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保护区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02 00:07 点击:918124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 2019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场活动6月18日在京举办,国务委员王勇出席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四个最严”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加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全面提升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水平,以更加扎实有力措施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王勇指出,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但各类突出问题和矛盾仍然不少,食品安全治理任重道远。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把“四个最严”作为根本遵循,严格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加快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持续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食品领域违法犯罪,严惩重罚提高食品安全违法成本。要进一步加强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落实企业食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引导企业遵纪守法、诚信经营、公平竞争。要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广泛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传,积极构建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三江源保护区

近段时间,许多城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提速,可没想到,这一行动居然催生了一项新业务:代扔垃圾。据报道,不少社区小卖铺老板都做起了“1元代扔垃圾”的生意,支付宝更是上线了“易代扔”功能。一时间“扔垃圾”俨然成了新的商业风口。 说起来,垃圾分类已倡议并推行多年,可对于大多数城市居民来说,过往政策并未给生活带来太多变化。如今,生活垃圾分类驶入“强制”车道,影响不可谓不大。以上海为例,7月1日《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正式实施,如果个人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200元。一时间,“如何扔垃圾”成了网上网下的热议话题,有人费力研究五花八门的“垃圾分类图谱”,也有人嚷着要寻求“代扔”服务。强制分类让市民真正有了危机意识以及参与意识,这无疑是个好的开始,只不过,作为一项全民行动,垃圾分类涉及面广,技术细节很多,光有“强制”恐怕还不够,科学宣传、精准施策等都不可或缺。 垃圾分类号称“最难推广的小事”,而难就难在相关知识十分复杂,“分不厌精、类不厌细”。对此,有网友调侃道,“不难,也就4大类162种而已”。还有人拿实物举例,大骨头是干垃圾、小骨头是湿垃圾;喝完奶茶,珍珠倒到“湿垃圾”桶,杯子放到“干垃圾”桶,杯盖扔进三江源保护区

“大夏天的,来瓶冰镇啤酒就烤串,再涮个肉,多爽!”夏日里,好友聚餐带火了烧烤店、火锅店的生意。但这种吃法面临一个问题,当一些人摄入过多的肉类、海鲜、啤酒时,就可能导致或诱发痛风,常见的不适表现就是关节疼痛。 近年来,生活水平提高,饮食摄入越来越丰富,将痛风的发病率推上了一个新台阶。但痛风防治知识的普及程度远不及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病,还存在着不少认识误区。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我们来聊聊痛风这个病究竟是怎么回事。 1 关节红肿热痛是痛风典型表现 “痛风”二字其实非常形象,充分体现了它的临床特点。其发病的主要症状是受累关节部位疼痛,让人无法忍受。但这种剧烈的疼痛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如同一阵寒风袭来,激起人一身鸡皮疙瘩。因此,这种表现在医学上称之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简称“痛风”。 此病的特点为突然发作的关节或其周围部位的红、肿、热、痛,可自行或在药物治疗后7天至14天内缓解,好转后病变部位无任何症状。最常见的受累关节为足的第一跖趾关节,其他关节也可受累,每次发作时大多为单个关节,反复发作者可出现不同关节的交替疼痛。 临床上将这种发作时的表现称为急性期。而两次急性期之间的无症状期称为间歇三江源保护区

社会上有一些观点认为每日适度饮酒可预防中风,但中外团队日前在英国《柳叶刀》杂志发表报告说,他们开展的最新研究所得出的证据否定了这一观点,随着酒精摄入量的增加,高血压和中风的风险也会逐步提高。 此前不少研究显示,过量饮酒会增加中风的发生率,但对少量或适度饮酒是否会增加或减少中风发生率,一直以来未有明确定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中国50多万名成年人饮酒情况,并展开了长达10年的随访。 结果显示,与不饮酒的人相比,平均每天饮酒量为1至2杯的男性中风风险会增加10%至15%,平均饮酒量达到4杯的男性中风的风险会增加35%。轻度或适度饮酒并没有起到预防中风的作用。 研究人员还对超过16万名调查对象检测了两个遗传变异位点,这些变异能影响人们对酒精的代谢能力及饮酒能力。结果显示,由于遗传变异,一些男性不能喝酒,降低了高血压和中风的风险。 中国女性少有饮酒,因此在女性人群中,同样的遗传变异对血压或中风风险影响甚微。这也提供了一个有效对照组,进一步确认男性中所观察到的遗传变异对中风风险的影响是由饮酒而非其他因素所致。报告共同通讯作者,牛津大学教授陈铮鸣说,适度酒精三江源保护区

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塑料污染已经侵入到人类体内。全球人均每周摄入近5克的微塑料,等同于一张信用卡所用的塑料。 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不规则塑料颗粒,在全球海洋、河流等水体中广泛存在。微塑料本身所含的以及在水中吸附的有毒物质能经由食物链累积,最终可能进入人体,威胁人体健康。 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进行的这项研究综合了50多项与微塑料相关的研究数据。报告显示,全球人均每周仅通过饮用水就会摄入1796个塑料微粒,按重量算这些塑料微粒约为5克,每年的总摄入量在250克以上。 报告称,人类摄入微塑料的最大来源是饮用水,世界范围内的瓶装水、自来水、地表和地下水中都含有微塑料。在食物中,甲壳类海鲜、啤酒和盐的微塑料颗粒含量最高。 研究显示,尽管各国塑料污染的情况有所差异,但几乎没有任何地区能置身于外。其中,美国的自来水取样94.4%含有塑料纤维,平均每升水中含有9.6根纤维;欧洲地区72.2%的取样水含有塑料纤维,平均每升水中含3.8根塑料纤维。报告指出,自2000年以来全球塑料制品的消耗量已相当于2000年之前所有年份消耗量的总和,其中三分之一的塑料最后都倾倒在自然环境中。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总干事马尔科三江源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