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正文

港剧排行榜


更新日期:2016-06-12 00:50:34来源:网络点击:378419
在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岗位上,尽职尽责,李湘满重新点亮了尘封半个多世纪的“唐灯”。但是灯盏盏,路漫漫,除去之前的28年,李湘满要走的路依旧漫长。
李湘满:著名灯彩艺术家,从1983年起挖掘、抢救失传50多年的“唐灯”——仙居针刺无骨花灯,使之重放光彩。
蒙蒙微雨中,古老的皤滩古镇刚刚醒来。店铺正开张,木门板碰撞的声音混着人声、犬声,高低错落地回荡在长长的街巷。我跟随文化站站长李湘满走在老街上,他走得很慢,走出每一步路的同时似乎都在想下一步,所以每一步都踩得很实。
走在李湘满身后,我心里一直有一个疑问:作为一个乡文化站站长,几乎以一人之力挖掘并恢复了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制作技艺,一干就是28年,并且这事直到现在跟收益都没有什么关系。他是怎么做到的?
向苍老的记忆抢绝技
年初,美国纽约帝国大厦《中国之春》农历新年橱窗展上,到处喜气洋洋,中国花灯前挤满了拍照的人们。其中,有四盏灯尤其别致,灯身小巧,光线从细密的镂空花纹中射出,神秘而祥和。当了解到整个花灯没有用一根骨架,全部由针刺成花纹的纸片拼接而成时,人们更觉不可思议——在人人都图效率的时代,是谁还在做这种费工费时的农耕时代的灯?
斯时,在遥远的大洋彼岸,浙江台州仙居皤滩乡古镇的一个很小的研究所内,李湘满和他不多的几个学徒,安静地完成着农历年前最后几天的工作。对于他们来说,花灯的美丽被世人知晓是迟早的事,自己手中的事情才是价值所在。
一切开始于28年前的一场灯会。
1983年的元宵节,皤滩古镇中断许久的灯会拉开帷幕。作为促成灯会举办的关键人物,李湘满徜徉在各式花灯中,听人们的品评,十分欢喜。
“今晚的灯会热闹是热闹,但是没有一盏花灯比过去的好。”一个老人的自言自语传进李湘满的耳朵。老人叫陈生界,他念念不忘、认为天下第一的灯叫“针刺无骨花灯”。这种灯除了精细的针刺工艺之外,最大的特点是灯罩全部由纸片拼贴而成,没有一根铁丝、竹篾的骨架。因为起源于唐朝,又称“唐灯”。
那会是怎样的一种灯?会发出怎样的光?李湘满对花灯充满了好奇,然而老人似有诸多顾忌,无法敞开心扉。
李湘满有学医的经历,他得知老人有肩周炎,就主动给老人做按摩理疗。近一个月后,隔阂逐渐消除,老人不再向李湘满设防,开启了记忆的闸门。
针刺无骨花灯,起源于唐朝,因为制灯技法高妙,在过去,几乎是地主或者富农的标志。经历战乱和十年动荡,这种灯在生活中已经全无踪迹。据陈生界说,镇上还有11个老人会做这种灯,年龄都在80岁以上。
李湘满表示想把这种灯重新点亮,陈生界并不太支持,在他眼里,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强求不来,并且,已经50多年没见的灯,一盏留存都没有,恢复起来谈何容易?但是,在李湘满心里,“唐灯”美轮美奂,自己既然分管文化工作,就该把这种灯挖掘出来。
于是,李湘满开始寻找和聚集镇上会做花灯的老人。事实比预想的艰难百倍,老人中除了一位是78岁之外,其余都在80岁以上。他们都曾在时代动荡中遭遇坎坷,花灯几乎是“帽子”的代名词。尘封了几十年代记忆,突然要说给一个陌生人听,他的来意是好是坏?老人们并不配合。
在李湘满不断游说老人的过程中,各方压力纷至沓来。镇上的人说什么的都有,有人说李湘满不务正业,有人让他三思而行,有人甚至说他整天和地主、富农搞在一起云云。李湘满没有在流言中退缩,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整整一年的努力,所有老人全部同意参加制作唐灯的工作,陈生界则拿出了自己珍藏的两张宝贵的花灯图纸。
在文化站或者在李湘满的家里,一群年纪均在80岁以上的老人,开始时不时围在一起,用记忆的片段拼凑一种传说中的灯。眼花、耳聋、双手僵硬、精力不济……克服重重困难,1984年5月的某天,按下开关,花灯点亮,唐朝的光穿越万千针孔,灿烂而温柔,老人们泪光闪闪,李湘满的鼻子也酸了。
逆潮流,孤独行
时光飞逝,转眼已是28年,当初围在一起拼接记忆的12位老人都已故去,岁月刻在李湘满脸上的痕迹也越来越深,被点亮的唐灯则越来越多。目前,已经有27个品种的花灯被挖掘和恢复。
从1到27,仅仅是一个数字的变化,这一数字背后,有李湘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随着研究的深入,李湘满发现不仅仙居有花灯,东阳、义务等地也有。所以,他的脚步延伸到更远的地方,将零星散落的信息一一搜集起来,一点一点还原唐灯的辉煌。有时候去寻访技艺,衣服被雨淋透了,就坐在老人家的灶台前,一边烘衣服,一边探讨技艺;听说某处古建筑上雕刻有唐灯的图案,不出几天,他肯定会到那里,踩上梯子,将图案拓下来,仔细研究、反复比对……
近30年过去,李湘满除了本职工作以外,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花灯上。收入微薄的他,前后竟然投入10多万在花灯研究上,与此同时,他穿的都是几十块的衣服,不抽烟、不喝酒,生活的开销低到不能再低。
