汉风、东方空间联合创始人姚颂对于 2050 的期待是十分具体的,他们讨论到:

2050 年,可能会有中国望远镜的大追赶,能够解答太阳系 20 个 PC 内有无系外生命、有无类地行星的疑问。(AU: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 149,597,582.503 千米;LY:光年 1LY=63241.2488AU;PC:秒差距 1PC=3.26157LY)

2050 年,进入大航天时代,卫星重量降低至 20 公斤之内,成本控制在 400 万元以下,火箭发射成本降低,卫星越来越多,能力越来越强,可能实现地球实时在线,极大地促进森林火灾预防、导航卫星的发展。

2050 年,随着可回收燃料火箭成熟,地月经济带可能会形成,一小时全球安全抵达不是梦……

“在不远的将来,技术的飞跃将会极大地改变世界,但这种飞跃也会是渐进中包含突变。在这些变化的不确定中,以终为始,是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法。”沈雍对未知的探索,秉持着笃定信念。

面对可以预见的科技探索困境,这份笃定是必需的。

“科学研究长期面临着缺乏数据以及缺乏分析数据工具的困境,同时科研工作者在尝试用基本原理解决问题时,也经常面临着‘精度与效率’难以两全的矛盾,难以解决实际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学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机器学习研究中心主任鄂维南在论坛中分享了他的观点。

2018 年,鄂维南院士在全球首次提出“AI for Science”概念,指出机器学习正是过去科研工作中缺乏的有效工具,可以通过利用 AI 学习科学原理、创造科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他认为在 AI for Science 的大背景下,传统科学未来将会成为人工智能的主战场之一,在未来会改变生物制药、材料、工业制造等领域的产业模式。

例如,利用 AI 进行跨尺度建模,可以兼顾计算的“快”和“准”。在药物研发方面,在药物筛选环节中,过去依赖大量的重复性实验,可能要花费一两年时间,进行无数次实验才能得出结果,而利用 AI 技术则可以通过大量的计算来筛选出 50~200 个合适的药物分子,再用实验进行验证。AI for Science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利用 Alphafold 2 人工智能技术做蛋白质结构预测,预测精度率先达到原子级别。

人工智能本身的发展近一年已经进步显著,在应用层面,也已经涌现出了很多创新试点。星火基金创始合伙人林超认为通用人工智能的特点是“泛化”“通用”,它更像一名实习生,想让人工智能技术为创业赋能,就要仔细思考当你拥有了十万名实习生,该如何用好他们。

林超提出在应用人工智能时,需关注细分行业的实际情况。从现状看,人工智能首先改变的是文本类职业,如自媒体、广告营销、漫画、网文等行业的初级岗位;其次,是依靠耳朵和嘴巴的职业,如同声传译、数字人电商直播等;最后是依靠移动操作的职业,主要是蓝领相关工作。

2013~2020 年,移动互联网增长迅猛,在线流量分配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短视频的崛起就是一种流量生产关系的重构,重构之后导致那些本身具备内容生产力的人成为赢家。以未来 5-10 年的时间轴来看,人工智能将引发生产力的变革,同时也会改变生产关系。

但现阶段而言,林超认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做数据大模型未必会成功,因为最终的赢家可能只有几个,但如果站在互补的生态位提供生产关系的重构,例如在人工智能时代去做俱乐部、做社群,反而可能会更有市场、更有价值,也会出现更多新职业。

此外,未来出现“一人企业”的概率会大大提高,有了人工智能的辅助,小而美的公司可能成为大趋势——一个咨询师可以为很多人提供咨询,一个设计师可以服务很多客户,一个人力资源官可以服务大量的企业,因此在那些对生产关系进行重构的生态中,人工智能的影响十分深远。

除了社会关系结构的重组,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与发展逻辑也需要重新思考。

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大宗化学品生产国和消费国,有着非常突出的环境污染隐患。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水环境保护所所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梁鹏及其团队主要关注区别于传统污染物的新型化学污染物,他在论坛中特别分享了从环境保护视角出发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困境和解决方案。

