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鸽子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03 22:28 点击:962966

据每日科学网站近日报道,澳大利亚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称,摄入苹果和茶等富含类黄酮的饮食,可预防癌症和心脏病,对吸烟者和酗酒者尤为有用。 伊迪斯·考恩大学医学与健康学院的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丹麦的一个饮食、癌症和健康小组的数据,该小组评估了53048名丹麦人23年的饮食。 研究人员发现,习惯性摄入适量至大量富含类黄酮饮食的人,死于癌症或心脏病的风险较低,类黄酮是植物性食品和饮料中含有的一种化合物。 该研究负责人妮古拉·邦登诺博士表示,他们发现,摄入富含类黄酮食物的人死亡风险普遍较低,而且在因吸烟导致慢性疾病的高风险人群和每天饮酒超过两倍标准量的人群中,预防效果似乎最显著。 她说:“这些发现很重要,因为它凸显了通过鼓励人们摄取富含类黄酮食物来预防癌症和心脏病的潜力,对这些慢性疾病高发人群尤其如此。” 此外,这项研究指出,每天摄入类黄酮总量约500毫克的研究对象,罹患癌症或心脏病的风险最低。 邦登诺说:“重要的是要摄入来自不同植物性食品和饮料中的各种不同的类黄酮化合物。这很容易通过饮食实现:一杯茶、一个苹果、一个橙子、100克蓝莓和100克西兰花,就可以提供总量超过500毫克的不同类型的类黄酮。”(记者刘霞)放鸽子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院刘尽尧课题组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在线发表关于隐形细菌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一种“细菌隐身术”策略,利用穿上血细胞的细胞膜外衣的细菌单次注射,实现了单次注射对肿瘤长达12天的精准成像。 细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微生物,由于其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可基因编辑、快速繁殖以及病灶部位特别是肿瘤部位易于富集的特点,在生物成像、疾病诊断及治疗方面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使用细菌开展上述工作时,如何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提高体内效果依然面临巨大挑战。虽然有一系列工程细菌已进入Ⅰ/Ⅱ期临床试验,但是细菌所带来的剂量依赖型毒副作用及较低的治疗效果成为细菌治疗肿瘤道路中无法逾越的绊脚石。 为此,刘尽尧团队将血细胞的细胞膜外衣脱下转而穿着在细菌身上,提出一种“细菌隐身术”的简单策略。该方法一举两得,不仅能够在不影响细菌活性的前提下减少细菌所产生的免疫原性与炎症反应,而且由于红细胞膜具有天然的抗吞噬能力,能显著降低机体免疫系统的清除进而提高细菌在肿瘤部位的富集。 以益生菌Nissle 1917为例,穿上“伪装外衣”后能显著提高体内该菌种的保有量,从而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概率使其借助厌氧趋向能放鸽子

今天,医务工作者迎来了第二个中国医师节。如何过好属于自己的节日?医界多有策划,医师亦抱有期待。各种嘉奖表彰,给优秀医师带来荣誉和激励;各种纪念欢庆,让医师们体会到职业的感动和难得的放松。即便是仍然要奔忙在临床一线,无暇享受节日的欢愉,但对每一位医者而言,医师节仍然非同寻常。因为这是一个收获尊重、祝福和关爱的日子,也是增加身份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的日子。 医师自带神圣光环。从宣誓行医那一刻起,他们就有了对救死扶伤的许诺。面对患者对健康的渴望,他们拼尽全力,没有什么能比挽救生命更让他们成就感满满。但面对疑难杂症,医师也有无从下手的时刻;面对沉疴重疾,医师也可能无力回天。就像近日刷爆医生朋友圈的“神曲”所唱,“我是医生不是神”。所以,请理解医师的无力与无奈。有时不能阻挡生命的逝去,他们同样会难过失落。 医师肩负光荣使命。每一次急诊抢救、每一次值守夜班,坚守在平凡岗位上的医者是病患最可信赖的生命守护神;每当发生疫情、灾难等突发事件,奔赴救援一线的白衣天使是灰暗时刻最暖心的一道风景。在建设健康中国的征程中,医者亦当仁不让,发挥着主力军作用,不仅治病救人,还挑起科普宣传的大梁,医防并重护佑人民群放鸽子

近日,邓某头面部长带状疱疹后,遗留剧烈神经痛,常规的止痛手段居然都无效。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疼痛科主任冯丹试探性使用抗癫痫药物成功止住了剧痛。 65岁的邓某因头面部带状疱疹神经痛,从襄阳转诊至武汉市第一医院疼痛科。一个多月前,邓某头面部长带状疱疹,经治疗带状疱疹好了,却遗留剧烈神经痛,每一两个小时发作一次。为解除其痛苦,管床医生采取了各种治疗措施,包括药物、理疗、神经阻滞、外周电刺、射频消融等,甚至使用了大剂量强效镇痛药物吗啡。奇怪的是,上述以往行之有效的方法,对邓某却统统无效。 为何疼痛如此顽固?冯丹认为,既然外周神经阻断、消融都没有效果,很可能患者的问题并非出在外周神经上,病根可能在大脑中枢。之后的脑电图检查显示有信号异常,冯丹推断,有可能带状疱疹病毒诱发癫痫,导致常规方法无效,建议试探性使用抗癫痫药物。果然,一经使用抗癫痫药物,效果立竿见影,邓某的疼痛症状完全消失。经一周的抗癫痫治疗,邓某达到临床治愈标准,于近日出院。冯丹介绍,带状疱疹病毒诱发的痛性癫痫并不多见。(记者毛旭 通讯员谯玲玲 张书力)放鸽子

  近日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获悉,该院肝移植中心张水军、郭文治、李捷科研团队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领域取得突破。该研究发现,前列腺六次跨膜蛋白3是诊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潜在靶点。相关研究论文已在国际肝脏研究领域顶级期刊《肝脏病学》上在线发表。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在肝移植过程的供肝获取、保存运输和移植手术阶段,是肝脏移植过程不可避免的问题,其影响因素众多,机制复杂。现阶段,临床上为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常采用的方法有缺血预处理或通过药物预处理等,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效果不理想。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有效的靶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从而改善肝移植预后。   前列腺六次跨膜蛋白3是细胞发育过程中主要的铁还原酶,能够调节体内铁稳态。同时,也是机体调节炎症和凋亡的关键因子,但其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尚不明确。该研究团队发现,小鼠肝脏以及原代肝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前列腺六次跨膜蛋白3表达显著上调。通过构建前列腺六次跨膜蛋白3基因敲除及肝细胞特异前列腺六次跨膜蛋白3转基因小鼠,在体内及体外研究水平发现,前列腺六次跨膜蛋白3能够调控肝细胞炎症和凋亡,进而介导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放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