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日报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4-28 07:12 点击:881819

  一项大学生科技大赛 为何如此“耐得烦”  本报记者 俞慧友 通讯员 李 游  校园内外  刚刚,长沙市第十六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圆满落幕。长沙市科技局局长郭塨会上就这项持续了16年的大赛,做了一个观后“项目点评”。   在长沙,有句俗话叫“耐得烦,霸得蛮”,意思是执着地坚持。这六个字,成为支撑长沙高质量发展的隐形力量。比如,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方面,这座城市就极为“耐得烦”。一项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在这座城市,从“开张”到现在,已坚持了16年。  这项大赛有“三度”。首先是“有热度”。今年3月启动的大赛,共有25所长沙高校、300余个项目报名参赛。128个项目进入专家复评,创下了历年之最。这也是由于大赛年复一年“积累”下来了品牌和人气。  其次,大赛越来越“有高度”。以今年赛事为例,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三大赛类、39个决赛项目,都具备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社会效益好、投资价值明显的特质。部分项目甚至已注册公司并进入市场化运作。  同时,大赛也颇“有深度”,不少项目研究方向很前沿,但也很贴近民生。比如,国防科技大学“基于无人机平台的可见光/热红外双模态RGBT视觉跟踪系统”项目,突破昭通日报

  7楼空调外机上卡着一女子  闻讯赶来的民警徒手从楼下破窗将其救下   7楼空调外机上卡着一女子   闻讯赶来的民警徒手从楼下破窗将其救下   本报讯 前天晚上8点20分许,杭州丁兰派出所的民警陆敏途经武林九里小区时,被几个急匆匆的居民给拦了下来。   “有个女的跳楼了!就刚刚的事情!”   “已经跳下来了,好像跳到7楼了!”   跳楼的姑娘   卡在了空调外机平台上   陆敏一听,连忙往小区里头赶去。几名居民们三言两语,把事情说了个大概。   一位穿着家居服的姑娘,就在半分钟之前,从9楼窗户跳了下来。   这个时间点,小区里散步、运动的居民很多,姑娘这一爬上窗台就被居民发现了。还没等大伙儿反应过来,姑娘就纵身一跃……   居民们见势不妙,拿出手机报警,而几名居民刚巧看到有民警路过,连忙把他给拦下了。   好在,这姑娘运气不错。   陆敏赶到楼下时,抬头一看,姑娘是刚好跳到了7楼一户人家放置空调外机的平台上,卡在了空调外机和平台低矮栏杆之间。   姑娘看起来没受大伤,挣扎着想要往外爬,情况依旧十分危险。   陆敏赶到9楼,推开姑娘住所的房门,只见里头还有两个年轻姑娘。两姑娘也吓得不轻,昭通日报

  打吊瓶参观衡中 不怕女儿病倒在起跑线上?   春风化雨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生命,而非父母生命的延续,也非帮父母圆梦的工具。将自己未完成的人生目标加在孩子身上,也是一种不负责任。   “10岁女童举吊瓶参观衡水中学”,是昨天热搜榜上热度居高不下的新闻。“女童”、“吊瓶”、“衡水中学”,这几个关键词叠合,引爆舆论似乎也顺理成章。   这其实是发生在5月4日的事。当天是衡水中学一年一度的开放日。虽然这名女童连续几天高烧不退,但仍被其父亲带着前来参观。   这位“狼爸”认为,开放日机会难得,孩子应该感受一下衡水中学的气氛,“我们没文化,但是希望孩子能有文化,一定要考上!”   每个人的成长都可能被父母代入过往   这个滑稽又有点残酷的举动,引来几乎一边倒的抨击。   这些抨击,既是因为“衡水中学”这个标签背后的残酷教育模式,更因为大多数中国年轻人都对这位父亲的说法心有戚戚。   我们都或多或少听长辈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当年条件不好,错过了学习机会,所以你一定要努力”,“我当年因为家里困难,没能读大学,你们现在条件这么好,我们做父母的哪怕不吃不用、拆屋卖瓦,也要供你读大学”……   昭通日报

  人民网评:中国品牌,贵在“中国匠心”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长沙一家小龙虾店成了话题热点。这家小龙虾店之所以能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排队多达7000号以上,除了网络传播得“热”,更在于餐饮品牌经营得“好”。品牌,成为汇聚人气、赢得市场的关键所在。   品牌,是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共同追求。从物质贫乏岁月走来的中国人,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最大的迫切不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们对品牌的追求是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生产者以品牌立身,消费者以品牌提质,无论对生产还是生活,品牌就在人们身边,更要成为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的一面旗帜。   从产品到品牌,总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以前,中国制造往往被贴上“低廉”的标签,靠数量赚的不过只是“血汗钱”;中国消费者为了好产品,不惜从海外淘来诸如“马桶盖”这样的商品;中国出口的商品有不少属于代工或贴牌,自主品牌的出口比重较低……从生产端到消费端,从需求端到供给端,产品种类不可谓不多,但质量缺乏“底气”。丰富的产品没有带来丰裕的生活,品牌短板极为明显,在国际贸易竞争中也处于劣势。做好中国产品、做大中国品牌,于国内外消费昭通日报

  工装到旗袍,连衣裙到汉服飘飘   这些年,与西湖合影的服饰越来越有文化底蕴   本报记者 贝楚楚 通讯员 范雨涵   “手在桃树上一搭,人往湖边一站,以宝石山和保俶塔为背景,这是上世纪80年代游客最喜欢的合影点。”柴老师是西湖边第一批个体摄影师,当年游客就喜欢以水、山、塔为景合影。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池水,但现在拍照的形式越来越丰富,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服饰的多样——穿汉服、着古装、玩cos,而人们对此的包容度越来越大。   80年代,桃红柳绿时   白堤上一天拍摄上百张照片   1982年,年仅19岁的柴老师拿到了个体摄影师的营业执照,执照编号是001,营业范围从西泠桥一直到断桥。“这样大的流动拍照范围,当时就我一个人拥有,我很幸运能够用相片记录当时西湖的美景和历史。”她说。   就这样,柴老师穿了自制的蓝色工作服,背着一台海鸥相机和一台玛米亚相机,开始在西湖边给来往游客拍照。“当时很多时间会在平湖秋月一带,背倚孤山,面临外湖,平湖秋月的香樟树和亭子,也是游客最喜欢用的西湖背景。”   柴老师回忆起当时的旺季人流,粗粗算了一下,说彩色的135胶卷一卷36张,一天最多用掉了十几卷,也就是昭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