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昌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19 15:36 点击:952748

  垃圾分类扮靓秀美乡村  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2日电(记者安路蒙、王靖)“垃圾分类,利国利民,尊敬的小庙子村各位父老乡亲,我们要做好垃圾分类……”一大早,村民张玉奎就开着垃圾清运三轮车穿梭在小庙子村,车上的大喇叭声音响亮,循环播放着口号,不时有村民跑出家门投放垃圾。  在城市全面推进垃圾分类的背景下,农村地区也开始积极行动起来。小庙子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去年以来,村里下大力气实行垃圾分类,探索从源头分类、分类运输到终端无害化处理的农村垃圾分类模式。如今,每天做好垃圾分类,等着垃圾车上门清收,已经成为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  走在小庙子村,最大的感受就是干净。家家户户门口都摆放着分类垃圾箱,分为可处理类、可腐烂类和可回收类3种垃圾。村里还给每家每户发放了宣传册、3种颜色的垃圾袋,指导村民正确做好源头分类。   “垃圾分类是件好事儿,现在都习惯了,一听见垃圾车的大喇叭声,就出来扔垃圾。”在村口溜达的70岁村民毕雨良说,以前街边破破烂烂的,全是杂草、废瓶子、烂纸壳,现在大变样了,“跟城里没两样,出门心情都好。”  张玉奎是村里的垃圾清洁工,他每天收垃圾时,会对村民分类好坏打分,村民可以何云昌

  万人回迁社区的“和美之道”  新华社合肥8月2日电(记者汪奥娜)2017年元旦,超过一半的大圩人回迁,住进了高楼。原先的同村被“打乱”了,住进不同的楼栋。新邻居、新环境、新问题,让“村民”变“居民”的过程显得尤为困难。幸好有一群“头雁”,及时疏通了社区治理的末端,让杂乱的音符也渐渐排成了和谐的歌曲。  由于圩区有大面积基本农田,当时各村采取的是“拆迁不征地”的政策,因此村民入住金葡萄家园、变成“居民”之后,可以说“脚上还粘着泥”。  跟我聊天的时候,D区11栋的倪明章老人对回迁初期的那些“荒唐事儿”还记得很清楚。曾经活跃在田间地头的锄头、扁担,都一股脑地堆在了楼梯间。飞棉絮的破沙发也放在楼道。还有一户居民把腌制了好几年的咸菜坛放在走廊里,大夏天闻得让人想吐,还招来很多蚊虫。   作为人口过万的回迁社区,治理的难点就在于社区规模大、居民间矛盾多、居民主体意识欠缺,如果社情民意了解不及时或者矛盾处理不及时,问题“上交”至社区,局面就不好收拾了。  为了及时有效地满足群众需求、把矛盾化解在楼栋,社区牵头组建了一支由62个党员“头雁”组成的楼长队伍。退休5年多的陆敏阿姨就是其中之一。  陆阿姨跟我何云昌

  农民看到了“供给侧改革”效果  【编者按】为践行新华社“扎根工程”,增强“四力”,今年年初,新华社安徽分社年轻记者汪奥娜在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挂职副镇长,参与社会实践和蹲点调研。半年来,汪奥娜以一名“大圩人”的身份,进村入户参与各项重点工作,融入干部群众的生活。在此,我们摘录汪奥娜的四篇挂职日记,展示一个变化中的城郊小镇的生产生活场景。  新华社合肥8月2日电(记者汪奥娜)看似原始的农业种植方式,市场回报却是出乎意料的。在大圩,“新农人”开始以回归传统、追求“绿色”的方式在走精品农产品路线上下功夫。  大圩的农产品以“大圩葡萄”最为出名,每年夏天在合肥的大小商超里都很抢手。但卖得多不代表赚得多,随便种种葡萄就能致富的时代已经过去。   我年初到大圩挂职的时候,葡萄园还在冬歇,树上还不见绿色。每趟下圩的时候,我都会留意葡萄的变化。从吐芽、抽条到挂果、套袋,一月一个样子,等到7月中下旬就陆续成熟,可供采摘了。  一来二去,种植户们跟我聊得多了,我发现很多靠种葡萄发家的大圩人不愿再种了,反而是外地人越来越多,快要超过本地人。他们告诉我,种葡萄没那么赚钱了,旺季15元一斤的价格卖了三四年,怎么何云昌

  巡回法庭巧断“家务事”  新华社成都8月2日电 题:巡回法庭巧断“家务事”  吴光于、谢雨璇  日前,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满井镇医院的一间病房里,一场特殊的庭审引来许多群众“围观”。   “现在开庭!”当日,随着仁寿县人民法院家事审判庭巡回法庭法官的法槌落下,一起赡养纠纷案件在病房中公开审理。  案件原告是82岁的闵某。老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生活不能自理。闵某有两个儿子,老人长期跟随小儿子生活。随着老人病情加重,兄弟二人就日常照料、医药费分摊等问题矛盾不断。大儿子以财产分配不公等理由拒绝赡养。老人只好将兄弟二人起诉到法院。  在当天上午的庭审中,法官充分听取了各方当事人的意见,全面调查了案件事实,详细宣讲了相关法律法规。“尊老爱老不仅是传统美德,赡养父母更是每个子女应尽的法定义务。这一义务不能因财产分配等任何理由免除!”当法官说到这儿时,病房里的旁听人员小声议论起来。  当天下午,在医院会议室,法官邀请了仁寿县家事调解委员会,镇、社区调解委员会,医生等多方共同参与调解。经过近六个小时的调解,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闵某的两个儿子表示愿意承担赡养义务,各承担闵某的医药费2000元,并承诺每月何云昌

  征迁干部的“三解”工作法  新华社合肥8月2日电(记者汪奥娜)由于纳入包河区大建设,大圩镇今年征迁任务仍然艰巨。有常在征迁一线的干部总结出了“三解”工作法——解决、解释、解气。展开来说就是,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尽全力解决,解决不了的耐心解释,解释了不听的想办法让人能解气。  征迁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群众的期望与现行政策之间有差距,就会有矛盾。  入户多了,我发现难拆的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在其他地方已经享受过安置政策的,还想再次安置;一种是正好被卡在政策范围之外的,不甘心无法安置;还有一种则是认为安置或补偿标准不达预期的。   实际情况是95%以上的村民很配合,针对剩下的不到5%的村民,各村会登记、分组,由几个村干部带队入户,一遍遍去磨。尤其难做通的户,项目又开工在即,由镇干部包保,定期汇报进度。  在征迁调度会上,常听干部们说“就高不就低”。意思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能给老百姓的一定得给足,能为老百姓争取的争取到位。  一个村干部告诉我,曾有一个回迁户,符合祖居户的条件,但缺了“迁移证”,审核无法通过。村干部也跟着着急,在村里翻查原始资料,还是没有找到。后来村干部灵机一动,问他有没有何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