新型化学污染物是指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目前确已存在但尚无法律法规规定或规‎定不完善的‎、危害生活和‎生态环境的‎、所有在生产‎建设或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物。这些陌生的污染物可能不为大众所熟知,但随着工业产品的生产,它们无处不在。这些新型化学污染物通常可分为内分泌干扰物(EDCs)、药品与个人护理用品(PPCPs)、全氟化合物(PFCs)、溴代阻燃剂(BRPs)、饮用水消毒副产物(DBPs)等。

梁鹏认为这些人类合成的化学物质,具有浓度较低、难以监测以及种类繁多等特性,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累积,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然而由于监管有限、研究不足等原因,具有非常大的隐蔽性风险。为了在生产源头有所控制,需要将生态伦理上升到创新研究领域,成为科技创新的指南与标准。

固德威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可男,同样提醒与会者,避免形成解决旧问题而引发新问题的固化路径。

作为中国企业出海代表的光伏逆变器品牌,固德威较早的就被要求在国际市场提供 EPD 碳足迹认证,这使得国内的产品供应链体系被迫调整。

拆开一个小小的光伏逆变器,里面有 2000 多个零件,这意味着有超过 1500 个上游供应商需要参与环境影响相关的排查与检测,这给企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但也更深层次地激活了制造行业中关于管理和溯源的组织创新,形成了一个共创的变革体系。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促进绿色能源转型、改革国际机构、重建信任和利用技术来实现,为繁荣和团结的世界进行创新,过程充满挑战,但回报是可预见的。”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在论坛一开始就分享了这个观点,这也成为了中国“绿色”产品蜕变过程中的最佳脚注。

沈雍理解创新的解决之道在于“协同”,他认为各个领域的创新都是从零开始的,从单个领域看,改变是缓慢的,但主动将多个小的创新和进步整合在一起,就会形成巨大的改变。论坛就是要促成这种整合。

“我们自 2020 年开始发展,希望每年都能够举办一个非常有规模的年度论坛,邀请各个领域最顶尖、最有创新性的专家和实践者,做跨学科式的展望,营造出创新的氛围。”沈雍说到。

“最有价值的创新来源于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的创新,需要全球视野整合资源,不仅要具备多元化、全球化的思维,也要有支撑多学科交叉协同的创新体系和制度安排,还要有跨学科的综合能力与精神境界。”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张景安同样是协同创新理念的拥趸者。

“企业由原来的聚焦生产线,到现在逐步聚焦创新链、技术链、产业链、供应链和生态圈,未来世界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的竞争。当前任何企业不可能脱离全球供应链,这是经济规律所决定的。任何国家也不可能独善其身,独自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单一企业、单一产业很难持续,单兵匹马不可能取胜。因此主动多元协同创新迫在眉睫,要谋划更大的协同创新布局。”

张景安把协同创新的期望放到了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创新好,中国经济才会更好;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环境好,中国科技创新环境才会真正好。科技创新已成为当代最宝贵的财富。”

那么从一个个细分的领域出发,又有哪些前沿技术值得我们关注与期待呢?

美国科学院院士罗伯特·兰格所领导的生物材料创新研究团队尝试用人工智能设计更好的纳米粒子,以解决生命科学中的疫苗传导问题。他认为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对分子如何更好地与受体结合、如何更好地吸收等议题开展更高效的分析。

以传统疫苗需要低温运输这一限制举例,有一种新的 mRNA 疫苗解决方案——微针贴片疫苗。它的外观如一枚创可贴,无需传统的针头注射就能使疫苗在皮肤内溶解,不仅无痛,而且可以在室温下保存数月,大大节省了运输及储存成本,使这些疫苗能够进一步惠及偏远贫困地区。

此外,他的团队正在致力于研究一种营养胶囊,希望通过这一创新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维生素 A 及其他重要营养元素。

未来,瘫痪、帕金森等疾病是否有望被治愈?

