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ackground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17 04:11 点击:988496

闵恩泽: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  【最美奋斗者】   光明日报记者 张翼   天上有一颗小行星,2011年被永久命名为“闵恩泽星”,在浩瀚宇宙闪耀。闵恩泽,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首席总工程师,200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07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闵恩泽(1924-2016)新华社发   “几十年来,我干了三类工作:第一类是满足国防急需和炼厂建设急需;第二类是帮助石化企业摆脱困境、扭亏为盈;第三类是基础性、战略性、长远性的科技研发。”这是闵恩泽院士生前对自己事业的总结。   1946年,闵恩泽在中央大学化工系毕业,1951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工程系获博士学位。1955年,闵恩泽夫妇放弃国外优厚生活待遇,取道香港回到新中国,以知识报效国家。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石油炼制工业基础非常薄弱,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闵恩泽发明了控制表面张力解决小球催化剂破碎的方法等,并参加催化剂工厂的设计和试运转,保证了国防航空汽油的供应。   20世纪80年代以来,闵恩泽提出了“新催化材料是创造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工艺的源泉,新反isbackground

  节日里的亮丽风景   ——全国各地劳动者坚守岗位、祝福祖国   光明日报记者 任爽 常河 胡晓军 高平 光明日报通讯员 辛启明 武莉 高学斌   盛世华章,举国欢庆。节日期间,有这样一群人,虽然身在不同地区、来自不同行业,但同样坚守一线、默默奉献,用责任和担当为祖国献上最真诚的祝福,勾画出节日里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交通顺畅,出行顺心   10月1日凌晨,安徽省高速公路蚌埠管理处疏导员沈明月准时出现在岗位上,准点开启了节假日高速免费模式。尽管还是一名沉浸在喜悦中的新手爸爸,沈明月却不能陪伴妻儿,而是和同事以及志愿者们执勤在高速公路各个岗位。   10月2日,在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长春客运段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室内,刚刚从北京返回长春的客运十一车队队长王焕铁被干部职工围在中间,激动地讲述着参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和国庆阅兵仪式的感受。   十一车队负责执乘的T302/1次列车全程4480公里,往返于长春和乌鲁木齐。列车的每节车厢都为少数民族旅客配备了专用暖瓶、一次性纸杯,车内重点旅客爱心服务牌、列车站停悬挂的安全警示黄带都采用双语标注,各车厢配备的便民服务百宝箱也都按照少数民族习俗进行设计isbackground

  【爱国情 奋斗者】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周洪双 光明日报通讯员 陈 晨   从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城驱车10多分钟便到达了白玉明德小学。走进学校大门,崭新的教学楼、宽阔的操场映入眼帘,孩子们正在操场上欢快地玩耍。   “这些年,国家非常重视乡村教育,我们学校的环境不比城里的环境差。”初中数学老师陈碧英边走边介绍,“这是留守儿童之家,这是多媒体教室,这是图书室,孩子们可以自由借书,有兴趣还可以学钢琴、象棋……”   从1998年参加工作至今,陈碧英扎根乡村已有21年。她说:“我用21年的时光陪着一届又一届孩子们成长,也见证着乡村教育发生的巨大变化,我相信,乡村教育还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陈碧英最初参加工作时,是到蓬安县石孔中心小学任教。陈碧英回忆,那是她第一次坐上从蓬安县城开往石孔乡的班车,汽车在颠簸中艰难前行,爬上一座陡峭的大山,终于来到了一块平地。一群孩子从教室里跑出,围住了陈碧英,叫着“老师好”。   “那一刻只觉得鼻子酸酸的。”陈碧英说,“到石孔当老师的第一天,我就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陈碧英被派到石孔中心小学四村小任教,那里条件更加艰苦——学校就是一座小庙,小isbackground

叶欣:用生命铸就的精神坐标  【最美奋斗者】   光明日报记者 王忠耀 吴春燕   “科室里似乎仍回荡着她那爽朗的笑声,病人似乎仍感受到她那春风般的关切与抚慰。然而,在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47岁的护士长叶欣却永远地走了。她倒在了与非典型肺炎昼夜搏斗的战场上。”   叶欣(1956-2003)新华社发   上面这段话,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永远的白衣战士》中的开头,文章讲述的是原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的故事。   叶欣1956年出生于广东徐闻的一个医生世家,外祖父与父母都是医生。1974年叶欣考入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学习。1976年,品学兼优的叶欣毕业后留院工作。   1984年,因业务能力突出,叶欣被提升为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在急诊科,叶欣无时不在与死神赛跑,抢夺生命的希望。从业到牺牲前,叶欣不止一次把危险留给自己,冲锋在前。   面对“非典”患者,叶欣和当时的急诊科主任张忠德默默地全力包揽了对急危重“非典”病人的检查、抢救、治疗、护理工作,有时甚至把同事关在门外。   叶欣像一台永不知疲倦的机器,竭尽全力与死神争分夺秒,抢回了一个个病患的生命。但当时完成着一次次抢救和护理的叶欣,同时也在强忍着病痛的折磨。不幸isbackground

  【爱国情 奋斗者·他们与共和国同龄】   光明日报记者 张 蕾 光明日报通讯员 金石开   陈立忠,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所属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退休员工,一名与新中国同龄的老航天人。风风雨雨这些年,他经历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时期,与亿万同胞一同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   质量就是天大的事   “我1965年起就读于航天自办技校,学习总体装配钳工。1969年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复员后进入公司的总装车间工作。”在陈立忠看来,航天留给自己最深的印象就是严苛的质量管理。   火箭总装最怕的就是有多余物,几十年来,陈立忠与同事们一直在努力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他回忆,刚参加工作时,总装工人在现场可以穿系带的鞋,直到有一次,某火箭型号做发动机气密试验时出现故障,经排查发现是鞋带落在排气管里了,从此车间做出规定,工人不能穿系带鞋进入总装现场。“不只是鞋带,你看现在的工作服都没有扣子,这些细节都是为了最大限度避免多余物给火箭总装带来不利影响。”   为了保证火箭的质量,航天人实行“三检制”,即操作者自检,工组长、质量员互检,检验人员专检。“一次,我们在总装现场捡到一isbackgr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