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饭人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11 00:32 点击:853131

摘要 【波音总裁称将暂时削减737MAX飞机产量】美国波音公司总裁丹尼斯·米伦伯格5日发表声明说,波音公司将暂时削减737MAX系列飞机产量,并计划成立专门委员会审查公司的飞机设计开发政策和流程。(证券时报网)   美国波音公司总裁丹尼斯·米伦伯格5日发表声明说,波音公司将暂时削减737MAX系列飞机产量,并计划成立专门委员会审查公司的飞机设计开发政策和流程。(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责任编辑:DF142) 干饭人

吕建江:“永不下班”的好民警  央视网消息:最近,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的一个警务服务站里,迎来了不少社区的群众,大伙是来悼念他们心中的好警察吕建江的。吕建江是石家庄市公安局原安建桥综合警务服务站主任,被大家誉为“永不下班”的好民警和“网上雷锋”,2017年12月1日他因积劳成疾不幸去世,年仅47岁。   石家庄市留村小学学生孙铭瑜: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想向吕建江伯伯学习,成为一枚小小的苔花,温暖别人,照亮自己。   石家庄受助群众边志红:清明节了,我就过来看一看老大哥,他那么热心地帮助我,不是亲人他胜似亲人。   吕建江,一个普通的民警,为什么会得到老百姓如此的称赞?一句话,因为他时时刻刻把百姓放在心上。自他2004年从部队转业加入公安队伍以来,先后担任社区民警、派出所副所长,警务服务站主任,他坚持十三年如一日在基层服务群众。 石家庄市吕建江综合警务服务站副主任侯龙   石家庄市吕建江综合警务服务站副主任侯龙:群众来到我们警务站以后,我们吕主任总是笑脸相迎,热情服务,并且群众提出的问题或者难题总是一帮到底。   为了更好地帮助百姓,吕建江创建了河北省首个网上警务室、开通了河北首个民警实名微博,还创办了石家庄市首个公益失物干饭人

山东济南:缅怀革命烈士 传承守桥使命  央视网消息:在山东济南鹊山脚下,有一条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大桥洛口黄河铁路大桥。新中国成立后,一代代官兵用忠诚日夜守护着这条跨越黄河的“生命线”。清明节,武警济南支队官兵和地方群众来到这里,追忆历史,缅怀英烈。   央视记者 宋杨:我现在是在山东济南洛口黄河铁路大桥,这座大桥始建于1912年,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一百多年来,这座大桥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同时也见证了我们一代代守桥兵的坚守与付出。   在这座大桥北端不远处,青松翠柏下有一座雕像肩扛圆木,时刻保持着英勇抢险的冲锋姿态,目光始终注视着他守护的大桥,这就是烈士王士栋的雕像。清明节前夕,武警济南支队官兵和铁路职工、地方群众代表来到烈士王士栋雕像前,深情缅怀,寄托哀思。   1967年5月31日晚,狂风大作,突降暴雨,堆在大桥桥头的原木被大风吹落在道轨上。守桥部队官兵紧急出动,进行清理。战士王士栋在奋力将最后一根原木掀出道轨后,一列客车疾驰而过,车轮卷走了他的身躯。列车、大桥和旅客的生命保住了,王士栋却光荣牺牲,年仅21岁。   武警济南支队执勤五大队大队长 闫涛: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每年我们都会组织新兵瞻仰烈士雕塑,学干饭人

  新华社南宁4月6日电题:生态安葬要成主流 还需迈过几道关?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唐荣桂 林凡诗   将骨灰葬入花坛,化作春泥更护花;将骨灰撒入大海,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将骨灰做成生命晶石,永久保存慰藉思念……近年来,花坛葬、树葬、海葬、晶石葬等生态安葬方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中国网事”记者调查发现,受“入土为安”传统观念、生态安葬供给不足等因素影响,目前生态安葬方式占比依然偏低,需进一步移风易俗改变传统殡葬观念,增加优质生态安葬服务有效供给,加大奖补力度倡导民众选择生态安葬。   生态安葬渐成殡葬新选择   清明节前夕,一场公益花坛葬活动在广西南宁市青龙岗长安墓园举行,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180具装在可降解骨灰坛中的骨灰,被安葬在花坛葬区内。2014年以来,这片花坛已经安放了超过1300具骨灰。   南宁市青龙岗长安墓园负责人陈福联介绍,除了花坛葬,墓园还推出了树葬、草坪葬、壁葬等生态安葬方式,生态安葬位置占比近50%,生态安葬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认可。   网民“rain”表示,“树葬我可以接受,骨灰上面种一棵树,这样孩子们既有地方悼念,也不会浪费土地资源。”“干饭人

长庆油田“候鸟夫妻”采油工团圆 深山井站不寂寞  中新网甘肃庆阳4月6日电 (高展 李忠斌)春日天空澈蓝,黄土塬上树木已发出绿芽。阳光洒进小屋,杨青正在收拾房间,床头墙面上“东哥和青姐的小窝”字样的贴花透着温馨。这里是长庆油田采油二厂南梁作业区梁四增压站配给采油工的“夫妻公寓”。 李东和杨青夫妻公寓里的俏皮贴画。 高展 摄   李东和杨青是采油二厂南梁作业区的石油工人,同时亦为油田上的“夫妻岗”。“从开始谈恋爱到结婚,10年时间我们一直是异地分居状态。”杨青一直在憧憬着能和丈夫李东一起上下班,一起吃饭的幸福时刻。 李东和杨青正在记录数据。 高展 摄   杨青说,李东刚参加工作时,跟着钻井队到处跑,经常在人迹罕至、地处偏远地带。有一年,李东被调到内蒙的钻井,她坐了两天汽车才到钻井队驻地,“平时只能通过手机联络,经常好几个月见不上一面”。   婚后,他们依然常常相隔数百公里,两地分居的日子,家不成“家”。李东说:“为了能离的近一点,我每天都在努力工作,希望可以申请调到一起。可是单位像我们这样的情况太多了。”   2017年,杨青和李东的愿望得以实现,他们一起调入梁四增压站。“梦想成真了,终于可以时时刻刻在一起了。”杨青说,井区还专门为他们精干饭人