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国辉认为这取决于中枢神经能否再生。和周围神经不同,中枢神经不能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如果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能够再生,瘫痪的人或许能重新获得行走的能力,失明的人也能重见光明。这些正是苏国辉院士及其团队正在研究的内容,他与团队以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视神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视神经的微环境,发现受损的视神经也具有再生能力。

苏国辉还带领团队创建了“外周神经视网膜移植模型”,在大鼠身上进行探索,首次证明成年鼠的视网膜节细胞受损轴突可在外周神经中再生。这一研究结果并不局限于视神经,还可应用于培养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再生能力,为探索中枢神经保护和功能重建的途径奠定了基础。他还证实了枸杞提取物枸杞糖肽对神经保护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包括视网膜损伤、帕金森、渐冻症、抗抑郁等。

此外,运动也是一种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手段,不仅可以减少抑郁,对机体生理功能和代谢稳态也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健康与体育运动,都是前沿科技关注的热点。

凯兴资本合伙人辛颖在“人类更快更高更强的科技力量”论坛版块中分享到:从 2023 年的“双十一”数据中,可以看出两种类型的消费数据最好,一类是刚需的衣食住行;另一类是有“口红效应”的行业领域,体育行业就具有“口红效应”,花几十元去打球,花几百元去滑雪,都是花小钱买到大快乐。

体育像咖啡一样容易上瘾,以中国的人口基数和运动人口,体育市场的规模不会倒退,事实上这个市场一直在缓慢增长。科技对体育有什么助力?辛颖观察到今年有很多针对大众的田径比赛,涌现了很多消费意愿,每一站田径赛事,比如城市马拉松、越野跑等,都有数千人报名,也会产生复购。这些活动中会使用专业的直播设备和体育设施,拥有专业的解说,科技为体育赋能正在变得越来越务实,有望成为一种非常有想象力的商业模式。

此外,当前顶级品牌都在关注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在体育运动方面的消费习惯,把体育和潮流结合,从滑板到冲浪,从羽毛球到 citywalk,场地体验和品牌营销都在发力,使得体育运动成为新的“社交名片”。

那么,新一代的年轻人是如何思考科技创新,又拥有怎样的未来想象呢?

数字经济智库副院长、前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储殷在论坛“创新时代与青年创新精神”版块中分享到:“在创新创业中,个人的主动性很重要,但在何处创新创业,在哪些地方有缝隙供机会生长,往往取决于社会的变化。”他认为时代的背景十分重要,只有让年轻人“错得起”,能够多输几次,对年轻人的奇思幻想以及过程中的失败多一些宽容,才能在其中找到可能成功的路径。

面对当今青年人择业的焦虑,储殷认为,不管是选择加入充满风险与挑战的创业大军,还是选择一份稳定的工作,其实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比过去多了一层物质保障和社会保障。但是为什么会迷茫?因为我们的教育和考试是有答案的,但当走入社会以后,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没有答案或有很多答案的世界,同时我们对面的世界变化太快,老一辈的经验和建议已经不再适用,所以产生焦虑是非常正常的。

如何摆脱焦虑呢?储殷给出的建议是:理解社会的进步会在很大程度上将我们过去的焦虑变得不再是焦虑,另一个是逐渐习惯人生中的那些焦虑,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做好眼前事,回头看,那些曾经的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全球首富埃隆·马斯克的母亲,企业家、营养师梅耶·马斯克也分享了她的经历和心得。她建议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不断努力,一定要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平稳的心态,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会得到很多拒绝,接受事实,然后继续前进。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Asia Narratives 主席艾那·唐根的期待则带有更多的感情色彩:“独自旅行的人走得快,和一群人旅行的人走得远。未来的世界决定者是青年人自己。”

引用文献:

U8 World Innovation Summit

【U8—2050】一场未来者的思想盛宴


相关:

哈萨克斯坦留学生昤昀:我在中国感受到了“团圆”  中新网乌鲁木齐12月21日电(赵雅敏 贾志鹏 赵凯)23岁的Nurzada(阿卜杜拉扎克•努尔扎达)是来自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的留学生,现在就读于新疆师范大学商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研一的她告诉记者:“虽然这里有说..

辽宁省开展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服务工作  中新网沈阳12月21日电 (李晛)为做好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服务工作,12月20日,辽宁省民政厅组织召开了全省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服务工作视频会议。 12月20日,辽宁省民政厅组织召开了全省经济..

上一篇: Vision Pro 正式发售前瞻:并不梦幻的体验与仍然简陋的生态
下一篇: AI落地企业营销,现在走到哪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