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为犯罪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16 14:18 点击:974876

7岁女童误吞9颗磁铁 致胃肠四处穿孔 从腹中取出的9枚磁铁。 刘威 摄   扬子晚报讯 (通讯员 刘威 记者 朱鼎兆)3日晚上,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的医生通过手术从7岁女童小雅(化名)的腹中取出9颗磁铁,这些磁铁彼此吸引,造成胃肠4处穿孔,好在手术及时,小雅脱离了危险。   小雅因为持续呕吐、无法排便,被家人送到当地医院就诊。医生给孩子拍了一个腹部立位片,发现了一个长条形异物,这个异物整体看起来比较圆润,有自行排出的可能,就暂时给予保守治疗。可两天过去了,异物的位置没有变动,小雅呕吐的症状也有所加重。   术中探查,医生发现这是一串由单个磁铁连接成的长串,彼此吸引夹住胃壁和肠组织导致压迫性坏死,引发4处穿孔。医生从小雅腹中共取出9颗磁铁,连起来长达5厘米。而且磁铁吸力很强,可以轻松吸附三把剪刀。目前,小雅情况稳定。不作为犯罪

“刀尖舞者”许金彪破冰九载:“救人重担再难也要扛”  中新网兰州9月6日电 (记者 崔琳)现年30岁的许金彪,从事缉毒工作已有九年,与虎狼共舞与蛇蝎同行是他们工作的日常,他笑称自己为“刀尖舞者”。   5日,许金彪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算起了“账”:人吸食三次海洛因,身体就不分泌吗啡太了,即对毒品上瘾。如果将一克毒品分成10包,那么3包就能毁掉一个人,如果我们打击一公斤,你算算能救多少人?   从警以来,许金彪已不记得自己曾多少次扮演过“老板”深入毒穴。他曾抱着毒贩滚下山坡,用伤臂紧紧控制住对方不松手;也曾跳下断涯,双腿受伤,却拖着伤腿紧追一百多米抓住毒贩……   许金彪讲述,2016年9月的一天,再次扮演毒品老板的他,经过两个小时的周旋,终于与毒贩在第三次约定的会面地点见面。出色的表演,让毒贩认定与他意气相投,交易得以顺利进行。就在此时,他得到线索:“对方有枪!”危险没有让他却步,他沉着应对,敏锐的观察手枪的具体位置,在交易成功的一刹那,果断出击,经过一番激烈的搏斗,终将持枪毒贩擒获。   “救人,这个重担再难也要扛!”许金彪坦言,当时他孩子仅出生一个月,因为有了牵挂,使他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恐惧,但这份担忧很快就被自己的职责掩盖了。其实,许金彪的老家不作为犯罪

  全力以赴保生产供应 千方百计稳猪肉价格——五问猪肉价格   近期生猪供应出现紧张,猪肉价格明显上涨。猪肉是我国大多数居民最主要的肉类食品,保障供应事关民生、事关大局。   为确保百姓碗里不缺肉、困难群众生活有保障,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围绕猪肉保供稳价的工作全面展开。   新华社记者近日分赴多地,围绕百姓关心的热点话题,深度采访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农业养殖大户和业内权威专家,带来最新消息。   一问:全力以赴,中央如何应对?   受非洲猪瘟疫情与周期性因素叠加影响,猪肉价格出现明显上涨。   事关民生需求、市场稳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一系列兼顾当前和长远的政策密集出台,让养殖户、消费者吃下定心丸。   正午时分,河南省新蔡县最大的生猪养殖户刘军建正满头大汗地指挥工人给新建的猪舍安装制冷设备。“新猪舍8000平方米,计划养6000头猪,月底就能投产。”   今年是刘军建从事生猪养殖的第22个年头。受疫情影响,前几个月养殖场存栏率持续减少,但6月份开始稳定。这位经验丰富的“老猪倌”不仅没有心慌,还更有“野心”了。   刘军建正在筹备二期7000平方米的项目,“虽然市场波动,但长期行不作为犯罪

  12天卖掉4万多条号码信息   扬子晚报讯(通讯员 武红艳 记者 马志亚)孩子刚放假,就接到教育培训电话;前脚买了房,后脚就收到推介信贷电话……这样的经历很多人都有过,原因就是我们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出去。9月5日,记者从徐州新沂检察院获悉,该院对袁某等14人参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要求袁某等14人在省级媒体对其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公开道歉,并按照非法获利的数额进行赔偿。该案件是全省首例提起多人参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等”外领域公益诉讼案件。   私自查询手机号码并出售   2018年4月至6月间,袁某伙同占某、徐某、邹某、王某等人利用自己在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铁通公司上班的便利,用他人的身份信息开通了移动公司内部工作系统“4A系统”的网点权限,然后利用该“4A系统”私自查询公民移动手机号码并以每条7到8角钱的价格通过网络卖给杨某等人,杨某、颜某、方某、蒋某、肖某等人从中加价以5至10元不等的价格再通过网络转卖,非法获利5000元到40多万元不等。经过勘验,仅在2018年6月1日至12日期间,袁某等人就查询了9万多次,其中有效查询并出售公民移动手机号码4万多条。   该起案件涉案人员众多、买卖公不作为犯罪

  警惕非法集资“下乡”   本报记者李雄鹰   随着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农民合作社、农业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但是,也有不法分子打着新型农业的幌子,“下乡进村”,在农村以“互联网+农业”“办合作社”等噱头进行非法集资,对此,应保持高度警惕,尽早防范。   梳理警方披露的案件与媒体报道发现,打着新型农业幌子进行非法集资的“套路”有很多。比如,注册“空壳”合作社,以高额利息为饵,通过发展代办员,面向社会不特定公众非法吸收存款;再比如,利用“互联网+农业”等新概念虚构项目,忽悠不懂行的农民参与。   为何非法集资呈现出“下乡进村”的新趋势?一方面,非法集资行为在城市的活动空间被挤压,流向了监管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另一方面,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农民手中的闲钱缺乏投资渠道,给了非法分子设置骗局的可乘之机。   鉴于农民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一旦上当受骗,对家庭影响更大,所以对非法集资“下乡进村”趋势更要露头便打。那些打着政策幌子的非法集资项目具有迷惑性,可能会直接影响利益受损的农民对中央政策的感知。面对这种新形势,有关部门的监管必须跟上,骗子到哪里,监管就要到哪里,甚不作为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