在他的身边,很多人做生意赚了钱衣锦还乡;以前的同事升职、转行,各有各的好前程。李湘满就像一个逆时代潮流而行的人,行走在众人的怀疑甚至质疑中,孤独,但笃定。
挖掘工作仍在继续,研究和创新的工作也有条不紊地进行。用于拼贴花灯的纸片,依照几何原理,有严格的形状、大小,稍有不符,花灯便无法组装,或者容易变形。为保证花灯结实、耐用,所有纸片,无论大小,都由三层纸和两层胶组成。
“为什么不直接改良成一张硬纸板?”李湘满解答:“一层一层纸,粘在一起,不容易因为受潮而变形;一层破了,还有另外两层;外面的一层褪色了,里面的色彩则会显露出来,保证长久的美观。”
随便问关于花灯的细节,李湘满都可以用最简单的话回答出来。印象中,只有深入到某一领域的专家或者集大成的大师才能做到深入浅出,将复杂的事情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可见李湘满这28年用心之深。
2004年10月,在杭州举行的中国民间艺术精品展上,30多盏造型各异、美不胜收的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引起轰动。后来在国内外的各种展览上,花灯饱受垂青的同时,李湘满的事迹也逐渐为人所知,由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等单位举办的中国民间艺人节及首届“中国十佳民间艺人”颁奖大会上,李湘满获得“中国十佳民间艺人”称号。
献花和掌声消散后,李湘满依旧行走在皤滩古镇的老街上,继续他的漫漫花灯路。
灯盏盏,路漫漫
为了系统地研究花灯,李湘满创办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研究所,自己就是第一个成员。他意识到传承的重要性,“花了那么多时间将花灯抢救出来,当然不希望它再次失传。”从1988年开始,李湘满总共做了十期培训班,前后培训了100个多学员。前两期的学员,都是农村妇女和老年人,“效果并不好,因为制作花灯需要几何基础、绘画基础和文化基础。”1994年,李湘满开始针对高中毕业生进行培训,其中坚持学下来的,如今都已成为研究所的骨干,他们也是李湘满最感欣慰的成就。
研究所不属于事业单位,类似民间协会性质,成员的薪水几乎全部由李湘满个人支付。这就像一对没有多少收益的农民夫妇硬是供出两个大学生子女一样,很难想出他们是如何做到的,李湘满维持研究所的运营,个中艰辛可想而知。
因为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探寻李湘满已经不能完全依靠脚力。涉及到车马费,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是,一旦发现有价值的线索,李湘满仍然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赶到当地,甚至将外地的老人请到研究所和培训班进行现场讲授。
研究所有一个陈列室,陈列着李湘满和他的学生制作的许多花灯。每恢复一盏灯,李湘满都会和学生共同制作出一盏样品,陈列出来,“这样后人学习的话,至少有个参照,不像当初恢复起来那么难。”
花灯一盏一盏点亮,在我看来,倒像是一种仪式。这么多年来,李湘满就以这种诗意的方式,表达着他对千年唐灯的守望。但是,花灯的恢复难道仅仅止于此?
在首饰设计师王谦看来,老祖宗的东西好是好,但是和现代生活严重脱节,没人有必要抱着古旧的传统,停留在对过去的缅怀中。传统的技艺,需要找到现代的表达方式,才有存在的必要。针对花灯,另外一个剪纸设计师任健康则说,目前的花灯还有很多细节可以提升,例如作为挂饰的流苏和串珠,以及灯口,完全可以做得更精致一些。
在经营手工企业的王焕波看来,花灯因为要手工针刺,成本必然很高,那么花灯需要做准确的市场定位:要么用激光针刺,降低成本,面向大众销售;要么做得更精致一些,做成高档礼品,面向收藏界、高级会所和别墅居住人群;也有第三条路,两者结合起来做,但是因为做花灯的人少,这条路很难走得通。
相对于大家的焦虑,李湘满则显得气定神闲。他似乎不急于将花灯转化成可以销售的商品,主要精力依然在花灯的研究上。成都有一种“天佑纸灯”,手艺也一度失传。后来经过经营者的努力,目前生意做得很不错。尤其是在一次展会上,老板在灯罩上用素描的方法呈现“唐卡”画像,惊艳众人。传统的东西,不是没有魅力,而是需要发现,更需要表现。李湘满要走的路还很长。
链接
针刺无骨花灯技艺独特,制作时分绘图、粘贴、烫纸、剪样、装订、凿花、拷背、刺绣、竖灯、装饰等13道工序。整个灯身没有一根骨架,由12~60片纸片拼贴而成,每片纸片又用绣花针刺出各种不同的花纹图案。因为制法繁复,美轮美奂,有“中华第一灯”的美誉。




相关:

[家常菜谱]家常烧素鸡 家常菜谱用料主料素鸡:400克辅料木耳:50克 柿子椒:半个红椒:半个调料花生油:适量 食盐:5克酱油:1汤匙 醋:半汤匙蒜:3瓣 料酒:1汤匙蚝油:半汤匙 水淀粉:1汤匙豆瓣酱:1汤匙 白糖:半汤匙水:适量家常烧素..

[家常菜谱]锡纸烤银鲳 家常菜谱“鲳鱼易熟,我只是提前用料酒、盐、糖和蚝油简单调了个味,然后用锡纸包裹,入烤箱烤制。烤出来的鱼汤汁丰腴,肉质细嫩,再加上一勺葱油和现磨黑胡椒粒的增香提味,简手不减味。”用料主料鲳鱼:1条调料食盐:5克 葱:..

上一篇: 以色列设计之约
下一篇: 绝色老掸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